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征伐!后赵前燕交战,慕容恪击溃麻秋,夔安入侵东晋荆州

雁玉历史 2025-03-03 05:26:46
石虎邺城诱杀石广,慕容恪击溃麻秋

公元338年五月,镇西大将军石广被石虎从长安召回邺城,并惨遭杀害。那么,石虎为何突然对石广痛下杀手?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石广镇守长安期间发生的一段重要往事。

话说公元334年四月,石广平定了秦州郭权之乱后,便长期驻守长安,负责维护雍州地区的稳定。在随后的三年里,这一区域相对安宁,未曾出现大的动荡。

然而,到了公元337年八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打破了这片平静——一个名叫侯子光的人在终南山自立为帝,掀起了一场声势不小的动乱。

侯子光,原籍安定郡(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曙光乡),年仅二十岁左右,相貌堂堂。他自称是佛的儿子,来自遥远的大秦国(即罗马帝国),并宣称自己应当成为小秦国(即中国)的君王。为了彰显其“天命所归”,他还改名为李子扬,并选择在雍州始平郡鄂县(今陕西省户县北)作为活动据点。

鄂县地理位置独特,南依巍峨的终南山,北临奔腾的渭水。侯子光凭借其某些神秘的预言能力,逐渐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与追随。其中,鄠县一位名叫爰赤眉的富户对其尤为敬重,甚至将两个女儿许配给他。此外,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市)的樊经、竺龙、严谌、谢乐子等人也纷纷投靠侯子光,深信他就是天选之主。

于是,在众人的拥戴下,侯子光于终南山正式称帝,号“大黄帝”,并改元“龙兴”。他随即封赏群臣:爰赤眉被任命为左丞相,樊经为右丞相,竺龙为左司马,严谌为右司马,而谢乐子则被授予大将军之职。

侯子光称帝的消息迅速传至长安,身为镇西大将军的石广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他一方面派人火速赶往邺城,向天王石虎禀报此事;另一方面亲自率军西出长安,直奔终南山讨伐侯子光。

然而,侯子光所率领的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无法与石广训练有素的军队相抗衡。双方在终南山下一战,侯子光及其追随者全数被俘。石广毫不留情,下令将他们全部处决后,班师回朝,重返长安。

公元338年五月,石广在长安已经驻守了五年。这五年间,他治理有方,境内秩序井然,百姓生活安定,对他赞誉有加。然而,石广毕竟是石弘时期提拔起来的将领,而现任君主石虎对他始终心存猜忌。

为了加强对石广的控制,石虎派遣襄城公石涉归与上庸公石日归前往长安,名义上是协助管理,实则是对石广进行监视。

石涉归和石日归抵达长安后,发现石广在当地深得民心,施政宽厚,威望极高。这让他们感到不安,于是向石虎上奏,诬告石广借恩惠收买人心,暗藏谋反之心。石虎听信谗言,立即派人快马传旨,命令石广迅速返回邺城。

石广接到圣旨时,并未察觉其中的险恶用心。他以为是朝廷有紧急要事需要商议,便只带少数随从,日夜兼程赶往邺城。

然而,石广万万没想到,这次召见根本不是因为国家大事,而是石虎想要铲除这位先帝旧将。当他毫不迟疑地抵达邺城并准备觐见石虎时,早已埋伏好的士兵将他逮捕。

石虎随即宣布石广谋反的罪名,并让石涉归、石日归作为证人。面对不实指控,石广百口莫辩,最终被斩首于邺城。至此,石涉归和石日归接替石广,成为新的关中统治者。权力斗争总是残酷无情,忠臣良将往往难以逃脱政治倾轧的命运。

话说当年后赵攻陷辽西之地时,段氏鲜卑的首领段辽被迫逃至密云山(今北京市密云县以南)。为避免后赵的进一步追击,段辽表面上向石虎投降以求自保。

然而,段辽内心并不甘心自己的领地被占,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计谋,试图挑起后赵与前燕之间的战争,从而坐收渔翁之利。

