蒋碧薇:跟徐悲鸿私奔后被甩,分手费要了100幅画和100万元

历史古道翰风 2025-04-27 20:36:51

近代画坛,徐悲鸿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

他的笔下,既有文人气,也有时代风。

不同于一般画家,他身上,既流淌着士大夫的理想主义,又浸润着西方艺术的洗礼。

徐悲鸿出身寒门,感情路上波折不断。

民国乱世,痴男怨女比比皆是,但说到最传奇的一对,非徐悲鸿与蒋碧薇莫属。

爱起无声,深陷无声;恨起无迹,笑泯无痕。

分分合合,不足为奇。但真闹到法庭的,怕是只有他们了。

1944年,积怨成山,一纸诉状,把两人推上了审判席。

结果,蒋碧薇不仅拿下儿女抚养权,还从徐悲鸿手中赢得了一百万巨款、四十张古画和一百幅亲绘作品。

相爱容易相守难

民国时期,情感波折者甚众,但能以官司终结旧情者,寥寥无几。

徐悲鸿与蒋碧薇,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

1944年,二人积怨已深,最终对簿公堂。

蒋碧薇一举获胜。法院判决,她获得了儿女的抚养权,同时拿到了巨额赔偿。

一百万元国币,四十张古画,以及一百幅徐悲鸿亲笔绘制的新作。

这一百幅画,还并非简单了事。

蒋碧薇亲自挑选,逐张审视。不满意的,便要求徐悲鸿重画。徐悲鸿日夜赶工,废寝忘食。

后来的妻子廖静文曾认为,这段高强度劳作,最终耗尽了他的健康。

两人结婚仅八年,徐悲鸿便病逝。

然而,将一切归咎于蒋碧薇,显然并不公允。

徐悲鸿本人,也渴望早日了结旧债,与新欢安稳共度。对这场悲剧,双方都有责任,无法简单定论。

至于蒋碧薇这个人,今日已少有人了解。

流行的看法分歧颇大。有人认为,她只是徐悲鸿的一段旧情,后来又成为国民党高官张道藩的伴侣。

有人则称,她是一位桀骜不驯的女子,一生活得灿烂而极端。

看过她传记的人,对她的评价更为复杂。刚硬、自私、自恋,几乎是绕不开的标签。但即便如此,在许多人眼里,她依旧光芒四射。

她性格疏朗,不拘小节,性情中人。

所谓自私,不过是强者的本能自护。所谓自恋,也无可厚非,她的确才貌出众,自幼便得异性青睐。

十八岁时,她与徐悲鸿私奔。

那种敢爱敢恨的纯情,带着一股初生的锋芒。

多年后,离开张道藩后,黑白照片中的蒋碧薇,神情冷静,身姿孤傲。

那一刻,她真正显现了骨子里的高贵。

回望她的一生,只有最初与最后的时刻,是平静清明的。

中间几十年,皆是喧嚣与奔波,尘土飞扬,难以停歇。

十八岁那年,蒋碧薇遇到了徐悲鸿。

两人一见如故,以私奔开篇,以反目收场。

这段情感,贯穿了他们各自人生的重要章节。

此情可待成追忆

蒋碧薇,原名蒋棠珍,1899年出生于江苏,一门望族。

自幼受良好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典型的大家闺秀。

从现存照片看,她五官端正,却不以容貌取胜。

真正打动人的,是那种天生的雍容与自信。身高一米七,气质出众,即使今日亦属佼佼者。

徐悲鸿初见小蒋,便心生倾慕。

当时他已娶妻,但眼前少女的光彩,让他忘却了身后的一切。

蒋碧薇本已订婚,却在画家热烈追求下动心。

两人私定终身。徐悲鸿亲自为她改名“碧薇”,还刻了成对戒指,一枚刻“悲鸿”,一枚刻“碧薇”。

情到深处,他们选择私奔日本。蒋家无奈,只得以石头为棺,假办丧事,才得以解除婚约。

出走时,二人仅带两千元。徐悲鸿在异乡默默作画,几无销路。蒋碧薇则甘愿陪他度过贫困与孤独。

后来,两人辗转到巴黎,生活稍有改善,但仍拮据。

最困难时,蒋碧薇曾想去工厂做女工补贴家用。即便如此,她未曾抱怨。

