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这次事变中,太平天国大批骨干被杀,石达开又率部出走,实力受到了严重损失;而“天父杀天兄,长毛非正主”,其神话体系也受到重创,精神上同样遭受了沉重打击···
自此之后,太平天国走向了被动,直至灭亡。
因此,一直有朋友感叹:如果没有这场血腥的事变,太平天国有没有机会夺得天下呢?
全盛之势,但总体实力依然悬殊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天国开创出全盛的局面。
在上游,石达开大破曾国藩,三克武昌,并攻占了江西、湖北大片地区。湘军被分割在各处、被动挨打。
在下游,太平军集中各路主力,连续打破江北、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的围困。
就军事角度而言,太平军看起来在各处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掌握了主动权,开创了全盛之势。
但是,就全局而言,太平天国与大清的实力对比依旧十分悬殊,而且,这种悬殊甚至没有缩小!
太平军控制的区域,东线则为天京、镇江、扬州三城,西线除安庆、九江、武昌三大据点外,以及江西八府为五十多州县,安徽以安庆为中心的地区。其连成一片的相对稳固统治区,只有皖南赣北的区域。
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仍然是大清的控制区。
尤其是长江以北,自太平天国北伐失败后,大清的统治基本上非常稳固。
所以,无论是兵力、人口、地盘,太平天国依然处于绝对劣势。
而且,比之太平军初定都天京时,这一劣势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
当太平军刚刚进入天京时,大清尽管控制的地区更大,但是,承平日久,动员极为缓慢,在各处的力量都十分薄弱。
那时,除了一直尾随太平军的部分清军精锐外,大清在各处的力量都十分薄弱,尤其在长江江面,几乎没有什么有力的抵抗力量。
因此,太平军自武昌到金陵一路横扫;后西征时又重新从天京横扫回武昌,往来自如,无人能抵挡!
但是,随着大清缓慢地进入战时体制,大清的潜力逐渐发展起来。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经世派”通过练军,逐渐成为太平军的劲敌。尤其是在江面,太平军水师在湘军水军打击下已经覆灭···
所以,双方实力依然悬殊,太平天国要取胜,还需要长时间的高明指导和对正确战略的坚持。
但是,从太平军的战争指导看,虽然不乏高明,但并没有摆脱不利的迹象。
往来奔赴,战线反复,虽连战连胜,但依然没有摆脱不利天京事变前,太平军连续在西线和东线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西线,石达开压制了曾国藩,再克武昌,又攻取了江西大片地区,将湘军分割于江西、湖北两处,一度取得了主动。
在东线,清军连续打破江北、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并重新打通了镇江与天京之间的联系。
可以说,拆开来看,两条战线皆取得了重大胜利,并且在任何方向都具备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条件。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西线,当石达开连挫曾国藩,距离结果曾国藩仅一步之遥时,石达开被调去天京参与打破江北、江南大营的作战。
如此,在太平军东线奋战时,湘军取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并迅速恢复了实力。
当太平军打破江北、江南大营,回师西线时,局势再次僵持起来。
在武昌城下,石达开始终无法打破湘军对武昌的围困;而在江西,韦昌辉则连续被湘军击败···
也就是说,石达开确实取得过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机会,但是,由于回师天京战场的影响,湘军已经逐步恢复了实力,因此,在天京事变爆发前,太平军在西线再次陷入胶着。
而在东线的情况也是比较类似的。
打破江北、江南大营的作战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总体上是击溃战而非歼灭战,因此,东线清军依然保存了雄厚的实力。
太平军打破江北、江南大营后,石达开、韦昌辉前往西线,东线只留下了秦日纲,而秦日纲也顿兵丹阳,无法进一步发展了。
所以,天京事变爆发前,太平军虽然在各条战线皆取得连续胜利,但作战兵团东西奔赴,不但始终无法把好不容易打出来的优势转化为胜势,反而因为敌人先后取得喘息之机而再次胶着起来!
所以,太平军此时本质上仍然是在与清军进行消耗战的态势。
以大清与太平天国双方的实力,消耗战,对太平天国是不利的!
要打破消耗战,就要取得更大、更彻底的胜利!仅靠这样断断续续的胜利是不够的。
没有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自己内耗少一些,可能可以支撑得更久一点,仅此而已,但如果说要推翻大清,混一天下,那是绝对做不到的!至于坐断东南,鼎足而立,恐怕也是很难的!
