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时期,山东几乎是空白一片。既无成型红军,更无稳固政权。
但抗战后期,山东抗日根据地迅速成为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人口众多,兵力强大,歼敌数目遥遥领先全国,党组织扩展之快,出人意料。
这场突围并不轻松。抗战初期,山东局势混乱,政策失衡、政权不稳、战略摇摆、动员乏力,“肃反”更一度失控。
115师来自中央,山东纵队扎根地方。两军并存,指挥权却悬而未决。
自1939年115师东进,中央与北方局多次尝试调整指挥体系,试图一统山东。
但权责不清、人事复杂,效果寥寥。
直到1943年,毛主席拍板定将山东全权交由一人统领,局势由此扭转。
山东根据地的独特之处提起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也许是晋察冀、晋绥、冀鲁豫等名号响亮的区域。
但若论发展速度之快、战略地位之重、群众基础之厚,山东抗日根据地无疑是最为特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战争开始前,山东的红色土壤几乎是贫瘠的。

在南方,红军三大主力纵横捭阖,苏区星火燎原;而在山东,不仅没有建立起一支红军武装,连政权雏形都未曾出现。
1933年,省委两度被叛徒出卖,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自此,山东党组织与党中央失联长达两年,孤军奋战,境况极其艰难。
中央掌握的信息中,几乎无从得知山东党的真实活动。
然而到了抗战尘埃落定时,山东的面貌已彻底改观:3500万人口,占全国敌后根据地人口的三分之一;33万正规军,占人民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累计歼敌60余万,占全国抗战武装力量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30万党员,占全国党员总数四分之一。
如此规模的跃升,在全国各根据地中独树一帜,实在很难想象其中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巨变。

山东根据地的形成方式,也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
大多数根据地,是由主力部队先行突入,随后清剿敌军、动员群众、建立政权。
而山东则反其道而行之。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迅速南下,山东各地防御空虚、民怨沸腾。
地方党组织把握时机,主动起义、迅速组织武装,填补权力真空。
中央随即派出八路军115师主力及129师一部驰援,鲁西北、冀鲁边区的抗日火种逐渐燎原。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山东形成了“地方武装为主、中央军协同”的作战格局。
八路军山东纵队与115师分兵作战、彼此支援,在冲突与协作中逐步融合。

直到1943年,罗荣桓被任命为山东军区政委,中央确立一元化指挥体制,局势终于稳定。
山东根据地自此走上正规,进入全面扩张阶段。
这期间,山东的党政军领导人更迭频繁。
黎玉、郭洪涛、朱瑞、罗荣桓等人先后主政,每一位都经历过战火的考验。
有人力主军事进攻,有人强调政权建设,也有人因思想保守、作风偏左而引发争议。经历不断试错与调整,最终确立以罗荣桓为核心的坚强领导班子,为山东的持久发展打下基础。

抗战胜利之后,山东部队迅速北上,63000人横渡渤海,组建起东北人民解放军的骨干。
关内方面,山东成为国民党重点打击的战略要地。
八路军遗留下来的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部队会师,组建华东野战军,接连赢得晋南、莱芜、孟良崮等重要战役。
周总理在1947年小河会议上作战绩汇报时,将“华东”列为最先表扬的地区,其主战场正是山东。
第三十八军、第二十七军等后来的赫赫名部,皆在山东起家。
这场从无到有、从乱到治的变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多头分散,缺乏骨干早在北伐之前,山东便深陷北洋军阀统治之中。
军阀混战此起彼伏,而山东恰是北洋军反复南侵的桥头堡。
1928年北伐胜利未久,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展开大规模军事对抗。
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40万,主战场恰落在津浦与陇海铁路沿线,山东自然首当其冲。

韩复榘
此后,山东被韩复榘控制。
他集政治与军事大权于一身,以十万大军牢牢掌握山东命脉,对共产党组织实行严酷镇压,反复围剿革命力量。
与此同时,山东党组织内部则陷入“左”倾盲动,未能审时度势。
在敌强我弱、局势极不利的条件下,仍多次发动起义,导致党组织一次次被摧毁,辛苦积累的基础付诸东流。
1933年,灾难接连而至,省委两度被叛徒出卖。
面对濒临崩溃的局面,1936年5月,北方局派黎玉赴山东,重建省委,整顿组织。

