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讨论话题的时候,瞬间让我想到了在某一个平台的另外几个话题:
为什么现在的老板这么不靠谱呢
为什么现在的男人都不靠谱
为什么现在的女人都这么都不靠谱
发现问题没有。
男人埋怨女人,女人埋怨男人。
老板埋怨员工,员工埋怨老板。
那么,到底是谁不靠谱呢?
其实,并不是大家都不靠谱,而是面对预期以及过程,每个人的参照点都有所不同而已。
对立
什么叫做参照点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好坏,永远都是依据一个参照点而定。这个参照点可以被视为“适应水平”。
比如在你面前放上3碗水,左边的碗中放冰水,右边的碗中放温水,中间碗中的水温则与室温相同。把你的双手分别浸在冰水和温水中约一分钟,然后再浸到中间的碗中。虽然一手凉一手热,但两只手对中间碗中水的温度的感觉是一样的。
那么,感受上的凉和热,都是依据室温为参照点。
这个观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尤为常见。
比如张三跟李四借三万元,结果李四只给了一万,那么张三依据三万的参照点,就认为李四不够朋友。
这个例子非常明显了,张三所预期的那个结果就是参照点,或者你感受上实至名归的真实结果。
参照标准
甲乙双方的参照点的错位与融合其实这就是参照点发生错位的结果。
比如一位卖水果的商贩,正在卖苹果。商贩肯定也会寻找一个参照点,比如苹果的市场定位10元,然而老板能接受的最低价为8元,那么,10元是市场的参照点,而8元是绝对是否卖出的最低参照点。
接下来,卖家肯定会觉得买家没有诚意,同理买家也会这么认为卖家。
而买家呢,他的可接受参照点如果低于8元,那么,这笔交易就不可能实现。如果高于8元,才会达成交易。
同时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卖家和买家的回旋空间问题。
比如,甲买家能接受的是9元,乙买家能接受的是8.3元,那么,甲买家和卖家绝对会有更大的舒适空间和容忍度,因为前者的价格融合范围更宽。
买家与卖家
老板和员工为什么觉得双方都不靠谱米哈里在他的《心流》一书中,阐述个体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件事情的五大步骤:
第一,注意力。他说: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仔细看一下这五个步骤,都有各自的参照点。
在这五个步骤中,只要任何一个步骤出现了断点,都会影响到其他四个。
也就是说如果老板希望员工达到第一步骤的注意力集中,达到第四步骤的全神贯注于工作,达到第五步骤的忘我状态的话。也必须满足员工第二步骤的目标满足和第三步骤的即时回馈期望。
当然如果要双方百分百相互满足,并不实际。因为员工与老板之间既是合作关系,同样也是利益分配的参与者,是存在争利现象的。
所以只能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合作舒适度而已,而达不到双方都舒适。
如果相对值相对彼此来说都比较低,即老板觉得员工不卖力,为什么给太高的薪资。 而员工觉得老板太抠,我为什么要那么卖力,便产生了双方都认为对方不靠谱的现象。
而相对值的高低,也完全受参照点的影响。
老板与员工
愿意付出的目标丧失这里还存在一个除了老板之外的因素,就是目标丧失。
前一段时间比较火的话题,几乎是铺天盖地,就是内卷,躺平。几乎大家对躺平的声音几乎一致,就是房价太高,觉得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进而造成了年轻人内卷和躺平的现象,更蔓延到结婚生子的问题。
如果这个原因正是当代年轻人的心声。那么,根据心流的逻辑来说,其他几个步骤几乎都会由于这个原因,造成骨牌效应。
也就是说,老板所给的工资回馈即使无论是多出一千,还是少于一千,在高昂的房价面前,几乎是杯水车薪,都不会是支撑目标实现的有效回馈。
情急之下,多数企业领导在这种无望状态下,都会采用下下策的压力管理方式管理员工。
迷茫
压力管理方式说到压力管理,同样也离不开参照点问题。
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相比于积极与靠近而言,消极与规避更能占据主导地位——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系数指的是两种动机的相对强度:我们想要规避损失的动机要强于获得利益的动机。参照点所关注的是现状,但它还会是将来的目标,即没有实现的目标就是种损失,超过了目标就是种所得。正如我们从消极主导中可能推断出来的那样,这两种动机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对没能实现目标的损失厌恶比想要超过目标的愿望更为强烈。
比如,咱们把正负感受区间范围定位从+10到-10区间。
那么,如果你得到了100元,你的感受很高兴,感受值可能会是+2.
大事,如果你丢失了100元,你的感受很悲伤, 感受值可能会是-4.
这种压力管理方式,有时候可能比奖励式管理,在执行力方面更奏效。
但是,后期员工离职的代价也比较大。
针对企业招聘,由于上述两个难点,加大了员工用人的难度。
但是,企业自然有企业的办法。目前应用的依然是损失厌恶和奖励原理的原理。但是,前提是要找好人群,即有买房目标和已经买房并还贷进程中的人群。这类人群无论是损失厌恶原理还是奖励回馈原理,或者双方面实施,同样奏效。
而损失厌恶原理更为奏效。
因为他们知道,当员工对盈亏进行直接比较或权衡时,亏损似乎比盈影响更大。积极和消极的期盼或体验之间的力量不对称状况由来已久,将各种威胁当成“危”而不是“机”的有机体的存活和繁殖的概率更大。
拓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都是路。想了解更多认知领域,请关注我。
“你应该做一个好人”是很多问题的核心原因。“应该”这个词包含着一种义务。人们忽略了一个问题,世上本没有什么“应该”。当一个好人被冠以“应该”二字,他自然就不需要被奖励了。所以大家从来都是罚的重,奖的轻。从内心回来说,大家都觉得这是对的,殊不知,这种认识从根本上就是对好人好事最大的不公。属于最大的“强盗逻辑”。
其根源在于一个字:贪
没钱赏,只能罚。
工资从〇开始,做一点加一点,就是以赏为主;反之,以罚为主。你自己选吧[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省钱。
毕竟建立制度、流程、方案、措施太费脑子了。罚款多直接。
滴滴告诉司机什么叫以处罚为主,奖励为辅,美团告诉骑手,只有罚,对,只有罚
你会选择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吗
罚还可以赚钱
换位思考一下就好了[哈哈笑]
因为同样的结果,罚是赚钱又显威风,赏是亏钱又要陪笑脸
大部分公司以奖励为主,每个月都发奖金。
人之初,性本善[得瑟]
计件制就是以赏为主。只要你肯拼,肯定能比别人多拿一点点[哈哈笑]
因为人性本懒、恶、贪
???赏???在哪呢???
罚了钱可以从下面扣,奖励钱从哪里来,你给么[得瑟][得瑟]
说的好像不发奖金似的。
干得不爽就换地方[得瑟][得瑟]
当年班主任就是那么教的,一朵虚伪的小红花教会了整个社会
人心不足蛇吞象
请你加个定语:中国。正经国家谁靠罚款解决一切问题?
[好生气]赏[汗]福建邱某死人5W活人2W这样的类型吗?
这不是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和制度模式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