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乾叁
编辑|Q
1960年和1961年,对于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而言,是难以忘却的两年。
他曾在北非阿拉曼战役中与“沙漠之狐”隆美尔掰手腕,曾指挥了著名的西西里登陆战役,曾协助艾森豪威尔指挥诺曼底登陆,堪称二战期间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同样,戎马一生的蒙哥马利也对“神秘”的东方大国——新中国感兴趣。
1958年,蒙哥马利从北约盟军副司令的职位卸任,开启了他访问世界的旅程。在来中国之前,他去过南非、印度、苏联,但他最希望的,还是想看看中国。
经过两次访华后,蒙哥马利思绪万千,他回国后提醒西方世界:千万别招惹中国,中国有三点不容忽视,威力巨大。
蒙哥马利为何这么说?他所说的不容忽视的三点,又是哪三点?

01
【初识中国,蒙哥马利的感叹】
将时间拨回到1960年5月,蒙哥马利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
值得一提的是,蒙哥马利是以“个人身份”访华的。
早在蒙哥马利公布行程之前,英方政坛就发生“大地震”,因为蒙哥马利的身份极为特殊,除了陆军元帅以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英国保守党元老。
虽然彼时蒙哥马利已经辞去了一切职务,但是他在欧洲的影响力仍然不减当年,尤其在北约军队和英国内政上,依然存在极高的话语权。因此对于蒙哥马利访华,英国内阁有着种种担心,生怕他擅自“代表英国”说什么不该说的话。
面对英国政府的压力,蒙哥马利并没有退缩,依旧踏上了访华之旅。

1960年5月,蒙哥马利抵达香港。
彼时的香港尚未回归,当蒙哥马利以英国人的身份来到这片港口时,他第一次感叹中国领导人的智慧。
当年解放战争期间,英国司令部收到过“解放军有可能在镇南关大捷后顺势进军香港”的情报,这一点蒙哥马利自然知道。但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一致作出了“香港必须回归,但目前暂不进军”的指示。后来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

这些决策,蒙哥马利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想到这里,蒙哥马利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心,想要“见一见”这两位高瞻远瞩的中国领导人,重新认识一下新中国。
5月25日至26日,周恩来总理接见蒙哥马利。
在两天的会谈中,蒙哥马利深刻了解到了中国的立场。
在原则问题上,周总理意志坚定、没有丝毫退让,特别是第2天涉及到中美关系的会谈中,周总理明确指出台湾属于中国的立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让蒙哥马利大为震撼。
会谈结束后,蒙哥马利意识到新中国是“注重主权与原则”的,原则问题是与中国外交中绝对不可触碰的一片逆鳞,美国也好,英国也罢,中国都会一视同仁。

27日,蒙哥马利终于见到了中国的伟人毛主席。
见面之初,蒙哥马利率先道明来意,他迫切地想知道毛主席对国际局势的看法。毛主席的回答耐人寻味,他说:“现在国际局势很好,没有什么坏,无非是全世界反苏反华。”
这句话令蒙哥马利明白,想要了解中国,必须放下西方的固有偏见,新中国和旧中国不一样,应该重新认识、重新交往。
在与毛主席谈话过程中,蒙哥马利又听到这样一句话:“现在我们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言外之意是:毛主席并没有把欧洲当做中国的敌人。
在蒙哥马利看来,这是中国想要与欧洲建交的一个积极信号,这番话也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60年代,美苏冷战正如火如荼进行着,欧洲各国要么加入美国麾下,要么倒向苏联,这实在不是蒙哥马利这位英国保守党意见领袖希望看到的局势。
毛主席能够把局势与欧洲的需求分析地如此到位,令蒙哥马利深感佩服。

