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王和汉武帝:继承了相同的王朝,却为何走向了不同的拐点?

钧翔聊历史 2023-06-10 21:55:01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上,诞生了不少极具特点的君王,例如恶名昭彰的隋炀帝、创造大唐盛世的唐太宗、唯一一位女性帝王武则天以及最富于艺术天才的宋徽宗,无论他们对于所在王朝产生的是积极的或是负面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令我们印象深刻。

周昭王与汉武帝这两位帝王,都具备一个十分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继承了前人的治理成果,周昭王继承的是“成康盛世”,而汉武帝继承了“文景之治”下的汉王朝,但经过他们的统治后,两大王朝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盛世之君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这里说的就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盛世:成康盛世。成康指的分别是西周的第三代周成王以及他的儿子周康王。周王朝在这两位帝王的治理下,国泰民安,成康盛世持续了近50年,而周昭王的继位,正是在这样的太平盛世的基础之上。

而汉武帝所继承的汉王朝,在汉文帝与汉景帝所缔造的“文景之治”下国力正迅猛发展,班固作为一个东汉历史学家,曾将“文景之治”与“成康盛世”联系起来:“周云成康,汉云文景,美矣。”汉文帝与汉景帝生活节俭、重视农业、仁厚爱民,而后汉武帝继承了两位帝王的治理成功,可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在盛世的四海升平之下,实则暗流涌动。周康王在位19年,曾有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战争,一次是平定东夷,还有一次是北伐鬼方,两次战争诸侯纷纷请战,让周王朝看到了诸侯不弱的实力,在分封制度下,各诸侯的实力不断壮大,到了周昭王时期已经能够直接威胁周王朝的统治地位,这也是最大的隐患。

而汉武帝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最大的外部威胁当数匈奴,该势力的全盛时期为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这长达48年的时间,匈奴对汉王朝可是虎视眈眈,甚至威胁到长安等地。内部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地方诸侯实力也是不断壮大,甚至在汉景帝时期,由于地方势力与中央皇权矛盾的愈发尖锐,还发生了七国之乱,吴军兵力竟已达20余万,这场叛乱汉景帝用了三个月时间才平息。

可以说,周昭王与汉武帝的继位虽然都建立在所谓“太平盛世”的情况下,但实际上他们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不少,而在这两位君王的治理下,各自的王朝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王朝的不同结局

也许周王朝在周昭王的统治下走向衰落真的是“命中注定”。在“成康之治”后,周昭王继位,正打算继承成康事业,大展宏图的他,却面临“王道微缺”的尴尬局面。

周昭王十四年年,镐京突然出现了各种各样令人匪夷所思的自然现象。河流、井水、池塘的水位突然猛涨,井水竟然溢出井外,紧接着的是大地震颤,当天夜里有五色光气弥漫四方,布满天空使得人们无法观察到二十八宿。古人认为,异象丛生的原因就是当今的掌权者“王道缺失”。

如果说古人的观念只是迷信的话,周昭王的治国理政的方式却是证实了“王道微缺”这一点。事实上,周昭王对外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公元前985年,开始了对东夷的征伐,各夷国见实力悬殊,只好归顺于周王朝,周王朝对东夷各国的控制得到了显著加强。

在外取得胜利的时候,周昭王还是忽略了内部问题,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度,将天下土地分封给各位诸侯,而周昭王讨伐东夷获得的一系列成功,竟然大部分土地、人口都分封给了各诸侯国,导致地方势力不断壮大,一些诸侯甚至敢公然无视周王命令。

但周昭王此时的心思还全都在伐楚身上,在位期间,他进行了三次讨伐楚蛮的战争,但几乎次次无功而返。公元前977年,周昭王第三次亲自率领六师伐楚,结果不幸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死于汉水之滨。至此之后,周王朝由盛转衰,也导致楚国获得了足以与周王朝抗衡的实力。

与周昭王不同的是,汉武帝开创了鼎盛繁荣的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汉王朝国力强盛,匈奴的频繁骚扰使汉武帝忍无可忍,由此汉王朝对匈奴发动了河南大战、河西大战、漠北大战三大战役,均大获全胜,迫使匈奴远遁漠北。

在解决匈奴外患后,面对诸侯势力不断壮大的局面,汉武帝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方针,推恩令的推行,有效削弱了地方诸侯的势力。推恩令将诸侯王庶子封为侯,侯国为县一级行政区,受所在郡管辖,这样就切断了王国与侯国之间的联系。

汉武帝在推恩令基础上,也在找各种借口废除封国,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汉朝真正走向了大一统的局面。至此汉武帝开创了汉武盛世,这是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

周昭王与汉武帝走向不同结局的原因

同为继承盛世,周昭王与汉武帝为何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政治制度的差异。虽然周朝与汉朝同样实行分封制度,但在具体细节上存在巨大差异。西周的分封制度,给予了地方诸侯过大的权力,而中央对于地方的管辖能力又不足以限制其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势力壮大已是必然,而周昭王几乎将心思都放在“攘外”上,如此此消彼长,周王朝已经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而汉武帝时期的分封制度,建立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之上,所以中央的权力始终远远高于地方诸侯。并且汉王朝历代君王均十分重视王朝内部的稳定,即使面对匈奴的频繁侵扰,在汉武帝之前,汉王朝始终采取的是战略防御的方针,绝大部分经历都用于“安内”。

其次是军事战略的差异。上文我们提到过,周昭王十分重视对外的征伐,虽然针对东夷的战争中,周王朝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在第三次征伐荆楚之时,周昭王亲自率领的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死在了那场战争之中。这对于周王朝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巨大损失,从此周王室对诸侯的威慑力也大大下降。

而汉武帝在位时期,有着对汉王朝军事实力的清楚认知,一改对匈奴的战略防御政策,对其发动了三次大战,打的困扰汉王朝很长一段时间的匈奴势力节节败退,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两位名将,率领五万骑兵分别追击败寇,共歼灭匈奴军9万多人,树立了汉王朝强大的威慑力。

最后是君王个人的原因。我们知道,周王朝的礼乐制度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周昭王十四年,姬沸杀死姬宰夺取侯位,自称魏公。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周昭王竟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作没发生过一样,这使得礼乐制度的根本开始动摇。

而汉武帝则是意识到诸侯势力过大的隐患所在,自继位之初就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势推行推恩令,寻找各种借口废除诸侯国,都可以看出汉武帝维护专制集权的决心。一个是“王道微缺”的周昭王,一个是具备雄才大略的明君,所统治的王朝走向不同的解决也在情理之中了。

结语

周昭王和汉武帝之后的周王朝和汉王朝,分别走向了衰落与鼎盛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周昭王对征伐荆楚的固执以及对国内诸侯势力的忽视,导致周王室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最后竟出现“荒服者不至”的现象,足以说明当时的周王朝已经衰落至何种境地,在内忧外患之下,周王朝逐渐走向了灭亡。

而汉武帝虽然也发动了不少征伐战争,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但与周昭王完全不同的是,汉武帝成功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和匈奴威胁的问题,汉朝得以休养生息,开创了汉武盛世,到了汉宣帝时期,汉王朝所取得的成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高峰。

总之,周昭王与汉武帝的王朝走向不同的结局,是由错综复杂的内外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但两位帝王治国理政方式的不同,无疑是他们给予后人的宝贵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2.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3. 汉武故事.国学导航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