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国古代建筑遗存最为丰富的省份,北方建筑之集大成者;楼阁,代表了木结构建筑的最高发展水平,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山西楼阁,千变万化,目不暇接!
说起山西楼阁,你有听过“南楼北塔”吗?这里的“北塔”便是独一无二的应县木塔,而“南楼”却鲜为人知,说起古诗里的名楼,你可能听过“四大名楼”吗,但在山西哪些诗楼相映、流传千古的名楼你又知道几座,又可曾去过吗?
“时间好像偏爱山西这片士地,于是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它走过的痕迹,纵跨各个时期的地上建筑,见证着五千年华夏文明走过的痕迹”,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我心目中的山西十大古建楼阁,看看都有哪些吧?
(边靖楼)
代县边靖楼你可能没听说过代县,但一定知道雁门关。代县历史悠久,是古代中国北境著名的边塞重地和军事重镇。“阴山北去三千里,紫塞南来第一州”,小小一县竟有边靖楼、文庙、阿育王塔三处国保单位,梁思成曾赞代州古城“规划十分精彩”,足以说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边靖楼,又名谯楼、鼓楼,位于县城中央,坐北朝南,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明洪武七年(1374)由吉安侯陆仲亨建,当时朱元璋驱除鞑虏,光复华夏,乾坤已定,四海升平,楼基高耸,梁架精巧,结构严密、合理,从此楼,可以便看出大明初期的气魄。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仍完好无损。
(边靖楼)
据目前资料显示,边靖楼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大的木质鼓楼,比山海关靖边楼高15米,比嘉峪关城楼高17米,被长城专家考定为“长城第一楼”。与应县木塔齐名,素有“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
边靖楼通高40米,楼上挂着中国最大的匾额“声闻四达”,匾高3米,宽9米。另一匾额“威震三关”,意喻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三关防御体系的核心指挥部。登楼而上,代州古城尽收眼底,此处北望雁门,南腑滤沱,边靖楼,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美誉。
(边靖楼)
站在楼上,你可以清楚看到由北向南分布的烽火台,接收雁门关传递的各种信号。而且其地处古城中心,可与昔日东西南北四座城楼和四个角楼完美呼应,从而发布统一指挥号令。这也正是州治所在地的鼓楼规模远远超过京师鼓楼规模的重要原因。
威震三关,是往日的余晖;声闻四达,是无声的呐喊;狼烟起,战鼓响,马革裹尸还;男儿血染沙场,妻儿泪洒城墙下;当年的辉煌粉饰了多少悲伤?如今的安逸不失为一种幸福!代州,与历史交织,一座活着的古城!
(祆(xiān)神楼)
介休三义庙祆神楼位于介休市的祆(xiān)神楼,是我国目前唯一存世的祆教建筑。祆教,由波斯人琐罗亚斯特所创立,以崇拜火为主,所以也称为“拜火教””,是古波斯的国教(也有说祅教就是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南北朝时传入我国。祆教曾在中原广为流传,各地多建有祆教神坻,唐代时最为繁盛,明清时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祆神楼,民间俗称“玄神楼”,也称“祆神庙”,是一组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建筑群。它是明清楼阁式建筑之典范,其工艺复杂、气势恢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精品。
(祆(xiān)神楼)
关于祆神楼的始建年代,说法不一。据说始建于宋初,明代毁庙改建三结义庙,清初毁于大火;庙内现存的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所立的《重修三结义庙碑记》碑刻记载,祆神楼是文潞公特为祆神而建。
介休祆神楼,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保存的一处祆教建筑。祆神楼对于研究祆教在国内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遗存。其建筑装饰图像具有浓郁的祆教建筑风格,在一些建筑手法和建筑风格上与中原迥异。
