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在上海的秋招圆桌讨论上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有条件的年轻人可以啃几年老,起码啃3年”。他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可以不立即投入工作,允许“啃老”几年,利用这段时间去勇敢地探索未知、认识世界、感受差异、锻炼心境和视角,努力寻找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也特别指出,对于那些没有条件的年轻人,千万不要这样做,因为他们的父母维持生活本就十分辛苦。
梁教授的观点其实是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须在家庭及个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啃老”,没有条件的人是不建议这样做的,其实就是肯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不能断章取义,要结合自身情况去决定是否“啃老”,用什么方式去“啃老”。下面,我从三个层面谈一谈怎么去适当的“啃老”。
第一个层面,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人。梁教授的观点其实就是建立在这个层面之上,家庭条件优越,毫无生存压力,有大把的时间、大把的金钱让此类人去探索未知、认识世界、思考人生,换句话来说,这类人想去干啥就去干啥,啥时候想明白都不一定晚,他们甚至可以开着豪车送外卖,尽情的体验生活,尽情的“啃老”都基本没太大问题。
第二个层面,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人。这类人适当的“啃老 ”,就是父母给予一定的支持,以支撑不断换工作,工资较低的现状,让你拥有一定的试错机会。这个层面的人,我不建议几年不工作,相比第一个层面的人而言,你并没有太大的家业可以继承,家庭提供的资源也是有限度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既然毕业了就该去行路了,我建议还是要尽快参加工作,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去充分认识社会运转的规则,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去明确不适合自己的道路,进而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区别就在于,你是在具体工作中认识世界,在具体人事中感受规则,殊途同归,这种方式对大部分人而言也许就是最好的方式。
第三个层面,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人。其实我想说的是,这类人适当的“啃老”已经是极其有限了,父母可能只能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支持,甚至可能只有精神支持,父母身体健康就已经是你最有效的“啃老”方式了。这类人没有不工作的资格,先找到一份工作,先把自己养活,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对行业的运转有一定了解后,确实没有任何兴趣,没有让你留下的动力,在做好准备的情况去谨慎的换工作。这个层面的人,一定要苦练各种谋生技能,一旦认定某个道路,竭尽全力去深耕,去钻研,金钱方面的不足,一定要多花时间去弥补,只有成为领域的相对佼佼者,才能改善家庭条件较差的困境。
总之,金钱不是万能的,但金钱能让你在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后,有勇气去追求更多的可能,立足当下,勇敢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