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只在牧野败了一仗,为何就匆匆自尽了?殷墟考古发现真相

钧翔聊历史 2023-11-01 09:44:03

商朝末年,纣王统治下的殷商王朝已经走向衰落。他荒淫无道,残暴无情,压迫百姓,迫害忠良,引起了天下的反抗。周武王率领众诸侯,与殷商军队在牧野展开了一场决战。

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革命战争。结果周军大胜,殷商军队溃败。纣王逃回朝歌,不久就自焚而死。

这场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商代的结束和周代的开始,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然而,在这场战役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人:纣王为什么在只败了一场牧野之战后就选择了自尽?

他难道没有其他的选择吗?他是不是真的已经无路可走了?他是不是真的没有任何支持者和盟友了?他是不是真的没有任何反抗和挽救的机会了?

为了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回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通过考古学的方法,寻找那个时代的遗迹和文物,从中发现那个时代的真相。

近年来,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附近,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一片庞大的遗址,经过研究证实,这里就是殷商晚期的都城——殷墟。

在这里,考古工作者们发掘出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宫殿、祭坛、墓葬、车马坑等重要遗迹。

通过对这些遗址和文物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窥见殷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揭开纣王自尽背后的历史真相。

一、牧野之战: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公元前1122年),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北部洹河南岸。这里原本是殷商王朝祭祀天地祖先和神灵的地方,也是周武王祖父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十四年后释放回到周国途中所经过的地方。周武王选择在这里与殷商军队决战,并非偶然。

周武王原名姬发,是周文王之子,周公旦之弟。他继承了父兄对于反抗殷商暴政的志向和责任。他率领周国军队,在西方边疆与西戎等少数民族作战,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又与东方的诸侯结盟,共同对抗殷商的侵略。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赢得了天下人的敬佩和拥戴。他决心发动一场反封建革命战争,推翻殷商王朝,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纣王原名子纣,是殷商王朝第三十一代君主。他继承了祖先的血统和权力,但却没有继承祖先的德行和智慧。他沉溺于酒色,听信奸佞,荒废政事,残害忠良,无视民生,滥用刑法,激起了天怒人怨。他对周国的威胁和挑战视而不见,对周武王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轻视不屑。他只知道用武力和财物收买一些小国和小人,以为自己可以稳坐江山,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危机。

牧野之战前夕,周武王率领三万精锐部队,从西方出发,向东进军。他沿途得到了许多诸侯国的支持和加入,其中有鲁、卫、郑、曹、滕、薛、杞、邾、鄫、齐等国。

他们都是殷商王朝的附庸国或者受其压迫的小国,他们都渴望摆脱殷商的统治和剥削,追求自由和平等。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周武王身上,认为他是天命所归的新王。周武王的军队越来越壮大,士气越来越高涨。

纣王得知周武王东征的消息后,并没有引起重视。他认为周武王只是一个野心家,想要挑战自己的权威。他认为自己有着强大的军队和财富,可以轻易地击败周武王。他甚至还嘲笑周武王是一个“乌合之众”的领袖,只会带领一些“群盗”到处作乱。他派遣了自己的大将箕子率领十万大军,在牧野迎击周武王。

牧野之战开始了。双方在洹河南岸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箕子虽然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但是他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殷商军队中有很多人并不忠于纣王,甚至暗中倒向了周武王。

这些人有些是被纣王所迫害或者亲友被纣王所杀害的忠良之士;有些是被纣王所轻视或者利益被纣王所侵占的诸侯之后;有些是被纣王所奴役或者身份被纣王所贬低的少数民族;还有些是被纣王所蒙蔽或者良知被纣王所扭曲的百姓。

这些人都对纣王怀有深深的仇恨和不满。他们在战场上故意放水,或者投降叛变,或者暗中破坏,或者直接逃跑。这样一来,殷商军队的战斗力大大降低,士气也低落到了谷底。

周武王则指挥着一支团结一致、意志坚定、信念坚强的军队。他们都是为了推翻殷商的暴政,为了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为了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奋斗。他们都把周武王视为自己的领袖和英雄,愿意为他效忠和牺牲。