(祆(xiān)神楼)
在袄神楼的木制斗拱和雀替中,有许多是传统古代建筑当中根本看不到的图案,如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等。这些动物虽然我们都很熟悉,但要真正把它们作为神兽制出,甚至雕刻到殿宇里,似乎不太符合我们的传统,在古老文化中,神庙里供奉的神兽大都是苍龙、凤凰,最多还有狮子,形成龙凤呈祥、龙腾狮跃的局面。
而介休袄神楼里却有这么多异兽,显然不是我们熟知的传统文化的遗存。这些独特的发现,证明了这里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殿宇,而是来自于异域他乡古老的波斯之地。
(祆(xiān)神楼)
祆神楼是组合式木构楼阁建筑,集过街楼、山门、乐楼于一体,平面呈“凸”型。南侧过街楼为两层三重檐十字歇山顶,二层的三面明间各出一座单檐歇山顶抱厦,宛若宋元界画中的仙阁降世,悠然缥缈。北侧由山门和乐楼上下叠构而成,两侧出八字影壁。
在祆神楼屋脊上,一排排红黄蓝绿的精美琉璃构件中,几位人物造型看上去特别别致,这些人物其实不是汉人,而是胡人装饰的祆教徒。可见,祆神楼不仅具有高度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研究古代宗教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对象。
(秋风楼)
万荣后土庙秋风楼古诗里的名楼,你知道几座,又可曾去过,“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巡幸河东祭祀后土庙,在汾河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这首《秋风辞》。而后土祠的秋风楼也因藏有《秋风辞》碑被世人所。
中国人崇拜“皇天后土”,相传,女娲在这里抟土造人,秋风楼所在的后土祠就是祭祀后土之所在。后土祠,现存建筑有山门、井台、献殿、香亭、正殿、配殿、秋风楼等。汉武帝将这里定为皇家祠庙并6次祭祀后土,仪式隆重无比,并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赋《秋风辞》。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此祭祀后土,直到明代,皇帝祭祀后土的仪式才迁徙于北京天坛,所以后土祠也是天坛的源头。
(秋风楼)
秋风楼凭河而立,紧傍黄河、汾水,是后土祠的压轴之作。据《蒲州府志》记载,后土祠始建于西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三次祭后土,宋代真宗皇帝来祭扫时。元代以前,后土祠均由官方维修。清顺治十二年(1655)黄河水决,后土祠又被淹没,仅留下秋风楼和正殿两处建筑。
整个楼身高达32.6米,主体为三层楼,高32.6米,主体为3层楼,十字山歇顶。全楼斗拱密布,造型美观大方。下部筑有高大的台基,横跨在一条贯通东西的深沟古道上。据说此为张仪古道,古道原为车马官道,可并排通过两辆大车,战国时期魏国张仪曾经此道入秦拜相。
(秋风楼)
东西两厢各雕横匾,东曰“瞻鲁”, 西曰“望秦”,门额镶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嗣‘石刻图,均以秋风楼为背景,描绘出武将英勇彪悍,文官儒雅聪慧,真实再现了当年’汉武帝喜得宝鼎‘和’宋真宗祭祀后土‘的盛况。
汉武帝《秋风辞》碑珍藏在秋风楼的二三层之中。二层一块,碑高0.82米,长1.87米,篆体阴刻,嵌在楼内北壁上,碑体完整,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立。三层的一块碑高0.58米,宽0.73米,行草阳刻,笔画凝重,体态端庄。此碑系元至元年八年(1217年)所建,用木架镶嵌竖于楼内。
(秋风楼)
秋风楼两侧下方都有精雕的吊柱,共有28根,这28根柱子代表汉武帝的云台28将。上层是十字歇山顶,共有36个挑角,象征隋末瓦岗寨36兄弟:每个玻璃挑角上都装有彩色琉璃武将形象,共108个,据说象征梁山108将。它既象征着秋风楼的古老,又为秋风楼增加了艺术色彩。
因为建筑群整体本来就位于高台之上,再加上秋风楼的高大雄伟,便于望远。在这里远眺黄河,看长河落日,体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同款视角,有一种被自然壮阔雄浑之美和深厚历史底蕴所震撼的感觉,自然的浮沉和历史的沧桑如黄河水与秋风楼一样在此交织汇聚。
(飞云楼)