先天不足:毫无号召力的政治纲领从单纯军事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天京事变,一切或许还有一些悬念。
但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太平天国不能成事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起义,是以“拜上帝教”发展起来的。
有专家、朋友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特别大的问题,毕竟,在古代农民起义中,使用民间宗教、迷信来组织起义是常见的。
问题是:但凡以民间宗教、迷信组织的起义,都没有达到或者接近成功的。
黄巾起义、红巾军起义,皆是如此。
相反,像黄巢、李自成这样的起义,反倒是曾经接近过成功。
这是因为:以迷信、民间宗教组织起义,虽然在组织时相对容易,但起义后,往往不能获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太平天国也是如此。
由于拜上帝教的组织方式,因此他们在最初阶段具备相当隐蔽性,甚至被大清官员判定为“好教”。
但是,在起义后,参加太平军的兄弟越来越多,但是,自始至终,太平军的骨干都是那些“老兄弟”,也就是清军口中的“真长毛”。
这就是因为:在太平天国扩大之后,“拜上帝教”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人们会因为对大清统治的不满而加入起义,但由于很难接受这个莫名其妙的“拜上帝教”,也就不会以之为理想!太平天国也就失去了长期领导斗争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何况,在曾国藩的反击下,穷苦人民为了生存而反抗暴政的起义,变成了拜上帝教与千年道统之争!
从“大道理”的角度来说,太平天国的理论基础是落后的,他注定不可能担负起带领国家走向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从具体的角度来说:太平天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广泛支持,即便规模可以做大,但价值观上完全一致的“骨干”却很难壮大!
后来太平军规模越来越大,装备条件越来越好,但战斗力却越来越不济,其根源就在于此!
而这个“先天不足”,是不可能改变的。
我们注意到:杨秀清、石达开,包括后来的李秀成,都曾有意识地淡化拜上帝教中一些不合时宜的影响。
但是,无论是杨秀清还是石达开,虽然意识到拜上帝会本身在号召力上存在问题,但都无法提出新的有号召力的纲领。
因此,杨秀清、石达开即便愿意做出一些改变,其实也只是沿用世俗化的政策,并无太大新意,发展不出足以广泛凝聚人心的纲领。
而且,做出改变的步子如果太大,反而会使“老兄弟”们也动摇!
如此,太平天国无法真正获得广泛支持也就是注定的事情了!
得不到支持的经济纲领太平天国不能获得广泛支持的另一原因是:理想化的,无法落地的,不符合实际的经济纲领。
太平天国的经济纲领,就是《天朝田亩制度》。
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纲领,一切皆归圣库。
这个纲领看起来非常理想化,非常符合“大同”的理想。
但实际上,这个政策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包括农民在内的广泛抵制!
这是因为:这个理想化的制度,否定了私人财产的合法性。
农民的主要利益,在土地!
古代农民起义,能够得到农民广泛支持的政策,或是“不纳粮”,或是“均田”,都是在承认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对生产资料进行公平的分配。
《天朝田亩制度》倒好,直接就否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因此,农民对此政策进行抵制也就毫不意外了!
后来,石达开在安徽、江西推行“古制”,才取得了群众的支持!
也就是说: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上面挂着一个高度理想化却无法落地的纲领,下面是延用与大清几乎一致的政策···
如此,太平天国在经济政策上实际上就是毫无作为,也就无法获得广泛的支持了!
政治上已经腐化何况,太平天国的统治集团,已经早早腐化了。
历史上,任何一支农民武装,一旦开始腐化,就必然要走向失败,无一例外。
而比起进入北京后才开始腐化的李自成集团来,太平天国的腐化在“小天堂”就开始了。
几位王一入京城,就开始扩建王府,享乐起来。
而且,从杨秀清与韦昌辉等人的冲突来看,不独是几位王自己享乐,就连集团的王亲国戚也都开始享乐争宅,乱七八糟!
这样的政权,岂是能得天下的?
总之,天京事变之前,尽管太平军在军事上取得了若干重大胜利,但总体力量对比上仍然处于绝对劣势,而且,仅靠当时的若干胜利,要改变力量对比,距离“质变”还有非常非常遥远的距离!
而且,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统治集团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他们在这些方面不但不是时代所需要的“领路人”,与刘邦、朱元璋这样的古代创业之主都还有差距,甚至于,即便与黄巢、李自成等人相比都还存在不足!
所以,无论有没有天京事变,他们要想要成功都是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