公元338年十二月,段辽先派人前往邺城,假装向石虎投降,并请求派兵护送他返回故土。

与此同时,段辽又秘密派遣使者前往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向前燕的慕容皝表达投降之意,并透露了一个“机密”:“胡人贪婪且缺乏智谋,我已经向石虎诈降并请求派兵迎接,他们对此毫无怀疑。大王若能设伏袭击,必定能够重创后赵军队。”

后赵天王石虎在邺城接到段辽的投降书后,决定派遣征东大将军麻秋率领三万精锐兵马前往迎接段辽。不过,石虎对段辽的投降仍存疑虑,因此特意叮嘱麻秋道:“接受别人的投降就如同面对敌人的挑战,绝不能掉以轻心。”麻秋听后欣然领命。

尽管如此,石虎依然觉得不够放心,于是又安排段辽的旧属阳裕担任司马,随同麻秋一同前往,以确保计划万无一失。

暂且不提后赵征东大将军麻秋与司马阳裕率领三万大军北上密云山之事。

话说前燕王慕容皝,在后赵军队撤退之后,命令众将向西出征棘城,收复失地,一路推进至凡城(位于现今河北省平泉县境内)。

当时响应后赵大军的前燕成周郡(今辽宁省锦州市一带)内史崔焘、武原县(成周郡治所)县令常霸一路逃往后赵都城邺城;而东夷校尉封抽、护军宋晃以及居就县(今辽宁省辽阳市东南)县令游泓则选择投奔高句丽(今吉林省集安市)。

慕容皝对鞠彭、慕舆根等人予以重赏,同时下令诛杀那些叛变的将领。

一日,慕容皝在棘城收到了段辽派遣使者送来的降书。慕容皝看完降书后,当即决定接受段辽的投降请求。

段辽的使者还向慕容皝详细说明了段辽的计策,慕容皝也决定采纳这一计划。此时,慕容皝并不担心段辽是否假装投降,毕竟段辽已是走投无路之人。

慕容皝只想借此机会对后赵进行报复。

计划敲定后,慕容皝亲自率领诸将前往密云山,他的四子慕容恪也随军出征。

为了赶在后赵军队之前抵达密云山,慕容皝此次率领的全为骑兵部队。到达密云山后,慕容皝与段辽的军队会合,随后开始部署伏击行动。慕容皝命慕容恪带领七千精锐骑兵,在有利地形设下埋伏。

话说那年仅十八岁的少年将军慕容恪,奉命后即刻策马扬鞭,仅率几名侍从,在密云山一带仔细勘察了一个时辰。他迅速选定伏击之地,随后将麾下七千精锐骑兵秘密部署,静候后赵三万大军的到来。

数日之后,后赵征东大将军麻秋与司马阳裕率领三万大军抵达密云山脚下。正值黄昏时分,麻秋正欲派人前去联络段辽,却突闻两侧杀声震天,无数伏兵从道路两旁猛然杀出。麻秋急忙下令迎战,但此时敌军气势汹涌,己方士兵早已惊慌失措,阵型彻底崩溃。

