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毛选》:看看教员如何指导我们认识知与行的关系?

搬砖人随谈 2024-12-17 11:47:10

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认识,基于物质的生产活动。先认识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随后人与人结成生产关系,首要解决物质生活问题。

人的社会实践的形式

人的社会实践,人与人的关系,源于物质生活,更来自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的政治、文化等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

“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

在实践中,想要得到预想的结果,思想必定合乎客观世界规律,不合,则必然失败,然后再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让思想合乎规律,就能转败为胜。故认识依赖实践,又服务实践,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标准就是实践。

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

第一步:教员说“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首先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片面及外部联系,处于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就是我们的经验。

教员说“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而经验怎么来的,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亲身实践的是直接经验,他人经历的而为我所知的是间接经验,也是我们获取的知识,我们能深刻的感觉到。在工作生活中,如教育孩子,为什么我们将经验传递给他们的时候存在严重的衰减性?如警示员工,告诉他们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不能做,为什么还是有人犯?就在于他人未曾亲身经历,无法直接感觉,没有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的传递如果没有合适的方式,效果必然不好,必须将间接经验进行有效的传递,在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可能,如现身说法、视频警示教育、经历回顾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间接经验的有效传递,让人可以代入其中获取一定的直接经验。

一切的真知都发源于直接经验,就总体而言,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人仍为直接经验,故均是直接经验。除开违规违纪违法的反面经验教训,任何人都需要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去亲身感知,入“虎穴”,才能得“虎子”,因为教员说“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世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第二步:教员说“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就如同我上篇文章中教员指导我们调查研究,只有材料丰富和合乎实际,才能通过材料加工处理出正确的措施、正确的概念和理论,进而形成理性认识。

其中,教员对两个要点着重指明。

1.理性认识必然来源于感性认识。作为一个唯物论者,必须认同这个观点,主观自身、脱离实际的认识必然是靠不住的,因为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认识有待于深化,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前面说了,感觉只是事物的现象、片面及外部联系,易犯“经验论”的错误,因为经验是不完全的、不本质的,必须要通过思考加工,将感觉的材料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第三步:教员说“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理论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性,必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要拿来被实践所证实,能够证实的就是真理,如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不能够证实的,就需要在检验后纠正错误,再次进行认识的过程,进而完成人们对于某一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

第四步:教员说“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第三步所谓认识的完成,是相对的某个阶段的某个过程,然而客观世界是推移变化的,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不能客观情况在前进,认识仍然停在旧阶段,这就容易陷入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之中。教员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所以我们必须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不断运动变化中,通过实践去一次又一次的深化认识,去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出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之《实践论》。

0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