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戴眼镜的蒋介石
孙中山为什么派蒋介石出访苏联?
孙中山经过这么多年的革命斗争,饱受排挤、叛变打击,革命根基很不牢固,急需改变方法和寻找更多的支持。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1917年成立后,也急需获得更多支持,将革命推向世界。
而西方列强和日本当时支持的是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处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双方一拍即合,孙中山决定“联俄容共”,派蒋介石率代表团出访苏联。
出访前,蒋介石对苏联是抱有一定好感的,在前期孙中山与苏联接触的过程中,他自学了俄语,向孙中山赞扬了苏联,对双方合作也十分关注,孙中山说蒋介石是他的参谋长,是可以信赖的代表。
代表团于1923年8月16日出发,9月2日抵达莫斯科。
蒋介石一行主要考察了苏联革命成功后的党的体制以及政治、军事组织状况。蒋介石得出了四个主要结论。
一是苏联党内斗争激烈。列宁积劳成疾,病情日益恶化,苏联党内存在公开和秘密的激烈斗争,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国际派和以斯大林为首的国内派的权力斗争日趋显著。
二是领土问题。蒋试图解决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尤其是蒙古问题,苏联或避而不答,或态度强硬,蒋介石担心,和苏联合作是建立在一个脆弱的基础上,一旦苏联政权巩固,它会恢复沙皇时代的帝国野心,对中国有巨大威胁。
三是军事借鉴。这可能是访问后唯一所得的可借鉴的方面,蒋介石发现苏联红军中党代表制度的重要意义,军事主官专任军事指挥,行政事务及政治教育由党代表担任,这对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发挥了重大作用,后来,蒋介石在创办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基本上仿照了这种组织制度。
四是苏联政治体制是独裁和恐怖主义的统治工具。当时,苏联为了巩固政权,开展的各种阶级斗争的形式让蒋感到不快。蒋介石出生商人家庭,成长过程中长期接触资产阶级,站在阶级立场上,天然对共产主义制度有排斥,害怕这样的制度在中国生长后,他和他所代表的利益团体被打击。站在他的立场,产生这样的认知我认为是符合逻辑的,也就此埋下了反苏反共心理,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来。
按照蒋介石原来的计划,他将在苏联停留“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但在1923年11月29日即启程回国,仅在苏联待了3个半月左右。
他提前回国主要的原因有:1.阶级立场问题,苏联的制度与其格格不入,自身无法接受。2.国民党的改组正在筹备之中,也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将开始。3.黄埔军校在1923年11月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出了筹建决定,而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军事人才,他必然该有一席之地,若不回国,将离权力中心越来越远。4.性格问题,蒋介石常与张太雷、沈定等人产生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