麻秋惊呼中了埋伏,却又对敌情一无所知,于是决定撤退。然而,密云山一带山路狭窄,大军根本无法顺利后撤。无奈之下,麻秋只能带领残兵向密云山的东北方向仓皇逃窜。

慕容恪在山中观察到敌军已乱作一团,完全失去了指挥,便立即率领骑兵展开追击,并悬赏斩杀麻秋者。众骑兵纷纷催动坐骑,如狂风般紧追不舍。

麻秋心生恐惧,不顾士兵死活,拼命挥舞马鞭,只顾向前奔逃,全然不知前方是何去路。

慕容恪的骑兵一路追击,边追边斩,一直杀至三藏口(今北京市密云市东北)。后赵三万大军损失惨重,被歼灭两万余人,余部四散而逃,溃不成军。

在一场激烈的战役中,主将麻秋骑乘着一匹优良的战马,其速度之快犹如飞驰一般,成功地摆脱了慕容恪骑兵的追击。

然而,一个时辰后,这匹战马突然体力不支倒地不起,麻秋不得不下马。尽管回头未发现敌军追来,但麻秋依然惊魂未定,不敢有丝毫停留,于是开始徒步疾奔。

麻秋的司马阳裕本是一名文人,根本无法长时间奔跑逃命,很快便被慕容恪的骑兵擒获。与此同时,另一位将领鲜于亮因战马走失,只能沿着山路徒步逃亡。当实在筋疲力尽、难以再行进时,他索性坐在道路旁休息。

这时,前燕的将士们将鲜于亮团团围住,并命令他站起来。鲜于亮却高声喊道:“我乃高贵之人,岂能向你们这些小人屈服?要杀就杀,若杀不了我,就赶紧离开!”

众将士见鲜于亮相貌堂堂、气度非凡,竟不敢轻易加害于他,于是将此事上报给前燕王慕容皝。慕容皝闻讯后策马赶来,看到鲜于亮身材魁梧、威武雄壮,心中已有几分欣赏之意。

随后,慕容皝派人牵来一匹马送给鲜于亮,并与他坦诚交谈,这让鲜于亮深感慕容皝的诚意与胸怀。

密云山之战中,慕容恪率领七千骑兵伏击后赵麻秋的三万大军,最终取得大胜。此役之后,慕容皝不仅接收了段辽的部众,还尊奉段辽为上宾,实力因此大增。

慕容皝对阳裕和鲜于亮也非常器重,任命阳裕为郎中令,鲜于亮为左常侍。此外,他还将自己的平州前任刺史崔毖之女许配给了鲜于亮为妻。

话说后赵的征东大将军麻秋,马不停蹄地逃回了邺城,此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麻秋不敢有丝毫耽搁,一大早就赶往宫中面见天王石虎。

当时石虎刚刚用完早餐,听闻麻秋大败而归,又惊又怒,气得把刚吃下去的食物都吐了出来。

石虎对这次失败极为不满:一是他被段辽欺骗;二是后赵三万精兵竟败于前燕七千兵马;三是麻秋临行前自己再三叮嘱,结果还是惨败。想到这些,石虎勃然大怒,当即下旨,将麻秋的所有官职和爵位尽数革除。

接连两次大败,石虎怎会善罢甘休?他仍在积极筹备兵力,打算次年再次进攻前燕。然而四个月后,在石虎尚未出兵之际,前燕却做了一件让石虎暴跳如雷的事情。

公元339年四月,前燕王慕容皝派遣前军师慕容评、广威将军慕容军、折冲将军慕舆根以及荡寇将军慕舆泥率领一支军队进攻辽西郡(今河北省卢龙县)。此次军事行动不仅成功占领了该地,还俘虏了一千多户百姓凯旋而归。

然而,后赵方面并未坐视不理。镇远将军石成、积弩将军呼延晃与建威将军张支迅速集结部队进行追击。面对后赵的反击,慕容评等人果断选择迎战,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在这场辽西郡之战中,前燕的四位将领与后赵的三位将领展开殊死搏斗。

最终,后赵方面损失惨重,呼延晃与张支阵亡,石成被迫撤退并固守辽西郡。消息传至邺城,后赵君主石虎闻讯勃然大怒。

然而,就在同一个月,前燕做了一件让石虎啼笑皆非的事情。原来,投奔前燕的段辽密谋反叛,却被前燕王慕容皝察觉并处死。这一事件标志着辽西段氏鲜卑势力的终结,但段氏家族的后代仍将在历史舞台上继续活跃。

