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建模时,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明确“假设”是什么。假设是讨论与探索的前提,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和分析一个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大家都在讨论同一个问题,实际上却只是“各说各的”。
有时,我们也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双方似乎都无可厚非,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细究之后发现,争议的根源往往在于各自的“假设”不同:A认为B出于私心,而B则坚持自己是出于公心,如此一来,争论反而无法收场。
在解决问题时,理解和看清问题背后的“假设”非常重要。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反映“人”决策过程的假设?标准答案并不存在,但不同学科的“人性假设”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视角与启示。
1. 经济学:人是“理性经济人”经济学家假设人类是理性决策者,在所有决策过程中都力求最大化自身利益。根据这一假设,人在做决策时会精确计算所有可行方案的成本与效益,最终选择最符合自己偏好的选项。
这个假设强调的是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选择”,认为我们的行为完全是由理性驱动的。例如,当消费者选择商品时,他们会在价格、质量、品牌等方面做出权衡,从而选择效用最大的商品。
我们在建模的时候也往往会选择“理性人”这个假设,因为相对容易量化和可操作。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函数与优化模型去解决问题。
但这一假设的局限性在于忽视了情感、认知偏差等非理性因素。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决策往往受到情感、习惯、社会影响等的干扰,因此无法完全理性。换句话说,现实中的决策几乎无法做到100%的理性——“Too young, too simple”。
2. 心理学:人是“情感驱动的非理性动物”心理学家的视角则认为,人类的行为更为情感化,往往是由潜意识的欲望和认知偏差驱动的。弗洛伊德曾提出,我们的许多行为源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举个例子:你或许会因为童年的某次不愉快经历而讨厌某种食物,尽管你知道它对身体有益。这正是潜意识在作祟。
现代心理学关注人类的认知过程,探索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偏见、为什么我们会从众、为什么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达克效应)。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非理性行为是常态,而非例外。
一句话:“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清醒和理智。”
3. 社会学: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学家认为,人类的行为并非孤立发生,而是受社会结构、文化规范、群体关系和社会互动的深刻影响。我们并不是独立个体,而是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
社会学假设的重点是社会和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举例来说,我们的消费习惯、职业选择、甚至情感依赖,都受到所属社会群体的影响。涂尔干曾说,人类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体选择的结果,更是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产物。
然而,这种假设的局限在于,它有时忽略了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4. 生物学:人是“基因的奴隶”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大多由基因和生理机制决定。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许多行为和情感反应,都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我们的生存和繁衍。
生物学家认为,恐惧、爱情等情感反应都可以通过进化机制解释。例如,恐惧让我们回避危险,而爱情有助于繁衍后代和亲代照料。
当然这一假设过于强调基因的决定作用,忽略了社会、文化和个体自由意志的影响。
5. 计算机科学:人是“信息处理器”计算机科学家的观点是,人类的大脑可以视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接收、处理和输出信息。我们的思维和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在人类的大脑中,信息输入后会被处理并转化为行为。学习过程像是编程,记忆像是存储,思维过程则类似计算机的运算。这一假设侧重于认知和信息传递。
不同学科的假设提供了各自的视角和工具来理解人类行为。经济学强调理性选择,心理学关注情感与偏差,社会学探讨社会与文化的影响,生物学从基因角度出发,哲学强调自由意志,人类学关注文化差异,计算机科学则通过信息处理理解认知。
每个学科的假设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各自有局限性。想要建立一个“完美”的假设几乎不可能,因为总有“例外”。但我们可以选择或提出相对合理的假设,然后通过经验不断完善,从而逼近更真实的“人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