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在战争结束后遭受了沉重的制裁。
《凡尔赛和约》规定了对德国的多方面惩罚,包括疆域重新划分、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军备限制和巨额战争赔款。
为此,德国失去了1/8的领土、700万人口、60%的铁矿和煤矿,以及高达132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
这一系列举措既是对德国的惩罚,也是套在其头上的枷锁。
然而,原本法国希望直接肢解德国,彻底消除其存在。
但隔壁邻居英国不同意,甚至连远在北美洲的美国也不同意,这是为什么呢?
英国的想法很简单,若肢解德国,法国将崛起为欧洲大陆唯一的强国,这对英国构成了威胁。
为了让自己混的更舒服,英国坚决反对分割德国,认为保留德国有助于制衡法国的强势地位。
与此同时,美国在战胜国的推动下,开始初步展现出称霸世界的野心。
欧洲成为其谋求全球霸权的重要棋局之一,因此美国也渴望在欧洲安插自己的棋子,以制衡英法这两个老牌强国的影响力。
选来选去,美国也看中了德国。
这样一来,在英国和美国的干预下,战败的德国成了大国争霸的一颗棋子,避免了被肢解的命运,成功保住了未来重新崛起的基石。
既然被视为在欧洲大陆上的制衡工具,战败的德国显然有些弱小,无法满足美国的期望。
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美国需要采取重新武装德国的手段。
巧合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德国经历了一场超级通货膨胀,为美国提供了干预德国事务的最佳时机。
这场超级通货膨胀给德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1921年11月,德国马克兑美元的汇率为330:1,而仅仅两年后,这一比例就达到了惊人的4.2万亿:1。
马克的贬值使德国人的财富急剧缩水,曾经拥有几十万马克的德国中产阶级,如今甚至无法换取1美元。
德国人数十年来积累的财富在超级通货膨胀中化为乌有,中产阶级沦为一群陷入赤贫的无产阶级。
正是这种情况给了美国介入德国的机会,美国资本抓住德国人的悲剧在德国展开了疯狂的抄底行动。
这一行动的背后涌现出两个主要因素。
一方面是美国在1924年启动了“道威斯计划”,通过将德国的战争赔款从原本的数额削减到370亿马克,并向德国提供326亿马克的贷款,旨在帮助德国偿还其对英法的赔款,同时重建其工业实力。
这一计划的实施有效地为德国提供了财政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其经济的复苏。
另一方面,随着美国资本涌入德国,大量资金被用于收购或入股德国企业,使得美国资本在德国工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一过程直接导致了德国工业半壁江山被美国资本所控制。
就这样在美国资本的不断输血下,德国重新恢复了欧洲最先进的工业体系。
但德国在整个20年代却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荣。
为什么说是畸形的繁荣呢?
德国的经济的确重新焕发了生机,制造业不仅恢复到战前水平,还逐渐具备与英法竞争的实力。
然而,这样的经济繁荣主要依赖于美国资本的注入,而非自身内生动力的推动。
德国企业与美国资本的纠葛却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无论哪家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与美国资本产生联系。
如果你是那个年代的德国人,你会怎么想?
恐怕也是一边享受经济蓬勃发展的红利,一边怒骂美国和犹太资本都是土匪,这种矛盾又憋屈的感觉,想想就觉得很难受。
如果德国人的日子就这样继续下去,德国或许会演变成像现今的日韩一样,不仅是美国的经济附庸,同时也成为美国在欧洲的策应力量,用以制衡英法和苏联。
然而,世事总是变幻莫测。
20世纪二十年代末的大萧条使得世界偏离了原有轨迹,战争狂人希特勒也在此时崛起。
大萧条的影响让德国社会动荡不安,为极端思想的滋生创造了土壤,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英国算不算失策,二战提前使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自己也日落西山
苏联不是肢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