为了进一步羞辱石虎,慕容皝将段辽的首级送往邺城献给石虎。按常理来说,段辽曾欺骗石虎导致后赵三万兵马的损失,是石虎深恶痛绝之人,如今段辽被除,石虎本应感到欣慰。

然而,杀死段辽的人并非石虎本人,而是他长期以来的宿敌——前燕王慕容皝。这使得石虎更加愤怒,认为自己被慕容皝戏弄。尽管如此,石虎却因东晋此时正掀起北伐的浪潮而无力抽调兵力对前燕展开报复。

东晋蔡谟纵论北伐,后赵夔安南征荆扬

后赵天王石虎在篡位掌权后,于公元335年四月进行了一次南巡活动,抵达扬州后沿长江而返,此举让东晋朝廷感到了极大的震动。同时,他还派遣征虏将军石遇对驻守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的桓宣发动了攻击。

在这之前的四年间,后赵一直延续着首任君主石勒时期的政策,与东晋维持着稳定的边界状态,双方并未发生直接冲突。这期间,石虎主要将军事力量集中在北方,先后对段氏鲜卑和慕容鲜卑展开了征战,而未曾向南方的东晋发起过攻势。

关于当时后赵占据中原、东晋偏安江南的政治格局,以及两国实力对比的情况,无需过多赘述。只需引用东晋朝廷在讨论征西大将军庾亮是否具备北伐条件时,太常蔡谟所作出的分析,便足以说明问题。

公元339年三月,东晋驻守荆州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的征西大将军庾亮开始筹划北伐中原的战略部署。

庾亮向他的外甥、晋成帝司马衍推荐并安排了几位重要将领:桓宣被任命为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及司州刺史,负责镇守襄阳;

庾亮的弟弟庾怿担任监梁雍二州诸军事和梁州刺史,最初驻扎在魏兴(今陕西省安康市),但由于魏兴地势险要且偏远,后来改驻半洲(今江西省九江市西);

另一位弟弟庾翼则被授予南蛮校尉一职,并兼任荆州南郡太守,坐镇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桓宣、庾怿与庾翼三人皆被授予“假节”之权。

此外,庾亮还主动上表辞去豫州刺史的职务,推荐征虏将军毛宝接任。

朝廷随即下诏,任命毛宝为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及豫州刺史,与西阳郡太守樊峻共同率领一万精锐部队驻防邾城(今湖北省黄冈市西北)。

同时,武昌太守陈嚣被调任为梁州刺史,率军向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方向推进。

完成这一系列战略部署后,庾亮并未立即发动针对雄踞中原的后赵政权的北伐行动,而是派遣其参军李松率领一支军队先行攻打成汉控制下的荆州巴郡(今重庆市)和江阳郡(今四川省泸州市)。

公元339年四月,李松率领部队抵达巴郡,与成汉荆州刺史李闳及巴郡太守黄植展开激战。最终,李闳和黄植因不敌李松而被俘虏,并被押送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成汉皇帝李寿得知荆州刺史李闳等人被擒后,随即任命李奕为镇东大将军,接替李闳镇守巴郡。

与此同时,庾亮注意到其参军李松对成汉的军事行动取得了显著胜利,因此信心大增。他决定向朝廷上书,请求发动北伐。

庾亮分析认为,当前巴蜀地区实力衰弱,而北方胡人势力强大,因此建议将驻防地点北迁至石城(今湖北省钟祥市),同时集结十万大军,沿汉水与长江一带布防,为北伐做好充分准备。

庾亮的北伐奏章递达建康后,年仅十九岁的皇帝司马衍将此事转呈给丞相王导裁决。

王导审阅后表示支持北伐计划,然而太尉郗鉴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目前粮草辎重储备不足,不宜贸然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

太常蔡谟反对北伐,向朝廷呈递了一份详细的论述:

时局有盛衰,策略需灵活。若不考量实力差距而轻举妄动,可能导致迅速灭亡,何谈建功立业!当前之计,应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时机的关键在于胡人的强弱,而胡人强弱又取决于石虎的能力。

