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被“斯大林模式”拖垮的,还是被苏共干部不思进取拖垮的?

苏飞说国际 2024-01-29 19:36:01

一次大战后,俄罗斯帝国瓦解,苏维埃政权成为俄罗斯这个国家的新任主宰。

在夺取政权后,苏维埃俄国联合其他苏维埃政权组建了「苏联」,并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完成了从落后农业国到先进工业化强国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建立起了一套极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斯大林模式」。

这套模式成为了苏联国家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它见证了苏联的兴衰和灭亡。

那么,苏联是被「斯大林模式」拖垮的吗?

对于「斯大林模式」,备受世人诟病,特别是在苏联灭亡后,后人纷纷对这一经济模式提出质疑,将其归咎为导致苏联衰落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观点并非毫无道理。

然而,如果仅仅因为苏联最终失败就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本身,这或许过于偏颇。

尽管「斯大林模式」在苏联晚期显露出弊端,但至少在苏联早期,这一经济模式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苏联刚成立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但仅用了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就迅速摆脱了贫困,超越了英、法、德等欧洲传统列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国。

在二战中,苏联更是抗住了德国的钢铁洪流,经过艰苦奋战攻入柏林,为二战的胜利贡献了全部力量。

战后,苏联更是崛起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而在在冷战初期,苏联工业仍然高速发展,国力不断上升,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两极力量之一。

所有这些都是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取得的成就。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斯大林模式」并非带有原罪,也不天生自带失败基因。

如同其他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的机制一样,「斯大林模式」也是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

苏联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模式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以二战后爆发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例。

这本质上是一场知识革命,其核心价值不再仅限于工业实体的简单升级和规模扩大,而更注重工业科技的深度提升。

到了苏联后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许多经济模式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实体承载,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知识驱动型革命。

这种革命更强调内涵而非外在,更轻视实体而注重知识的全新发展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知识技术的突破性甚至颠覆性创新成为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种发展模式高度依赖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然而,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与这股发展浪潮存在严重不匹配。

这是计划经济的先天局限性所决定的。

可斯大林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搞出来的这套模式会被不肖子孙们当成老本吃一辈子。

他们不思进取、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他们形成了特殊的利益阶层,垄断着这个国家的一切资源,他们早已忘记了理想和信仰,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而维持利益最大化的根本就是保住现有的发展模式,「斯大林模式」就这样被他们发展到了极致。

当戈尔巴乔夫带着全体苏联人民的希望走上历史舞台时,他看着前辈们留下的烂摊子思考了许久——是继续维持「斯大林模式」苟延残喘呢,还是破后而立,否极泰来呢?

戈尔巴乔夫选择了后者,他要打破苏联坚守了近70年的壁垒,不破不立,向死而生。

最终,苏联没立起来,既得利益集团是现实的,看到有人砸盘子他们跑的比谁都快,他们主动拥抱西方,以牺牲苏联为代价保住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纵观苏联短暂的历史,与其说它是被「斯大林模式」拖垮,还不如说是被苏共内部的那群蛀虫拖垮。

随着「斯大林模式」逐渐与苏联国情脱节,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苏共高层却出于个人私利而拒绝进行必要的调整。

这种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滥用,最终导致了苏联的没落和崩溃。

苏联领导层的蛀虫们在面临国家发展的挑战时,选择了维护自身既得利益,而忽视了广大人民的需求。

这一自私狭隘的行为,使得本可以通过改革和调整来化解的社会矛盾,最终演变成了国家的灾难性崩溃。

苏共官员的短视和腐败成为苏联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而并非仅仅是「斯大林模式」的固守造成的结果。

2 阅读:60

苏飞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