万荣东岳庙飞云楼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梁思成先生针对古建筑遗产曾经说道:“西洋建筑近绘画,中国建筑近文学。”这精辟的论述在山西晋南的名楼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山西运城万荣县,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万荣有座解店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反映了古人初见这座巍峨高耸的木楼时内心的惊叹。
万荣是从汾河谷地前往运城的必经之路,万荣苹果与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万荣笑话是这里的两张名片,而矗立在城中心东岳庙中的飞云楼,以雄伟壮观、凌空欲飞而闻名遐迩,也就成了万荣最值探访的土木瑰宝。
(飞云楼)
飞云楼坐落在县城的东岳庙中,东岳庙的实际始创的年代已无法考证,据现存的清代碑刻记载,唐贞观时就有此庙,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至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明、清时期又多次重修。
东岳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现存建筑都是元明时期所重修,依次排列有:飞云楼、午门、献殿、香亭、正殿和阎王殿,两侧为东西廊房。香亭四周栏板、柱石雕龙刻凤,造型生动精巧;整体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只是正殿内的东岳大帝塑像已荡然无存。
(飞云楼)
飞云楼是东岳庙建筑的精华所在,平面呈方形,高达23.19米,十字歇山顶,底层中央有4根高15.45米的通天柱、四周有32根木柱呈棋盘式分布。全楼斗拱密布,所有接口均为榫卯嵌套,玲珑精巧,与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
全楼的345组斗拱密集排列,形状灵巧多变,如云朵簇拥、鲜花盛开一般,各檐翼角翘起,势欲飞翔,楼顶饰黄、绿、蓝各色琉璃瓦,阳光之下,更显富丽堂皇。全楼纯木结构,榫卯套成,没用一钉一铆,结构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观之壮丽,堪称我国古建楼阁之杰作。
(飞云楼)
飞云楼的斗栱造型和结构极富变化,几乎每层昂翘形式与斗栱踩数都不相同。耍头有龙头、卷云、蚂蚱头、单浮云等,昂嘴有琴面式和如意头两种,角科由昂有象鼻子和龙头,极富装饰趣味。
飞云楼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各层屋顶构成了飞云楼丰富的立面构图。飞云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楼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
(飞云楼)
飞云楼虽始建于唐代,但岁月风尘的磨难及一次次的修缮,已渐渐地削去了盛唐的旧影,而烙下了明清时代的印记,只有那些繁复的斗拱、精巧的图饰、细腻的纹绘五彩的还传递着往日曾有的文化元素。
永济市的鹳雀楼借唐代大诗人王之焕的传世绝句所流芳,万荣县后土祠的秋风楼乘着汉武帝的千古绝调而随风传颂,而万荣的这座飞云楼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的赫赫战功有关。昔日古代帝王和他们的故事,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化作历史的尘烟,唯有耸立在世间的巍峨楼庙,还在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千年的传奇。
(五凤楼)
长治玉皇观五凤楼长治县南宋村内有一座古建玉皇观,五凤楼是该观的山门古楼,也是玉皇观的标志性建筑,古朴雄浑,层层挑角远近层叠,华檐翠壁,光彩耀目。楼身结构壮丽精巧,斗拱粗硕,出檐深邃,四角翼飞,寓意“五凤”。
五凤楼位于玉皇观建筑群的最前端,始建于元代。面阔进深各三间,五重檐歇山顶,通高近三十米。主体构架由四根金柱贯通上下,楼内加上暗层,实际为三层。一层是进入玉皇观内的通道,檐下出廊,内部空间高大宽敞。
(五凤楼)
二层实际上是一个处于楼体构架上下衔接部位的低矮夹层,巨大的斗棋后尾把这里的空间压缩得较为狭窄,需要侧身低头小心通过,否则有撞破额头的危险。待到了顶层则豁然开朗,这里不设门窗,四面通透,让人顿感神清气爽。
四根通天柱直达楼顶,3000年荆木大梁前后贯通,500岁桑木独梯粗壮浑厚,顶部八卦藻井斗拱迭涩、垂莲吊挂,木作构件十分精制,像花盖宝架于梁架当心。如此结构复杂、形体壮伟的楼阁,世界上仅存三座,据说国内只有只有北京故宫午门门楼可相媲美,是古代木作斗拱建造技术与艺术的登峰之作。
(五凤楼)
