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过了仅仅45年的时间,曹魏的江山被司马家族窃取。后世对这两次篡位,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曹丕篡汉,没有多少人提出异议。司马氏篡魏,却被很多人骂作“乱臣贼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曹丕和司马炎的身份不同首先曹丕和司马炎在身份上有所不同。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整个北方最为壮大的势力。不管曹操有没有取汉献帝而代之的野心,他在名义上始终都是汉献帝的臣子。他这一生达到的最高“职位”,只是魏王。
曹操在成为魏王后,迅速失去了他的最重要谋士荀彧。荀彧看出曹操称王的意图,就是为接下来称帝做铺垫。荀彧内心忠于汉室,不愿继续陪伴曹操走下去。但是曹操又岂是好得罪的?于是荀彧只能将自己关在家中,最后活活饿死。
也许是受到了荀彧之死的影响,也许是不愿背负背弃汉室的骂名,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将称帝的心愿付诸实践。困住曹操的,正是他汉臣的身份。当年董卓乱政,各路英雄起兵讨伐,但大多雷声大雨点小。唯有曹操,为救汉室以命相搏。
但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就不同了。曹丕出生于公元187年,此时汉室已经处于衰微的状态。既然从未经历汉室的兴盛,又何谈对汉室的忠心?成年后的曹丕跟着曹操杀伐征战,他前半生真正效忠的是他的父亲,也是他最敬仰的人,曹操。
严格意义上来说,曹丕根本不属于汉臣。因此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乱臣贼子”四个字就无从谈起。这也是为什么公元220年曹丕继任魏王后,迅速称帝的重要原因。他全然不像他的父亲曹操那样,受到“汉臣”这个特殊身份的束缚。
相比较之下,司马炎就没有这么名正言顺了。司马家族的兴起,始于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司马懿三十岁进入丞相府,作为曹丕身边的文学掾,主要担任的是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后因在曹丕夺嫡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得到曹丕的重用。
曹丕去世后,司马懿、曹真、曹休三位重臣,负责辅佐年少登基的曹叡。在这个阶段,曹叡不断平衡司马懿和曹氏宗亲的势力,防止司马懿的势力过盛。然而曹叡不是长寿之人,年仅33岁就去世了。小皇帝曹芳7岁继位,曹叡临终前定下两位辅佐大臣:司马懿和曹爽。
曹爽一力打击司马懿的势力,却反被对方斩草除根,酿成了血腥的高平陵之变。自此司马家族大权在握,朝中再无势力可与其抗衡。又经过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的经营,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见时机已到,逼迫曹奂禅位,自己坐上皇位。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司马炎的身份和他的祖辈父辈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曹魏的臣子。古代讲究“为臣当忠”,司马炎篡位的做法,是有悖于传统的伦理准则的。他的祖辈父辈都受到曹家的荫蔽,他却谋反篡位,这是非常无耻的行为。
对旧主的态度和做法不同客观来说,曹操曹丕两代人,对汉献帝都是非常尊敬的。汉献帝曾经为了对抗曹操,联合自己的岳丈董承等忠于汉室的臣子,组织了“衣带诏”事件。事情败露后,曹操只是处置了参与此时的臣子,而没有动汉献帝分毫。
诸侯纷争的时期,各方势力都想争取到有识之士的支持。善于操控人心的曹操明白,此时汉献帝在自己的手中,若想得到天下人的认可,让自己赢得好名声,必须要善待汉献帝。即便只从这个角度出发,曹操也不会真的对汉献帝怎么样。
为了安抚汉献帝,曹操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其中嫡女曹节被立为皇后。汉献帝和曹节的感情很好,两个人相濡以沫互相守护,全然不受外面因素的影响。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后期汉献帝对曹家已经没有那么强烈的抵触和仇视。
