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颐和园开往德胜门的332路公共汽车在缓缓行驶,我坐在左边倒数第二排靠窗的位置,在这里,我可以仔细打量上车来的每一个人,期盼漂亮的女孩上来,为我带来更好的爱情。
果不其然,当车开到中关村站,一位浑身散发着无限青春气息的女孩上车了。她穿着一身粉红色的连衣裙,身材修长,腰细如蛇,丰满的胸部若隐若现,恰到好处的五官在阳光的勾勒下尽显秀气与温柔。“好美!”我的内心一阵狂热,眼前的女孩比我现任女友更吸引,一股追求新人的冲动再一次从我内心深处源源外涌。
我站起身来,朝她坐的位置走去,将一支笔故意漏掉在她脚下。“您的笔掉了。”她注意到了我的存在,我暗自高兴。
“谢谢你,对了,请问你知道到琉璃厂怎么去吗?”我边弯腰拾笔边找话题和她聊天。
“哦,这辆车不直达,你要在动物园转车。”
“还有多远啊,你也是到动物园吗?”
“不是,我到科技馆。”
“哦,我是一名业务经理,今天去那和他们谈一笔生意,你在科技馆上班吗?”
“不,我在xx公司。”
我们终于聊开了,快到站时,俨然已经成为了朋友,还互留了电话号码。
此后三天两头我都打电话找她,一个月以后,我正式和现任女朋友提出分手,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
自大学毕业开始,5年来,我已经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上述的恋爱,交往的女友不计其数。其中,绝大部分相处不到一月,我就会以不接电话、突然消失等方式冷淡对方,然后寻找新目标。今年已经28岁的我突然有了心力交瘁的感觉,想认真找个恋人稳定自己的感情生活,却发现已无法自控,因为我的心里总是认为一定有更好的女孩在等我。
(二)
读书的时候,为了让我将来出人头地,父母给我很大压力,他们教育我最常用的话就是:“要做第一名!”在这些压力面前,我除了拼命学习以外别无选择。
初一那次期末考试,我获得全班第2名的好成绩,当我把这一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告诉父亲时,微笑却只在他脸上停留了几秒钟,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真是胸无大志,你的目标不应该是第1名,不是第2名,下次争取拿第1名!”我回到自己的房间掩面而泣,“爸爸啊,你知道第2名的成绩来之不易吗?”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一个人身陷深深的谷底,我拼命往上爬,可是我每爬一步,那座山的高度就往上增加1米,后来我实在爬不动了,又跌入了谷底……
我惊出了一身冷汗,以后的日子,这个梦经常在夜里出现,陪伴我迎来了躁动不安的青春期。如果说这件事对我的人生观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它坚定了我的一个信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我渴望接近异性时,父母和老师敏感地看出了我的变化,他们不厌其烦地教导我好好学习,以后漂亮女孩多的是。听从父母的话,我几乎过着与女生隔绝的生活,当班上的同学在兴高采烈讨论哪个女生漂亮时,我总是摇摇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岁那年,我正值大二,当同班小芳那婀娜的身材和漂亮的脸蛋展现在我眼前时,我确信她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子,我抵挡不住青春的躁动,对她展开了追求,我们牵手、拥吻……我对小芳的爱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离开她,世界将会怎样?我无法想象。然而无法想象的日子最终还是来临了,大四那年,小芳的父亲在家为她安排了一个好工作,在理想与现实面前,她选择了分手。我苦苦哀求,告诉她我们从相知走到相爱是多么不容易,甚至做梦也会说出“不要离开我”的话语,然而,小芳丢下一句话就走了:“亮,以后你一定会遇上比我更好的女子。”
在失去小芳的那些暗淡无光的日子,我整天以泪洗面。父亲恼羞成怒:“小芳哪一点好?”母亲甚至找来一大堆女孩,从长相、性格、能力方面和小芳进行比较,力图让我相信:我是井底之蛙,多少美丽的女孩在前面等着我呢!只要我好好工作,将来有了钱,多漂亮的女人都可以娶得到,小芳会后悔的。
为了驱散失恋的阴影,朋友带我去酒吧喝酒解闷,去的次数多了以后我突然发现,父母说得不错:漂亮女孩比比皆是。小芳说的也对:我的人生道路上一定有不少女孩在等我,而且一个比一个漂亮。此后,我不放过任何追求美女的机会。
这或许是我在公交车上再一次放弃女朋友转而追求美林的原因,后来我真的和美林恋爱了,可是恋爱仅几天,我就提出分手,闪电般结束了这段感情,因为两个星期以后的一天,我在酒吧又看上了一位比美林更美的女孩。
(三)
心理学的情绪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或者情绪困扰发端于不合理的认知或认知方式,情绪调节的核心便是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或认知方式,并取而代之以合理的认知或认知方式。在张明亮的这一具体事例中,非常明显,他在爱情的认知上发生了偏差,这种偏差来源其一直在家庭和学校受到的教育。比如父母从小对他灌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他们的初衷是给孩子强化这种信念以鼓舞孩子攀登科学的高峰,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这一思想经过躁动不安的青春期在孩子的脑海中强化,再加上父母没有及时给孩子做性教育方面的工作,使孩子几乎过着一种与女生隔绝的生活,促使其在潜意识中逐渐把这种思想作为其价值观和爱情观的指导,它引发的直接后果便是孩子对爱情的不合理认知。
这种不合理的认知存在两个明显的特征:要求的绝对化和失败的灾难化。要求的绝对化表现为“有价值的人应该是全能的,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爱情也不例外”,这便是他认为前面等待他的女孩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好的原因;失败的灾难化表现为“对于失败或挫折表现出极度悲观的认知方式”,当他绝对化地认为“应该”、“必须”的初恋并未像他所预料的那样发生,他就会无法接受这种现实,进而走向极端,这是他在5年内不断换女朋友的内心写照。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领悟、质疑和正视现实的能力。恋爱的基础与择偶的标准是什么?很显然,爱情不是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来衡量的,而是以是否“谈得来”为基础的,两人恋爱的过程实际上是双方磨合的过程。换句话说,爱情并不是商品,即便恋爱中的恋人分手,大多原因也是因为双方磨合不来,感到不合适,或者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劳燕纷飞,而不是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不合适”与“不好”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另外,男女双方恋爱都应受到道德和责任的约束,一次又一次换女朋友原因之一就是看不到爱情的责任。
纠正这种爱情认知上的偏差是以咨询者中心疗法作为切入口,需进行情绪调节,扭转偏差,并加入正确的爱情观转而取代。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者不以权威或专家自居,而像一个有专业知识的伙伴或朋友,抱着充分理解和宽容的态度,通过重复患者所说的话,对患者陈述中的情感做出反应,让患者充分暴露自己,以体验他的情感与自我概念的不协调,将此揭示出来加以改变,促使患者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产生建设性的改变。当然,患者要承认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观念不合理,往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往往需要在指导者耐心的指导下,经过一系列逻辑推理、实证比较、假设分析才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