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列宁到斯大林,自称农民代言人的他们,为什么都对农民那么狠?

苏飞说国际 2024-02-16 21:50:45

在列宁实施的「余粮征集制」政策下,苏联各地的农民经历了不堪重负的困境。

为了集中调配全国的粮食,列宁成立了一支全副武装的征粮队。

按照规定,农民应该保留足够的口粮和来年播种的种子粮,然后将多余的粮食交给国家。

可现实情况是苏联农民根本没有剩余的粮食,口粮和种子粮都极为匮乏。而征粮队为完成任务,无视农民的生计,强行夺取了他们的口粮和种子粮,导致苏联农民无粮可食。

因此苏俄在1921年,爆发了严重的饥荒和农民暴动,导致数百万人丧生。

为了平息局势,列宁被迫实施新经济政策,以让农民得以休养生息。

然而,仅仅过去七年,斯大林带着他的「农业集体化」卷土重来,苏联农民再次遭遇苦难和饥荒。

为何自称是农民的代言人的苏维埃领袖们,却对农民如此苛刻?

1928年10月,苏联宣布放弃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以工业化为核心的首个五年计划,并启动了与之匹配的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的目标是确保城市人口和工业的粮食供应,同时满足对粮食的出口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联采取了低价收购粮食的政策,并限制了农民保留余粮和进行贸易的权利。

总的来说,斯大林照搬了托洛茨基“苏俄社会原始积累”理论的政策: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苏联,应将农村视为工业化的原料基地,将农民视为积累工业化资金的主要对象。同时,最大限度地从农业中抽取资金,加速工业的发展速度。」

托洛茨基的话说的很直白,而斯大林的实施更加彻底,一套下来就是收粮、卖钱、发展工业化。

只不过这个过程可苦了苏联农民。

我们来看看斯大林都干了什么。

1928年,斯大林秘密前往西伯利亚考察,并在边疆区会议上提出将苏联《刑法》第107条运用于粮食收购工作,该条文规定:

「对于通过采购、藏匿商品或不投放市场等手段蓄意抬高商品价格者的处罚,包括1年以下监禁并可能没收全部或部分财产,或仅监禁。」

这种破天荒的使刑法用于粮食收购,以投机罪名惩处拥有余粮者,成为当时极具苏联特色的“非常措施”。

在西伯利亚边疆区,成立了一个专门收粮的机构,即“粮食收购三人特别小组”。

这种小组是在战时形成的特殊机构,拥有不经审讯批准逮捕、判刑和处决犯人的权力,地位相当于明朝锦衣卫。

随后,苏联各地纷纷效仿,设立类似的“三人小组”来统一领导粮食收购工作。

相较于列宁时期的“余粮征集制”,斯大林时期的“低价收粮”仅是将强迫手段由武力转为刑罚。

但这一“非常措施”再次激化了苏维埃与农民阶层的对立。

1928年3月26日,苏共大会上的一份报告指出:“由于拿走了农民的粮食,近期农村中的反苏维埃情绪进一步升级。”

还没被斯大林解职的苏共元老布哈林更是直言不讳:“你们是希望农民像1919年至1920年那样锻造长矛来保卫自己吗?你们完全是在抢劫!”

实际上,根据目前解密的档案材料显示,苏联农民已经开始锻造“长矛”来保卫自己了,仅在1928年上半年,苏联就爆发了150多起农民暴动事件。

苏共内部因此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斯大林坚持认为粮食收购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富农囤积粮食不售,蓄意制造饥荒,是一种图谋不轨的表现。

斯大林对粮食收购危机的看法是,市场方法无法有效从富农那里获取粮食。

这使得他得出结论:「必须将个体农民经济联合为集体农庄,以确保各地区都能布满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以满足国家工业和城市人口的粮食需求。」

然而,布哈林等人对斯大林的观点持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粮食收购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工业的过度投资,而对农业的投资不足。

同时,他们指出粮食价格定得太低,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看着反对的声音如此响亮,斯大林怒从心生,既然你布哈林意见这么大,那就下岗休息吧。

1929年4月,布哈林被斯大林解除一切职务。

自此,列宁时代的苏共大佬都被斯大林清除出局,他可以放开手脚实施其农业集体化了。

1930年1月5日,苏共通过了《关于集体化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要在五年计划结束时基本消除小农经济。

苏联各地积极推动全盘集体化,对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地方,干部可能会面临撤职、开除等处分。

那些不愿立即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则被指为“苏维埃的敌人”或“(准)富农分子”,没收土地、发配西伯利亚砍木头。

在这种“非常措施”和政府强大压力下,苏联农村集体化运动飞速发展。

自1929年10月至1930年3月1日,超过1200万户农民加入了集体农庄,全国集体化的农户比例从占农户总数的7.6%急剧增加到56%。

在此期间,各地集体农庄义务交售的谷物价格仅相当于成本的13.2%,土豆价格更是只有成本的7.5%,而国家在向农民销售粮食时却定价高得离谱。

总之就是低价收、高价卖。

最终,这种迅猛的发展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一方面严重摧残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发了第二次大饥荒。

苏联集体农庄的农民们难以承受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的沉重负担,再次采取减少播种面积等手段消极抵抗。

苏联各产粮区涌现出“罢种罢收”的现象。

于是粮食产量不断下降,而国家为了获取资金对粮食的征收和出口却在逐年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1930年至1931年的粮食短缺问题已经显露出来。

到了1932年秋季,苏联迎来第二次大饥荒。

特别是在乌克兰南部、伏尔加河中游等地区,饥荒达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乌克兰的大饥荒成为当时全苏联最为严重的饥荒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1932年至19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中,死亡人数约在300万到600万之间,其中乌克兰人占总数的91.3%,俄罗斯人占4.5%,犹太人占1.4%,波兰人占1.1%。

此事件之后,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之间的民族矛盾再也无法得到缓解,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最后,必须承认“斯大林模式”为苏联带来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将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

然而,这一辉煌的成就背后,苏联人民,特别是农民付出了难以言喻的巨大代价,每一天都如同生活在地狱中。

那么,对于以牺牲农民利益、将其生命和财产视为苏联工业化原材料的方式,以牺牲弱势群体为代价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目标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呢?

54 阅读:9798
评论列表
  • 啊宽 310
    2024-02-18 10:58

    只是利用了工农而已,而不是真的站出来为工农说话做事。

  • 2024-02-18 03:19

    压低粮价,提高农资价格。

    伴溪别院 回复:
    邪恶
  • 羽落 112
    2024-02-18 02:50

    从农业文明过度到工业体系绕不开的一个过程,我们从50-80年代建立工业体系,也是靠广大农民群体供养起来的

  • 123 110
    2024-02-18 09:36

    听其言,观其行

  • 2024-02-18 11:42

    有了权利都忘本。

  • 2024-02-18 10:50

    太坏了!

  • 2024-02-18 10:15

    为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农场主 回复:
    对于俄罗斯族人来说,每年都要大量的财政收入去救济各个加盟国,所以分裂出去了也无所谓,对于各个加盟国来说,本来如果不是被俄罗斯统治,自己经济发展得比在苏联里面好,比被救济的时候过得更好,他们更乐意
  • 2024-02-18 12:29

    因为工业化城市化要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苏飞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