黎玉
黎玉上任后稳扎稳打,从恢复通讯联络、调整干部配置入手,为后续抗日布局打下根基。
时局骤变发生在1937年。
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
同年12月,日军大举进攻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弃城逃跑,鲁中鲁西几乎瞬间陷入真空。
面对这一局面,黎玉等人果断行动,带领干部奔赴山区。徂徕山、天福山、泰西一带迅速点燃武装起义的烽火。
短短数月,游击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此时的山东,城市已被日军控制,但广大农村却成为“无人之地”。

中央抓住这一战略空隙,迅速发动群众、建立组织,抗日武装迅猛发展。
到1938年春,党领导的武装已达数万人。
然而,山东局势复杂。国民党残部、地主武装、地方土匪同样争相拉队、夺地盘,一时间“司令遍地”,局势混乱。
为实现真正的主导权,中共必须在山东拥有自己的主力部队。
1938年4月,黎玉亲赴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山东局势。
毛主席当即作出部署,任命郭洪涛率一批干部奔赴山东,充实省委班子。
郭洪涛到任后,从各抗日部队中抽调骨干,回归地方,建立起一套覆盖全省的政党网络。
同时明确以沂蒙山区为根据地核心,稳步推进武装斗争。
不久,省委升格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郭洪涛仍任书记。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形势陡变。日军将重兵投入根据地“扫荡”,而国民党则在日方诱降下愈发消极,并加紧反共。
此时,党中央果断提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山东的分量再次上升。

1939年,徐向前(前左三)、朱瑞(前左四)、黎玉(前左二)等合影。
1938年11月,张经武二度进鲁,与黎玉一同率百余名干部抵达山东,12月将各地武装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王建安分任正副指挥,黎玉任政委,部队扩展至两万人。
山东根据地由游击分散走向正规建制。
此后,省委改组为“山东分局”,由郭洪涛、张经武、黎玉等人统一领导全省党政军工作,全面部署敌后抗战。
1938年秋,延安作出决定,八路军115师主力即将东进山东。
彼时,中共中央已明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
早在115师师部到来之前,部队已开始有序推进。
1938年9月,343旅政治委员萧华率领政治部及一个主力营先行挺进冀鲁边,与当地抗日武装整合,开辟新局。
12月,685团进入湖西地区,与地方力量合编为“苏鲁豫支队”,由此创建湖西抗日根据地。
1939年2月14日,115师代师长陈光与政治委员罗荣桓率师部和686团自晋东南出发,3月初抵达山东。

朱瑞(右二)和罗荣桓(左二)黎玉(左三)
进入山东后,部队迅速分兵部署。
团长杨勇与张国华率部留驻运河以西,着手构筑根据地。
陈光与罗荣桓则继续率主力东进,奔赴东平,与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会合,着手实施罗荣桓提出的战略布局:“依泰山、伴东平湖,向四周辐射,构建泰西根据地。”
5月11日,陆房一役爆发。敌我力量悬殊,在敌军5000人重围下,115师师部与各参战部队强势突围,歼敌千余人,自身虽付出360人伤亡的代价,却赢得了战略胜利。
蒋介石甚至亲自致电朱德、彭德怀,对此役表示“殊堪嘉慰”。此前中央并未就115师东进山东一事与国民党协商,这场战役的胜利,等于逼迫国民政府在现实中“默认”了115师的合法存在。

不久,八路军又在梁山发动伏击战。
在日伪军火力占优的劣势下,依靠灵活战术,斩获敌军300余人。
接连两战,打击了敌军士气,极大振奋了山东军民的抗战信心,为鲁西根据地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年9月,陈光与罗荣桓率“东进支队”深入鲁南,扎根抱犊崮山区,与山东纵队合力推进南线战场。
115师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山东抗战的格局。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115师与山东纵队虽同属中共领导,却分别向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汇报,是两套系统、两个战场指挥核心。
在激烈的战斗环境下,指挥权分立带来的协调障碍逐渐显现。
1939年3月,朱德、彭德怀、杨尚昆等电报毛主席,其中也认为“陈在军事、罗在政治上均难形成中心”,山东“缺乏骨干”,建议派徐向前支援,并提议朱瑞出任山东政治委员。