都信奉着“天命”和“道义”的原则,认为自己是天下正义的代表和维护者。他们都拥有着先进的武器和装备,如青铜剑、戈、矛、弓箭等,以及铁制的车轮和马具,使得他们的战车更加轻便和灵活。

在这样的对比下,牧野之战的结果不言而喻。周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殷商军队。箕子被俘虏,纣王逃回朝歌。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也是一场政治上的胜利。它打破了殷商王朝的统治基础和威信,使得更多的诸侯国和百姓倒向了周武王的一方。它也证明了周武王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使得他成为了天下人心目中的新王。

二、纣王自尽:一场注定失败的逃避

纣王在牧野之战后,并没有放弃抵抗。他还有着一些忠诚于他的部下和亲属,以及一些被他收买或者胁迫的小国和小人。他还有着一些残存的军队和财富,以及一座坚固的都城——朝歌。他还有着一些奇谋和妙计,以及一些神秘和邪恶的法术。他还有着一些疯狂和绝望的念头,以及一些自私和残忍的行为。

纣王在逃回朝歌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反击和防守。他派遣了自己的儿子武庚率领三万精兵,在河北地区与周军作战,并取得了一些胜利。他又派遣了自己的弟弟微子启率领五万大军,在河南地区与周军作战,并取得了一些胜利。

派遣了自己的亲信比干、箕子等人去游说或者威胁其他诸侯国,试图拉拢或者分化周武王的盟友。他还在朝歌城内加强了防御工事,储备了粮草兵器,准备了火油等易燃物品。他还在朝歌城内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宫殿——鹿台,用来存放自己的珍宝艺术品,以及自己的妃子侍女。他还在朝歌城内修建了一个神秘的祭坛——鹿台之下,用来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神灵,以及自己的法器咒符。

纣王做了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为了挽回自己的颓势,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为了寻求自己的生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他做了这些事情的结果,却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为了断绝自己的后路,为了埋下自己的祸根,为了激起自己的厄运。

纣王派出去的军队和使者,并没有能够阻止周武王的进攻和扩张。周武王不仅击败了武庚和微子启的军队,还收服了他们两人。周武王不仅没有被比干、箕子等人所动摇,还赢得了他们的敬佩和支持。周武王不仅没有被其他诸侯国所背叛,还得到了更多的诸侯国的加入。周武王不仅没有被纣王所恐吓或者诱惑,还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周武王最终率颗八百诸侯之军,围攻朝歌城。

纣王在朝歌城内所做的准备,并没有能够抵挡周武王的围攻和攻击。周武王用强大的火力和机智的策略,攻破了朝歌城的防御工事。周武王用勇敢的士兵和精良的装备,冲入了朝歌城的内部。周武王用正义的道义和慈悲的心肠,赦免了朝歌城的百姓。周武王用天命的威仪和仁德的风范,赢得了朝歌城的拥戴。

纣王在朝歌城内所建造的宫殿和祭坛,并没有能够保护自己和帮助自己。鹿台上存放着他所珍爱的财宝和美人,却成了他所恐惧的牵累和负担。鹿台下埋藏着他所信奉的祖先和神灵,却成了他所忌惮的指责和诅咒。鹿台上下燃烧着他所准备的火油和木材,却成了他所无法逃脱的火海和陷阱。

纣王在朝歌城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心态,并没有能够挽回自己和改变自己。他对于忠于他或者反对他的人,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恩和悔改。

他对于忠于他的部下和亲属,如武庚、微子启、比干等人,都没有给予任何的赞扬和奖励,反而对他们冷漠无情,甚至杀害或者驱逐。

他对于反对他的敌人和叛徒,如周武王、箕子、百姓等人,都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敬畏和妥协,反而对他们咒骂无耻,甚至诡计多端或者残忍无道。他对于自己的命运和前途,都没有展现出任何的勇气和智慧。反而对自己绝望无助,甚至疯狂自暴或者逃避自责。

最终,在周武王攻破朝歌城的那一天,纣王选择了自尽。他带着自己的妃子妲己和一些侍女,跑到了鹿台上。他放火烧了鹿台,把自己和他们一起活活烧死。他以为这样就可以结束自己的苦难,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尊严,就可以与自己的祖先和神灵相聚。