凭栏而立,不但可以眺望四外的村舍风光,而且能近距离欣赏五凤楼内部令人赞叹的梁架构造和楼顶上独具匠心的八卦藻井,感受古代匠人精湛的营造技艺和复杂木结构展现出来的独特美感。
整座楼阁重檐密布,一组组雄健的斗旗托举着飘逸的飞檐,充满了阳刚的力量,而高高挑出的檐角隐约有一丝江南楼阁的灵秀之气。两种气质相融合,使这座结构繁复严谨的楼阁于粗犷中又展现出俊逸的美感,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座楼阁,更是一件艺术品,堪称古上党地区现存最美的楼阁式古建筑。
(玄鉴楼)
晋中榆次城隍庙玄鉴楼玄鉴楼始建于元代,明宣德六年(1431)重建,玄鉴楼是榆次老城城隍庙内最为精美和壮观的建筑,由主楼、神乐楼、戏台、影壁四组建筑组成,形成了前后面楼层数不同的视觉效果。
“玄”是深奥微妙,不可领悟的意思,“鉴”本意为镜子,有“教训、对照”之意,这里指的是警示自身,告诫世人观照自己行为之意。这里给人以强烈的警戒之感,也正是典型的城隍文化的表现。
(玄鉴楼)
玄鉴楼通高17米,宽5米,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二层楼阁式建筑。绿琉璃瓦覆盖顶,一层檐上设平座。玄鉴楼整体有主有次,异常优美。在1999年被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评为全球最精美的100处古建筑之一。
戏台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此为过道式戏台,即在两边凹槽搭木板便形成戏台,古时每年农历五月百姓会在在此唱一个月戏。麒麟琉璃影壁,是一座八字琉璃影壁,由台基、壁身、壁顶组成,建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楼檐为庑殿顶,它以琉璃麒麟图案分列于乐楼两侧。
(玄鉴楼)
玄鉴楼内最不可错过的,是三座光洁如镜、能够折射天光的藻井。相传这三座藻井是天、地、人三界的宝镜,行人从藻井下走过,影像投射到镜中,可分辨出善恶忠奸。工艺失传。
榆次几千年文化沉淀下, 形成了一片历史的沃土。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疑聚着先人不解的探索,无一不是他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春秋楼)
解州关帝庙春秋楼西运城是武圣人关羽的故乡,解州(hài zhōu)关帝庙,被誉为华夏“武庙之冠”,在全球数万座关帝庙中,它的建造时间最早,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规模最大,占地330亩,不论是从建筑本身,还是人文价值方面来说,其价值无可替代。“前朝后寝”的宫殿式布局,各个建筑依中轴线依稀排列着,再配以参天松柏,尽显皇家气派!
要说解州关帝庙的扛鼎之作,就不得不提春秋楼了,它是关帝的寝宫,因关公夜读春秋而得名。春秋楼,又名麟经阁,位于后宫北端,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之构。总高23.4米,构架为永定柱腰缠平座造,二层三重檐歇山顶。二层神龛塑有关公侧身夜读《春秋》像。
(春秋楼)
春秋楼有两大精华,环楼四周挑承“悬梁吊柱”,上层回廊廊柱,垂直于下层垂莲柱上,勾栏垂柱,悬空倒挂,结构奇特,给人以空中楼阁之感,是国内现存建筑实物的孤例,此乃其一。
其二,两眼倒悬的“菊花藻井”,408根204组对斗拱,层层倒昂下垂,所有构建全用榫卯结构,全国罕见。完全展现了匠心工艺,繁复之美,但又没有一丝媚俗的气质。更震撼的是,据说在以前,风吹起时,藻井还会微微转动,不敢想象会有多好看,后来因为怕构件磨损,在修复的时候把它钉起来了。
(春秋楼)
二楼的关羽侧身像也很值得一看,很多时候我们也许意识不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心智中的关羽相,其实是很大程度中已经被电视剧所的那个形象形塑了。包括世面上很多关羽相也是按照那个来塑造的。但是这个据说是按照关羽遗像画像所塑,可以看看那个时候人们心中关二爷的形象,别有一番味道。
自古以来,关帝便是世人一致敬仰的英雄,关帝庙内悬挂着几块匾额,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笔亲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题“威灵震叠”,这些不可复得的匾额瑰宝,赋予这里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
(霍州鼓楼)
霍州鼓楼在霍山脚下,汾河之滨,太原到风陵渡公路的一侧,有一座以建筑技巧著称的古代文物——霍州鼓楼。它位于霍县城内东、西、南、北四街中心。远眺,巍巍楼身,雄伟壮观;近看,彩塑朱柱,琳琅满目;登楼,可俯瞰全城,尽览霍城风光。
