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试图安慰一位因竞赛学生成绩不理想而沮丧的同事。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用了一种数学化的方式来帮助他重新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
——“你觉得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是0-10分的几分?”——“2分吧。”——“那你认为0分是什么状态?”——“可能是学生的成绩更糟糕吧。”——“但0分应该是最低的情绪状态,比如生离死别,甚至世界毁灭的场景。相比之下,现在的情况显然没有那么糟糕。或许你应该是6分,甚至更高。毕竟,你有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在提醒你,你的生活并没有那么低落,甚至可以给自己打8分。”—— “好像是耶。”
这样的对话结束后,我才意识到,这种思维方式对我来说已经变得十分自然。我不再只是在数学课堂或竞赛中使用数学逻辑,而是在日常的点滴里,随时随地用它来分析问题、思考世界、理解自己。
我开始回想,最近还有哪些时刻,我是以数学的方式在看待世界的?
我向一个害怕数学的朋友解释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时,把数学能力比作一个容器中的水量,分析水的流入和流出速率,指出学习的进度往往受到遗忘速度的影响,而最终的数学能力取决于二者的净增长率。
在分析自己的日常状态(心情、体力等)时,我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了几张函数图像,仿佛能看到它们随时间波动的趋势,理解自己的情绪起伏。
看《哪吒2》时,我开始思考电影中角色的战力排行,最终我绘制了一张有向图,并尝试用马尔可夫方法来推导角色的相对位次,最后排出一张金字塔图。
这些事情让我意识到,曾经我向往的那个目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似乎已经成为了我的日常。我没有刻意去追求,但它却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了我的生活里,成为了我的思维习惯,成为了我理解世界的方式。
那么,我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了吗?
如果说“想要的模样”是一种状态,它不是某个终点,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像一条不断逼近极限的函数曲线。在过去,我或许只能在课堂、竞赛、讲座等场合里应用数学思维,而现在,它已经无声地融入了我的日常。这种改变,不是某一天突然而至的,而是一个缓慢但坚定的积累过程。而当我在某个普通的日子里回头看时,才忽然发现:原来,我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这么远。
这种成长,带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甜蜜。它与名利无关,只关乎自我实现。它不是外界赋予的认可,而是来自内心的一种确认——我正在成为那个曾经期待的自己。
或许,人生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理想终点”,但在这样的回眸之中,我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