自石勒起事以来,石虎一直是其左膀右臂,百战百胜,最终平定中原,占据之地可与魏国鼎盛时期相比。

石勒去世后,石虎扶持新君,诛杀将相;内乱平息后,他转向外部敌人,一举攻克墉城,再战擒获石生,诛杀石聪如同拾取遗物,击败郭权如同摧枯拉朽,疆域之内未失一寸土地。由此观之,石虎是否具备能力?有人因胡人之前攻打襄阳未果,便认为其无能。

然而,百战百胜的强大势力因一座城池失利就被视为劣势,这就好比射箭者百发百中却有一次失误就被称为拙劣一样。

石遇只是偏师,桓平北仅为边将,他们争夺的是边境之地,有利则进,不利则退,并非当务之急。如今征西将军率领大军欲席卷河南,石虎必定亲自带领全国兵力前来决战,岂能与襄阳之战相提并论?

若征西将军欲与石虎交战,自身实力能否超过石生?若想坚守城池,能否比得上金墉城的坚固?若想依托沔水防御,能否比得上大江的天险?若要抵御石虎,能否比得上苏峻的威胁?以上几点,都应详细考量。

石生是猛将,关中精兵战斗力强,征西将军恐怕难以战胜!况且当时洛阳、关中皆出兵抗击石虎,如今这三个重镇反而为其所用;相较以往,敌我力量对比已变为三倍甚至更多;石生无法抵挡一半的敌军,而征西将军却要面对数倍于己的力量,这是我所怀疑的地方。苏峻的实力不及石虎,沔水的险要也不及长江;长江都无法阻挡苏峻,却想依靠沔水抵御石虎,这也是我所怀疑的地方。过去祖士稚驻守谯地,在城北耕种,胡人来袭时,他提前布置军队在外防御。谷物即将成熟时,胡人果然来犯,壮丁在外作战,老弱在内收割,人人手持火把,紧急时便烧毁庄稼撤退。如此多年,终究未能获利。当时胡人仅据河北,如今其势力已是当时的四倍;祖士稚尚且无法抵御其一,征西将军却想抵御其四,这又是我所怀疑的地方。

然而,以上只是讨论征西将军到达前线之后的情况,尚未考虑行军途中的风险。从沔水以西,水流湍急,河岸陡峭,部队沿江逆流而上,首尾绵延百里。若胡人不像宋襄公那样仁义,趁我军尚未布阵便发起攻击,我们将如何应对?东晋与胡人在地形和习性上各有优势;若胡人贸然送死,我们自然可以轻易取胜。但若舍弃长江天险远征,以我们的短处对抗敌人的长处,恐怕并非制胜良策。

东晋朝廷审阅了太常蔡谟的奏章,认同此时北伐并无胜算,皇帝司马衍遂下旨禁止庾亮北伐,也不准其将驻防地北移至石城。

公元339年七月,东晋丞相王导离世,众臣举荐征西大将军庾亮返京辅佐朝政,但庾亮坚决推辞。于是,司马衍下诏任命其舅父庾冰为中书监、扬州刺史,并参与尚书事务,入朝协助治理国政。

同年八月,太尉郗鉴病逝。临终前,郗鉴向皇帝司马衍推荐太常蔡谟担任太尉军司、侍中、征北大将军,同时督管徐、兖、青三州军事事务,并兼任徐州刺史,授予符节以示职权。

此时,左卫将军陈光上奏请求发起北伐,计划首先进攻后赵控制下的扬州寿春(后更名为寿阳,即今安徽省寿县)。

晋帝司马衍正打算颁发诏书,同意陈光北上进攻寿春。

然而,蔡谟又一次呈上奏书,表示攻打寿春并无胜算。他在奏疏中写道:

寿阳城虽小却极为坚固,从寿阳到琅琊一带,城池相连,若一座城被攻,其他城必定前来救援。此外,朝廷大军在路上已行进五十余日,前锋尚未到达,但消息早已传开。

敌方的邮驿系统一日可行千里,河北的骑兵也足以迅速响应。即便有白起、韩信、项羽这样的名将,尚且需要背水列阵、破釜沉舟以示决绝。

如今我们若将战船停泊于水边,引兵直逼城下,前方面对强敌,后方又顾虑退路,这正是兵法所忌讳的情形。倘若进攻未能成功,而胡骑突然赶到,恐怕会出现如当年桓子般不知所措的局面,甚至可能落得“舟中之指可掬”的惨败。

如今陈光所率领的皆为殿中精锐,本当让他们每战必胜,而不应将其困于坚城之下。用国家最精锐的战士去攻打敌人的偏远小邑,即便得手,利益微薄,对敌人损伤有限;一旦失败,则损失惨重,反而增强敌方实力。此策略实非长远之计。

晋帝司马衍看完奏疏后,最终再次放弃了北伐计划。

公元339年八月,东晋太尉军司蔡谟两次上书分析北伐的利弊,并劝阻征西大将军庾亮的北伐计划。虽然庾亮的北伐构想暂时被搁置,但他在荆州的军事调动依然引起了后赵朝廷的高度关注。

石虎原以为四年前亲自南巡至扬州、出兵荆州的行动,足以对东晋形成强大的威慑,让对方不敢轻言北伐。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庾亮虽未正式发动北伐,却已在荆州频繁调兵遣将,意图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庾亮的做法与当年陶侃镇守荆州时有所不同。陶侃驻节武昌期间,始终未曾派兵前往长江北岸的邾城驻防。尽管许多将领建议在邾城设防,陶侃却坚决反对这一提议。

为了向众将阐明自己的立场,陶侃曾借一次集体狩猎的机会,带领将领们来到邾城。他指出,武昌北依长江天险,防守稳固;而邾城不仅北临后赵,南靠长江,地势平坦,毫无屏障可言,实难固守。

此外,陶侃还担心,若长期在邾城驻军,晋朝官员可能会借机搜刮民脂民膏,加重百姓负担。一旦民众不堪重负,很可能会选择投靠后赵,甚至协助敌军攻打邾城。因此,他认为邾城并不适合作为北伐的前沿基地。

相比之下,庾亮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策略。他不仅在汉水和长江一带积极部署兵力,还派遣精锐部队一万人驻扎邾城,试图以此为据点,为未来的北伐做准备。这种做法无疑加剧了东晋与后赵之间的紧张局势。

石虎计划再次对东晋发起军事行动,以挫败庾亮等人北伐的气势。此次出征,石虎任命太尉、尚书令夔安为统帅。

提到夔安,有必要多说几句。他是石勒“十八骑”中在石虎时期最受重用的人物之一。作为尚书令,他是百官之首;而作为太尉,则掌握着军队的指挥大权。

除了夔安之外,当时仍然在世的“十八骑”成员已经寥寥无几,明确可知的仅有桃豹、逯明和赵鹿。这三人虽也受到石虎的信任,但地位均不及夔安:桃豹官居太保,逯明为金紫光禄大夫,而赵鹿的具体职务则不详。值得一提的是,桃豹可能因年迈或患病,在当年十二月去世。

此次南征,夔安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率领包括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以及朱保在内的七万大军。夔安将部队分为四路展开攻势。

鉴于庾亮的防御重点集中在汉水与长江一带,尤其是荆州北部地区,夔安决定派遣三路军队扫荡荆州北部,另一路由朱保带领进攻东晋扬州北部的历阳郡(今安徽和县)。同时,他还命令驻守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后赵扬州刺史王浃提供支援。

话说朱保率领的一万大军于公元339年九月抵达寿春,后赵扬州刺史王浃设宴款待。

次日清晨,朱保便率军继续向南进发,仅仅两日后便到达了东晋扬州历阳郡(今安徽省和县)境内的白石(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此时距离东晋都城建康已不足两百里。东晋历阳郡守将郑豹闻讯,一面率军迎击,一面火速派人前往建康告急。