霍州鼓楼位于城内中心,大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又称文昌阁。整个建筑共分三层,二、三层均系木质结构,造型秀丽,比例匀称,卯榫精密。虽经风沙、洪水、地震侵袭,至今保存完好,实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艺术的结晶。
(霍州鼓楼)
鼓楼是古代放置巨鼓的建筑,用以击鼓报警,或按时敲鼓报告时辰。鼓楼台基高峙,用青石,青砖混合砌成十字券拱形通道,四向贯通。上筑木构楼阁两层,面宽进深各五间,二层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屋顶。楼总高29米,虽经历史沧桑,但其历史魅力犹存。
阁楼共有檐柱 32根,高2.25米,为刹柱,有柱基,为鼓式莲花座。其中每面明间前两对檐柱共同支撑一歇山式抱厦,将中式建筑对称美展现到了极致。阁楼明间抱厦下四周各悬挂贴金匾额一块,蓝底金宇。东为“护国安民”,南日“辅元开化”,西书“览秀西河”,北有“保障冀北”。
(霍州鼓楼)
四周围廊雕刻有花卉、禽兽等图案阁楼一层四周屋面楣额上方各悬挂贴金匾额一块,楼上二层回廊外沿设有观景台,木制围栏,刻有各式图案,做工精细,绿色琉璃瓦覆顶,瓦顶装饰二十八星宿琉璃和三彩琉璃脊兽,夕阳下流光溢彩,这是山西最漂亮的鼓楼之一。
鼓楼地基门洞的上方各嵌砌一石碑。东日“对霍”,言东迎霍山之意;南日“迎熏”意思是说广迎远方来客;西日“镇汾”,言鼓楼威镇汾河泛滥之意;北日“拱辰”,语出自《论语》“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供之”。意谓如能以德感人,则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
(霍州鼓楼)
历史上的霍州古城东依霍山,西襟汾水,南临白壁关,北控韩信岭。“中州重镇,河东屏障”的霍州世代视为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在这条千年古驿官道通衢中发生了太多往事,李渊父子晋阳起兵南下攻打长安的霍邑之战,康熙帝南下西巡御书等等。
霍州古城因其扼守于西安通往太原乃至北京的官道通衢上,始终为一方重镇。鼓楼也是霍州的标志性建筑,如今每天的车辆围绕着鼓楼川流不息,很多霍州人每天都要多次与它擦肩而过,是一座在城市中活着的古建,夕阳下流光溢彩。
(平遥市楼)
平遥市楼平遥古城形如吉祥长寿的神龟,由纵横交错的4大街、8小街、72条蚰蜒巷构成了城的龟纹,其中南大街为神龟的中轴线,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这条繁盛的明清商业街,当年可是掌控着全国50%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兹街”。
明清时期,市楼在平遥古城的位置,用今天的话说,那可是中央商务区啊,想当年,晋商在平遥云集,不少票号、商号就在市楼附近,今天,以市楼为中心的这条道路是平遥最热闹的购物街。
(平遥市楼)
说起市楼这个老家伙,还与人类早期活动有关,先民开始群居的时候,共食一井水,井边就成了众人相聚的地方,不免就有了以物易物的交易,这就成了市,因此“市井”就成为了最初的市场。
古市楼就位于这条大街的中心,跨街而立,贯通南北,楼东南角有眼水井,水色如金,故楼也俗称“金水楼”,造型优美、清秀靓丽的外形,成为平遥古城的象征。“市楼金井”可是古城的十二景之一,迷倒过从古至今的众多文人墨客,恰如清代诗人王绶在《市楼金井》中曰:“五行气正民生遂,百尺楼高物象雄”。
(平遥市楼)
仰首外观,楼高18.5米,为三层木构架楼阁,楼顶重檐歇山式,底层平面呈方形,纵横各为三间,逐层收进,中层夹以平座,使楼身更显挺秀高耸。上覆盖彩色琉璃瓦,花纹呈现出吉祥寓意的南“喜”北“寿”的精美图案,背梁两端和正中用铁制构件代替琉璃瓦尾和宝瓶。琉璃辉煌灿烂,斗拱装饰精巧,确为这座灰色古城增添了清秀亮色。
古市楼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只是从楼碑上可知,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且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嘉庆十八年(1813年)、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统三年(1911年)等不同时期进行过多次补葺,因此,楼保持了清代木构常例。
(平遥市楼)
楼洞立柱楹联“朝晨午夕街三市,贺凤桥台井上楼”,既描绘了大街两旁繁华热闹的人景,又指点出可凭栏远眺、胸纳百川的物景。如果你有幸能登上市楼,凭栏眺望,可赏古城内外景色。