此后,山东战场出现三支成规模的主力部队:一是以原地方武装为基础改编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为政委;二是以115师343旅和129师津浦支队为基础的“东进抗日纵队”,萧华兼任司令与政委;三是115师师部和685团组成的“苏鲁豫抗日支队”,由陈光、罗荣桓统一指挥。
1939年6月,徐向前与朱瑞抵达鲁南,并于8月1日宣布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
10月,第一纵队与山东纵队合并,组建统一的领导机构,张经武调往延安。
郭洪涛也于同月赴延安,朱瑞接替其职,担任山东分局书记,并兼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
尽管如此,山东战场的指挥体系依然多头分散。
徐向前虽对抗日武装建设贡献显著,但在1940年中奉命返延。
第一纵队的番号随之被废止,山东纵队名义恢复统一。

115师高级干部会议,后排右四为罗荣桓。
1941年底,形势再次紧迫。日军动用五万兵力,在山东发动空前规模的“扫荡”。
根据地险象环生,部队损失惨重。
经历多轮反复教训之后,中央意识到,若不能尽快统一军事与政治指挥,山东抗战局面将难以为继。
罗荣桓接过指挥权进入1941年,山东抗日根据地虽然取得了不少军事胜利,但在政治与军事指挥体系上,依然未能实现真正的一元化。
八路军115师与山东纵队分别为平行建制,各自执行任务,指挥分散,资源分流,战场协调时常出现障碍。
这种“两线指挥”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战争效率和根据地的整合推进。

1941年8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与中央军委联合发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
一,山东分局、115师师部、山东纵队指挥部必须靠拢,形成统一的会议体制,由山东分局统筹党政军民工作;
二,山东纵队归115师统一指挥,以增强作战协同;
三,成立山东军政委员会,由罗荣桓任书记,成员包括黎玉、陈光、萧华、陈士榘、罗舜初、江华等人。
此后,朱瑞负责组织建设,罗荣桓主持军事工作,黎玉统管地方政务,陈光主抓财经。
1942年初,中央军委再度发文,将山东纵队更名为“山东军区”,由115师统一指挥。自此,山东纵队与115师合署办公,组织架构实现融合。
8月1日,“山东军区”正式启用,山东纵队大部改编为鲁中军区,军政一体化进程迈入实质性阶段。

115师政委罗荣桓(右)、代师长陈光(中)在山东。
与此同时,罗荣桓被正式确立为全省抗战的核心指挥。
此时他身患重病,身体极度虚弱,但仍咬牙坚持,承担起统一指挥山东党政军工作的重任。
在他的主持下,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广泛开展,有效改善了群众生活,也增强了根据地的自我供给能力。
然而最棘手的,是精兵简政的重整任务。
当时部队臃肿、指挥重复、战斗力分化严重。
罗荣桓明确提出“主力部队必须地方化”的方针,通过整编,将山东军区划分为鲁南、鲁中、胶东、清河、冀鲁边、滨海六大区域,保留13个兵力充足、组织严密的主力团,其余人员按区县划归地方武装。

在用人方面,罗荣桓强调“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他主张主力与地方、红军与土改干部合理融合,干部上下流动,打破壁垒,形成合力。
他提拔了大批本地干部如林浩、景晓村、张光中,也公正使用来自红一、二、四方面军的老战将,重组军区班子,确保各地政令畅通、军队稳定。
整编过程中,为提升基层战力,他将旅编为团、团编为营、营缩为连,裁撤冗员,释放大量干部下沉至一线。
虽有不少人职级降低,但这些基层骨干被保留下来,成为日后迅速扩军建制的中坚力量。
战后事实证明,正是这些“被降级”的干部,在最关键的时刻拉起了8个主力师、12个警备旅、4个独立旅,支撑起了华东战场。
到抗战胜利时,山东抗日根据地已发展成全国最重要的解放区之一。

全区拥有2400万人口,正规部队超过27万人,地方武装与民兵近200万人,党员总数突破20万,占全国党员总量的五分之一。
山东不仅是敌后战场的核心阵地,更成为解放战争战略布防的重要支点。
此后,根据中央部署,山东承担起“北上东北”的重任。中共中央致电山东分局,明确提出:“发展东北,控制冀东、热河,进而控制东北”,依赖的正是山东部队和干部。
由山东调往东北的部队达7万人,成为东北野战军的中坚。
留守山东的20余万兵力,则与新四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为随后的大反攻提供强有力支援。
山东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地位,由此更加凸显。
前后投入兵员总数逾百万,为全国革命战争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
而这一切的制度基础、干部体系和组织准备,和罗荣桓在山东期间的成绩分不开。

罗荣桓和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确立
水新营
山东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罗荣桓的补偏救弊
薛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