曹丕在称帝之后,将汉献帝封为山阳公,让他在封地安度往后的岁月。据说汉献帝一直都有从医的心愿,在重获自由后,他和曹节在当地行医问药,积累治病救人的功德。放眼封建王朝,像汉献帝这样有着不错结局的亡国之君,确实不多。
那么司马炎是如何对待旧主的呢?曹奂禅位后,司马炎将其封为陈留王,保全他的性命,让他得以善终。这点确实做得还算不错,但是对于曹奂之前的曹髦,司马家的做法就很不妥当了。曹髦曾想除掉司马昭,反被司马昭的武士当街杀死。
曹髦时年20岁。以他当时的实力,根本无法和司马昭相抗衡。他跑去刺杀司马昭,完全是以卵击石。而曹髦这样做,就是要激怒司马昭,让他对自己下手。这样一来,司马昭必然背上弑君的骂名。人心动摇,司马家篡位的进程得以延缓。
曹髦确实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没有弑君这件事,司马昭或许可以慢慢等待时机,像当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那样,以相对低成本的方式实现篡位。但是曹髦这么一闹,司马昭就很难上位了。即便以后司马炎上位,也无法躲掉弑君的骂名。
背景和动机不可同日而语曹丕篡汉和司马炎篡魏,各自所处的背景也有很大区别。曹操称王的时候,荀彧提出质疑和反对。曹操给出的理由是,必须要有集中的权力和威信,才能继续推进实现统一的进程。尽管荀彧内心深处无法接受这个说辞,但也不得不承认,曹操的这个理由确实说得过去。
当时各方面的势力都在生长,如果没有集中的权力和威信,何时才能实现统一?后面曹丕称帝,也是出于这个因素的考虑。此时汉室已经极度衰微,转变为名存实亡的符号和象征,不再具备往昔的号召力。曹丕废掉汉献帝自己登上皇位,是顺应历史潮流做出的正确选择。
说白了这就相当于经营公司,领导已经不再具备管理能力,只能被属下取而代之。曹魏逐步取代汉室,主要凭借的是自身的实力。这种实力,是让天下人感到信服的。那么司马炎篡魏,凭借的又是什么呢?司马家当然也有实力,但是更多的还是权术,以及上天给的机遇。
为什么这么说呢?曹丕活到39岁,曹叡活到33岁,都是短命皇帝。司马懿活到72岁,他一个人熬死了曹家三代人。到了曹芳、曹髦和曹奂这里,都是毫无根基的小皇帝,没有资格也没有机会铲除司马家。
曹氏宗亲曹真、曹休、曹爽等人在对抗司马家的过程中,也都因为不善玩弄权术,输给了对方。司马懿装病三年骗过曹爽,仅依靠三千死士发动政变独揽大权。这种忍辱负重的毅力和信念感,是一般人不具备的。
这样一来,司马家篡魏就略显“猥琐”。曹丕和曹叡这两位君主,不管是谁活得时间久一些,司马家可能都没有篡权的机会。这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对司马家篡魏的评价:司马家是偶然上位的,并非局势的推动。
两者留下的局面完全不同曹操这一生励精图治,完成对北方的统一,给后人留下的是向好局面。曹丕曹叡两位君主,虽然不如曹操的雄才大略,但在治国理政上从无疏忽。曹丕平定河西扩大领土,进一步巩固了曹魏的统治。曹叡对抗诸葛亮北伐,使其无功而返。
可以说,司马家是踩着曹魏的肩膀上来的。他们接手的,不再是东汉末年破败冗乱的局面,而是经过曹家几代人辛苦打拼下来的大好河山。司马炎称帝后,确实也做出了一番事业。他在前期推行法治厉行节俭,一时之间呈现出社会繁荣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但是后期的司马炎在政事上极为懒怠,还极尽奢华享受之事。最为可怕的是,他不顾现实情况实行分封,默许诸王坐大,引发了后来的八王之乱。前期他一手开创的“太康之治”也随之烟消云散,百姓重新陷入战乱之中,生活苦不堪言。
司马炎去世后,坐上皇位的是司马衷。司马衷有智力缺陷,十几岁了还口齿不清,字也不识得几个。在这样的傻皇帝的带领下,朝政局势只能越来越差,司马家族也只能走向衰落。仅仅维持了33年的时间,西晋就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取代。
曹家父子在混乱的局面下,开创了相对稳定的时代;司马家族则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趁着君主年幼弱势上位,又亲手覆灭了抢来的基业。同样都是篡位,细细品来区别却很大。后世对这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