近俯,大街小巷人流车行,民居店铺灰瓦青墙;城内的古县衙、日昇昌、清虚观、城隍庙、文庙等精神与人文的胜景,尽收眼帘,纯朴内敛;远眺,夯土城墙,瓮城角楼,苍老稳固,威严犹存……构成了一幅起伏跌宕、历史浑厚的风土人情水墨画卷。
(崇安寺)
陵川崇安寺山门说到崇安寺,就不能不提到后赵开国皇帝石勒。传说他的陵寝就在崇安寺旁边,后来此地才发展成了陵川县城。史书上明确记载,石勒死于公元333年8月17日,也就是说在那时候,崇安寺已经存在并且成为一处地标性建筑。
其历史之久远,真是直逼魏晋了,以至于当地流传下来一句民谣“先有崇安寺,后有陵川城”。据《晋书》载:“(石勒死后)夜厝山谷,莫知其所,备文物虚葬,号高平陵。”因而也有一种说法是石勒死后四设疑冢,崇安寺旁的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时至今日,在杂乱民居房舍的包围下,穿透历史的崇安寺古刹犹存,而石勒皇帝的陵寝是不是真的埋葬在寺旁,到底还有没有,谁又说得清呢?
(崇安寺)
崇安寺建在陵川县城西北方的高岗之上,巍峨壮观,俯瞰全城。根据史书中的只言片语,可知在隋朝开皇十六年(596)时这里已经信众云集,香火兴盛。唐初曾更名为“丈八佛寺”,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朝廷敕赐为“崇安寺”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座古刹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和战乱更迭,几度兴废,现存至今的主要建筑都是明清两代遗留。全寺共分两进院落,修筑在高耸的石台基上。最前端为楼阁式山门,两侧配建钟鼓楼。
(崇安寺)
崇安寺的山门,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三重檐歇山顶的二层楼阁,上下两层均有回廊,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造型宏伟,休量庞大,犹如城楼一般威武。楼下明间前后贯通,为出入崇安寺的通道。
正中央设板门,青石门框仍是宋朝的旧物,上边镌刻有“嘉祐辛丑(1061)六月三日”的题记,可见此楼是明代在宋构基础上重修的。门旁两尊石狮子被砸得头部和前肢缺失,支离破碎,却仍然顽强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崇安寺)
门两边为直棂窗,二层明间和两次间则置隔扇门窗,左右梢间开两孔圆窗。正面顶层檐下中央悬挂着“古陵楼”匾额,意指此处为石勒陵寝之地。左右另镶嵌单独的四个大字“行山钟秀”,背面檐下也有四个大字“留云栖月”,意喻古陵楼秀于太行,高接天际。
两侧各有一座建在拱门洞式台基上的重檐歇山顶小楼,分别悬匾曰“晨钟”“暮鼓”,是寺院的钟、鼓楼,三座楼阁一字排开外观雄壮震撼又精巧华丽。尽管只是崇安寺的外围建筑,却彻底地抢夺了寺内佛殿的风头,成为崇安寺乃至陵川县城的标志。
结束语山西一个被历史格外眷顾的地方,五千年的文明给这片土地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从土木建筑之伟到山河表里之美!这个一直以来低调的地方,正逐渐抖落身上的尘土,向世人散发它耀眼的光芒!
当你在山西打开一扇扇尘封的大门、站在一座座古老的建筑面前,可以静静地感受那种再自然不过的建筑本身带给人的想象!相信这一刻你会理解梁思成林徽因,为什么跟上瘾一样地去访古,因为这是一次次奇妙又震撼的体验!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旅行并不是急行军,有时要学会放慢脚步,细细体会这里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这种味道是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漫步在街头巷尾,去学习、去体悟。
旅行不仅仅是看景、释放压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许你还在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许还在为生活琐事、感情纠结而烦闷,此时,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谁,如果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劳的石匠与其妻巧手绣娘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宽阔,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