然而,他却不知道,这样做只是一种懦弱和愚蠢的逃避。他不仅没有结束自己的苦难,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他不仅没有保住自己的尊严,反而给自己留下了更大的耻辱。他不仅没有与自己的祖先和神灵相聚,反而给自己招来了更大的怨恨和诅咒。

三、殷墟考古:一场注定失败的掩盖

纣王死后,殷商王朝也随之灭亡。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天子”称号的君主。他又分封了自己的兄弟、儿子、亲属、功臣等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诸侯国,形成了一个以周王室为中心,以诸侯国为辅助的封建制度。这个制度被后人称为“周公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长久的政治体制之一。

周武王并没有完全消灭殷商王朝的遗迹和文化。他对于殷商王朝的忠臣义士,如箕子、比干等人,都给予了尊重和赏赐。他对于殷商王朝的百姓和少数民族,都给予了宽容和平等。他对于殷商王朝的文物和艺术品,都给予了保护和继承。

他甚至还把殷商王朝的祭祀制度和历法制度,并入了周朝的礼仪制度和历法制度中。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仁德和大度,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一,是为了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然而,在后来的历史中,殷商王朝却被逐渐遗忘和掩盖。在周朝后期,由于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割据,天下陷入了一场长达五百多年的战乱和动荡,被后人称为“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和生存,不断地进行着政治上的变革和军事上的创新。他们也不断地进行着文化上的改革和发展。

他们吸收了周朝的文化精华,又创造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他们形成了各自的文字、音乐、礼仪、法律、思想、艺术等方面的风格和流派。他们也形成了各自的历史、地理、神话、传说等方面的记载和传承。

在这样的过程中,殷商王朝的遗迹和文化,就被逐渐淡化和忽视。殷商王朝的都城和墓地,就被逐渐掩埋和破坏。殷商王朝的文字和艺术品,就被逐渐丢失和散失。殷商王朝的历史和传说,就被逐渐模糊和曲解。

在周朝后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如左丘明、司马迁等人。他们对于中国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编纂,创作了一些重要的历史著作,如《左传》、《史记》等书。这些书对于中国历史有着极大的影响和贡献,是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然而,在这些书中,对于殷商王朝的记载却是非常少而且不准确的。

他们对于殷商王朝的君主、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等方面的情况,都是根据周朝或者其他诸侯国的传说或者传闻来写的,并没有实地考察或者实证研究。他们对于殷商王朝的评价也是非常偏颇和片面的。

他们把殷商王朝描绘成一个暴虐无道、荒淫无耻、邪恶无比的王朝,把纣王描绘成一个魔鬼般的人物。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周武王推翻殷商王朝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是为了体现周武王建立周朝

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是为了反映周武王遵循天命和道义的原则和精神。他们也可能受到了周朝或者其他诸侯国的政治影响和文化偏见,没有客观和公正地对待殷商王朝。

在这样的情况下,殷商王朝就被逐渐遗忘和掩盖。它的历史和文化,就被逐渐淹没和消失。它的遗迹和文物,就被逐渐埋没和毁坏。它的真相和秘密,就被逐渐隐瞒和封锁。直到近代,才有一些勇敢和敬业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如王国维、董作宾、李济、郭沫若等人,开始了对殷商王朝的重新发现和研究。

他们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附近,发现了一片庞大的遗址,经过研究证实,这里就是殷商晚期的都城——殷墟。他们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宫殿、祭坛、墓葬、车马坑等重要遗迹。他们通过对这些遗址和文物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殷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也揭开了纣王自尽背后的历史真相。

结语:

纣王只在牧野败了一仗,为何就匆匆自尽了?这是一个历史上的谜团,也是一个文化上的隐喻。它反映了一个王朝的兴衰,也反映了一个人物的悲剧。它涉及了一个时代的变革,也涉及了一个民族的传承。

它需要我们用考古学的方法,去寻找那个时代的遗迹和文物;它也需要我们用历史学的方法,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事件和人物;它更需要我们用文学学的方法,去欣赏那个时代的故事和传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认识殷商王朝,才能够真正地理解纣王自尽。

0 阅读: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