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文化塑造生命的使命,德育就失去独立的地位

宁拙说 2024-06-19 16:29:28

文化是人类认识自我的智慧结晶,培养文化素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但应试教育没有把文化作为目标来考查,即使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也只把知识及其技能作为考查目标,并不关注主体的文化素养,特别是情感、思想、个性和道德素养。

应试教育把学生当作知识技能的载体来观照,没有把学生当作人来观照和考查,不懂得人格对知识创新的决定性意义。其实想想并不深奥,学生知道浮力定律并会解题难道比懂得爱更有人生发展意义吗?

教育既是为人生,就必须让孩子懂得人生智慧,方能为未来发展做铺垫。如果还对学生的生存状况有点怜悯之心,就一定发现,挣扎在题海中的孩子不是在提高文化修养,而是在淹没学生仅有的精神。

高考坚硬的命题模式把孩子驯化为标准答案的奴隶,把生气勃勃的生命扭曲为情感麻木思想蒙昧的计算器。如果命题向文化而不是知识的难度加深,那么师生就一定会关注主体精神,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及塑造自我,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教育。应试教育既然不需要文化,也就自然没有情感教育、思想教育、个性教育及道德教育,德育就丧失了。

我们也还有德育,那是因为应试教育需要德育来呐喊助威,于是到底还有班主任这个角色。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有两个部分:一是纪律教育,二是激励学生在应试中鏖战。其实二者都听命于应试,班主任成为应试教育和学校领导意志最忠实的代表,扮演着并不光彩的角色。

特别是优秀班主任,成为学校领导得力的助手,享有盛誉,却往往不让学生心悦诚服。足见德育已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寻找到爱的教育和个性教育,那真是稀罕。相反,班主任全部工作的重心就在于抹杀个性。

德育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班主任没有德育教材。德育学科、德育教材、德育教师三个概念一向模糊不清,以致德育丧失。政治是德育吗?不是。政治课一向是政治教师担任,并非班主任执教。政治课的目标与德育目标——建造文化品格——不是一回事,德育从属于政治,是很不科学的定位。

政治教材是高度知识化的体系,与德育高度经验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全然不同。事实上,政治教师根本没有起到德育教师的作用,即塑造精神自我,而是完成学科任务;而班主任作为德育教师又根本没有执教蓝本,班主任的工作是空白。

政治作为学科如同别的学科一样,是脱离学生精神实际的纯知识教育,从来没有自觉地进行过德育,因为德育是班主任的事。不可否认,政治课本里确有不少德育知识,但由于政治教师从来没有自觉地唤醒学生的经验,没有把政治理论升华为人生实践,所以这些知识只能是枯燥的教条,在学生身上极难播种文化的种子,长成精神的大树。

德育要改变可悲的现状,首先得澄清三个概念。德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根本性质在于知识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是综合性很强的经验性学科。学生经验与文本教材统一为德育教材。

文本教材是对学生经验体系的唤醒,同时为新的实践提供指导,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师生关注的重点,既是教材又是目标。文本教材必须以文化为核心,以学生精神为目标,以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及塑造自我为逻辑,把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

这与政治教材全不相同,政治旨在掌握知识,德育旨在唤醒经验建造精神自我;政治主要观照客观世界,德育主要观照主体精神。德育教师只能是班主任,班主任必须以德育教材为执教蓝本,系统地指导学生建设精神自我,把学生塑造成情感丰富、思想独立、个性强大、道德高尚的人。

德育没有渗透进文科学科,文科高考不关注文化品格。既没有德育学科更没有德育教材,德育已经很悲哀,于是只得将德育渗透进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不料各学科均不关注学生精神,而只着眼于学科知识,强调学科专业。

语文不关注学生精神,言语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历史不关注学生精神,历史就是僵死的过去;政治不关注学生精神,理论就毫无人生意义。事实上,文化是文科的内容,文科是文化的载体,失去文化的文科就是失去内容的形式。

文科是什么?就是唤醒学生情绪和思想经验的契机,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实践,为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塑造提供舞台;就是唤醒学生的主体精神,不断地向世界表态,不断地评价自我,并为改造世界和自我作铺垫。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