在巴黎,蒋碧薇曾在橱窗前爱上一件昂贵风衣。

徐悲鸿卖画得款后,第一时间为她买下。她穿上风衣,泪流不止。

在上海,蒋碧薇患猩红热。徐悲鸿冒着严寒,穿遍全城,只为买到一杯冰激凌。

徐悲鸿第一次与蒋碧薇分别,是赴南洋讲学。思念至深,竟在宴席上痛哭。

他还作诗寄情,留下《梦中忆内》,字字动人。

蒋碧薇对徐悲鸿同样体贴。

彼时怀表盛行,徐悲鸿因囊中羞涩未曾购买。蒋碧薇省吃俭用,为他买下一块怀表。

徐悲鸿生前,怀表一直贴身收藏。

即使后来二人反目,他也未曾舍弃。蒋碧薇得知后,泪湿衣襟。

然而,他们也逃不过常见的悲剧模式。共苦易,同甘难。

回到上海后,徐悲鸿事业腾飞,名声渐起。蒋碧薇则希望补偿过往,频繁举办沙龙,享受社交生活。

徐悲鸿依旧沉浸在艺术中,对社交毫无兴趣。

二人分歧渐深,隔阂日益加剧。

此时,孙韵君出现在徐悲鸿身边。

她是他的学生,年轻、美丽。徐悲鸿对她倾心。

徐悲鸿故技重施,为她取名“多慈”,并重新打造一对红豆戒指。

至此,那只刻着“碧薇”的戒指,已彻底成为尘封往事。

期间蒋碧薇试图挽回。

她搬走了徐悲鸿与孙多慈的合作画《台山夜月》,烧毁了孙多慈赠送的枫树苗,还直接登门与孙家父母、上司交涉。

面对压力,徐悲鸿一度退缩。但很快,他在报纸上公开声明,与蒋碧薇“久已脱离同居关系”。

这份冷酷的启事,彻底斩断了蒋碧薇最后的希望。

她或许终于明白,当年私奔的代价。

此后,蒋碧薇不再争执。她默默退出,投入张道藩的怀抱。

孙多慈后来另嫁他人。

一开始徐悲鸿试图复合,却被蒋碧薇冷静拒绝:若你自愿断绝过往,我的门永远为你敞开;若是被人抛弃而归,我绝不接收。

一句话,划下了两人情感的最后界限。

表面上,他们还维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真正的决裂,要到1944年才彻底发生。

那一年,徐悲鸿结识了廖静文。

再次登报,宣布与蒋碧薇“断绝同居关系”。

蒋碧薇,这一次,不再沉默。

她决定用法律手段,为自己讨回尊严。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分手大战爆发。

最终,法院判定,蒋碧薇获得儿女抚养权,同时获赔一百万元国币,相当于当时普通公务员十年的薪水。

此外,她还拿到了一百幅徐悲鸿亲笔绘制的画作。

特别的是,徐悲鸿还赠送了《琴课》一画,画中描绘的是蒋碧薇在巴黎练琴的情景。

画成了,情也断了。

两人,从此各奔东西,天涯陌路。

只是当时已惘然

蒋碧薇并非寻常女子。

她生于名门,有着良好的教养,也有足够的天赋。留学法国,主修音乐,谈吐举止间,自带一股难以忽视的吸引力。

她的才华虽未能在艺术史上留名,但作为一位大家闺秀,已然绰绰有余。

从1920年代到1930年代,徐悲鸿大量以家庭生活为题材,蒋碧薇便是他画中最常出现的模特。

作品中那份温柔与专注,几乎昭示着他曾经深厚的感情。

在日本,在巴黎,两人曾度过一段真正的同甘共苦。

徐悲鸿在法国创作的油画《萧声》,吹箫的女子正是蒋碧薇。

画中神情清冷而动人,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经典形象。

除《萧声》之外,徐悲鸿还以她为模特,创作了《凭桌》《琴课》《慵》《静读》《传真》等七幅作品。

每一幅,都可见徐悲鸿的用心与柔情。

其中,《凭桌》一画创作于1926年。

那时,徐悲鸿刚结束六年留学生活。

蒋碧薇,虽与张道藩已有情愫,却尚未挑明。这幅画因此也隐隐承载了某种复杂情绪。