东晋朝廷紧急派遣驻扎在附近的谈玄、郝庄、随相、蔡熊等将领前去增援郑豹。

朱保乃太子石宣的心腹爱将,曾多次随石宣征战沙场,不仅骁勇善战,还颇具谋略。在这场激战中,他竟然一举斩杀东晋五员大将,这一消息传回建康,令东晋朝廷上下震惊不已。

正当东晋朝廷为朱保的进攻忧心忡忡之时,豫州刺史毛宝又派快马送来急报:赵国另一路两万大军正在猛攻邾城。面对前后夹击的局面,东晋朝廷一时陷入混乱,不知如何是好。

再说后赵太尉夔安率领的六万大军也在九月进入了东晋荆州北部地区。按照出征前的计划,夔安将这六万兵马分为三路展开攻势:

左路两万兵马由张貉与李菟统领,直逼邾城;右路两万兵马则由石鉴与石闵指挥,进攻汉水以南地区;中路两万兵马由夔安亲自率领,与李农共同攻打汉水东侧的东晋守军。

且说左路军在张貉与李菟的带领下率先逼近邾城。邾城守将毛宝与樊峻深知,尽管手中有一万精兵,但要抵挡赵国两万大军仍然十分困难。于是他们一面下令死守城池,一面派人渡过长江,向驻守武昌的庾亮求援。

庾亮接到消息,得知后赵派出两万大军进攻邾城。他判断毛宝与樊峻麾下一万精兵,加之邾城坚固的防御工事,应能抵御敌军,因此仅命二人坚守城池,并未派遣援军。

毛宝和樊峻闻知庾亮无意救援,心中倍感失望。

实际上,二人对驻守邾城的任务本就心存疑惑,缺乏斗志。部下将士听闻石虎重兵压境,更是士气低落。而张貉、李菟率领的部队抵达邾城后,未作休整便发起猛攻。

仅仅一个时辰,张貉、李菟的两万大军便斩杀六千余人,成功破城。毛宝、樊峻见大势已去,突围而出,企图渡过长江逃至对岸的武昌。然而,张貉、李菟下令全力追击,毛宝、樊峻慌不择路,仓皇登船时不幸溺毙于江水之中。

另一边,右路军在石鉴、石闵的带领下南渡汉水,重创汉水以南的东晋军队,阵斩东晋将领蔡怀。

同时,夔安、李农所部在汉水东岸连战连捷,击溃东晋守军。不久,他们攻陷胡亭(今湖北省安陆市西北),随后向江夏郡(今湖北省云梦县)挺进。

东晋时期,义阳将军黄冲与义阳郡(今河南新野)太守郑进向夔安、李农投降。随后,夔安与李农决定放弃继续南下,转而向西进攻庾亮计划驻防的石城(今湖北钟祥)。

从江夏到石城仅两百里,夔安与李农的部队次日便抵达目的地。当时,荆州竞陵郡(今湖北钟祥)太守李阳正镇守石城,并率军出城迎击敌军。

由于夔安与李农的军队连日奔波作战,士卒早已疲惫不堪,因此在石城之战中损失惨重,五千余人阵亡。

面对如此巨大的伤亡,夔安与李农不敢久战,遂带领剩余兵力撤退至汉水东侧进行劫掠。最终,他们掳获七千余户百姓后北归。

此次战役中,夔安率领七万大军分四路南征东晋荆、扬二州,取得了辉煌战果,不仅震慑了东晋朝廷,还成功收复了荆州义阳郡。

另一方面,庾亮得知邾城失守,守将毛宝战败殉国的消息后,主动上书请求自贬三级,由征西大将军降为行安西大将军。然而,皇帝司马衍并未批准其舅父庾亮的自贬请求,反而任命其另一舅父庾怿为豫州刺史,负责镇守芜湖(今安徽芜湖)。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