透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清晰读到徐悲鸿对蒋碧薇曾有过的深情。

无论后来关系如何变化,那份当年的痴迷,是真实存在过的。

徐悲鸿对儿子的爱,也留有笔墨为证。

长子徐伯阳出生三个月时,他为儿子绘制了一幅素描,爱意溢出纸面。

回望过往,不可否认,蒋碧薇始终是一位高贵的女子。

她与徐悲鸿的悲欢离合,是一场无法掌控的缘分。

爱情的激情,终究难以支撑婚姻的重量。

要走到白头,需要太多现实因素,仅靠冲动远远不够。

如果说蒋碧薇人生的前半场属于徐悲鸿,那么后半场,则被张道藩接手。

张道藩虽名气不及徐悲鸿,却也非凡之人。

他是国民党骨干,深受陈立夫器重。赴台后,曾官至高位。

两人初识于巴黎。那时,张道藩还是无名小卒。

第一次见到蒋碧薇,他便心生敬仰,迅速展开追求。

不同于徐悲鸿用戒指缔结誓言,张道藩用情书攻势,逐步叩开了蒋碧薇的心门。

起初,蒋碧薇并不动心。

她依然希望与徐悲鸿白头到老。张道藩无奈,只得与法国女子苏珊结婚。

直到徐悲鸿深陷孙多慈,蒋碧薇才渐渐接受张道藩的情感。

两人以情人身份相伴数十年。

分离时写信,相守时亦写信。情书累计超过两千封。

有一点可以确认。

蒋碧薇是在徐悲鸿公开登报,宣布与她“脱离同居关系”后,才决心与张道藩同居。

当时张道藩曾为她列出四条路:离婚再婚;逃避远走;做精神恋人;保持自由关系。

蒋碧薇最终选择了第四条。

也许是不愿连累张道藩,也许对名分本就无所谓。

她要的,从来只是一个真心相待的人。

张道藩其实对她不错,还承诺六十岁时娶她。

然而,到了她六十岁生日,张道藩大宴宾客,却避而不谈婚事。

席散之后,蒋碧薇质问多年承诺何在。

张道藩含糊其词。两人大吵一场,从此决裂。

也有说法称,张道藩因苏珊拒绝离婚,或因政治顾虑,无法兑现承诺。

原因如何,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从那天起,他们彻底分道扬镳。

当年的美人,也终将老去。

但蒋碧薇依旧骄傲。分手后,她拒绝张道藩的资助,靠卖徐悲鸿旧作维持生计。

她始终舍不得卖掉《琴课》。那幅画,直到她去世,都摆在卧室里。

靠那笔分手财产,她晚年虽然孤独,却未至潦倒。

张道藩去世后,蒋碧薇重新拾起笔,写下长达五十万字的回忆录。

上篇为《我与悲鸿》,下篇为《我与道藩》。

世上再传奇的故事,总有落幕的一天。

她以文字,召唤回所有深藏心底的往事。

对徐悲鸿,她满是怨恨。她写道:“我从十八岁跟他浪迹天涯海角,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但不曾得到他一点照顾,反而受到无穷的痛苦和厄难…………”

她坚持称呼徐悲鸿为“徐先生”,生疏而冷漠。

对张道藩,她却充满温柔与感激。

即便张已去世多年,她仍深情地写道:“我将独自一个留在这幢屋子里……而把你的影子铭刻在心中”

有人为她感到惋惜,认为她一生未曾真正成婚。

但对蒋碧薇而言,婚姻的形式从来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

在《我与道藩》中,她写道:“你和我用不尽的血泪,无穷的痛苦,罔顾一切,甘冒不韪,来使愿望达成,这证实了真诚的人性、尊贵的爱情是具有无比的力量的”

参考资料:

慕容素衣著. 不信人间有别离[M]. 2023

徐悲鸿和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李垚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