对于第一次访华行程,蒙哥马利在离开中国之前表示:对此次访华十分满意。同时他向中国保证,自己会在回去后纠正西方世界对新中国普遍持有的错误印象。
蒙哥马利没有食言,6月12日,他在《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题目叫《我同毛的会谈》文章。文章指出:
中国需要和平,并从事长期而艰巨的建设,中国不会对外进行侵略,也不会迫使其他国家接受中国的共产主义思想。
这篇文章也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6月16日,毛主席把新华社编辑的《英报刊载蒙哥马利访华第一篇文章》交给身边的人并表示:“此件可看,很有兴趣。”
之后,蒙哥马利在牛津大学的几次演讲中也多次谈到中国,他第一次向欧洲人宣传“西方必须改变对华策略”的重要性,欧洲需要新中国这位朋友等等。
这些演讲稿和文摘被翻译成中文并汇编成一个小册子,毛主席在读后告诉周恩来和邓小平:“很有意思,必读此书。”

正所谓“英雄惜英雄”,两位都有军旅生涯的人在见面后又在文章上有过交流,这为蒙哥马利之后第二次访华做出了铺垫。同时,毛主席也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多次阅读有关蒙哥马利的书籍与新闻。看来,下一次见面,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02
【再访中国,世界的齿轮正在转动】
1961年9月,蒙哥马利再次提出访问中国的请求。
这一次他在中国待的时间比较长,预计是三周。
对此,周总理表示在原则上同意。
9月6日,蒙哥马利抵达北京。在接待宴会上,他表达了对中国的看法,指出:如果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必须首先要承认“只一个中国”原则。
对此回答,周恩来表示:蒙哥马利的话讲得很好,他不仅是一名将军,是英国元帅,同时还有政治头脑,他提出的三大原则抓住了国际局势的关键。
晚宴上的这次谈话,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让欧洲与中国和平外交的可能。
9月9日至 20日,蒙哥马利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先后参观了包头、太原、延安、西安、三门峡、洛阳、郑州、武汉等城市。在当时,这些城市很多都不向外国人开放,但是周恩来总理却让蒙哥马利“自由参观”,这是新中国的自信,也想让西方世界仔细看一看真实的中国。

在走访中国的过程中,蒙哥马利了解到了中国民间的生活,他发现,无论在哪里,人们都会有条不紊地组织生产。
同时,他还参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日常训练。蒙哥马利看了也没想明白,这支用“小米加步枪”走出来的人民军队,是如何解放比西欧大好几倍的中国的?
带着这些感触与疑问,9月23日,毛主席在武汉再次接见了蒙哥马利。
这次见面,仿佛更像老友重逢,谈话从晚上6:30一直持续到9:30,期间,蒙哥马利通过在中国的观察,向毛主席表示:“同旧中国相比,解放以后,新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同时,蒙哥马利还向毛主席询问“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正含义。
他了解到解放军的纪律是严格的,解放军的责任是重大的,解放军的意志是不服输的。人民军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平时期可军人的建设生产,遇到战争时又可上阵歼敌。
毛主席还表示,蒙哥马利在原则问题上“提得对,提得好”,关于军队在建设方面,毛主席也毫不吝啬地讲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明确中国的军队是不会入侵其他国家的。

事实上,与其说是中西方持有不同的立场,倒不如说是中西方的不同哲学。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摆在这里,西方是愿意接受还是排斥,就看他们的选择了。
蒙哥马利在了解中国后,自然是愿意让欧洲接纳中国这位“新朋友”的,他向毛主席保证,一定在事实的基础上,客观描述新中国的样貌,摆脱偏见。
毛主席笑了,蒙哥马利也笑了,谈话会场中充满了轻松的空气。
在谈话进入尾声时,毛主席问英吉利海峡宽不宽?水流湍不湍急?和中国的长江比怎样?还谈到了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毛主席表示,他晚年真想在密西西比河内游一次泳。
毛主席这句话并不是随意说出来的。蒙哥马利也领会到其中的意思,他明白,毛主席是想让他给法国与美国带个话,与欧洲的关系、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中国不希望永远是他们的敌人。
24日,毛主席临时决定同蒙哥马利再谈话一次,从下午2:30一直进行到5点,二人从文化聊到哲学,从世界聊到个人,交换意见的同时,也探知了彼此的心灵。
三周的访华行程如白驹过隙,蒙哥马利又一次不舍地离开了中国。

在回到国内后,蒙哥马利总结了中国三处“有力量”的地方,甚至可以称之为“可怕”,他的讲话也得到了欧洲许多国家的重视。
03
【“中国有三点很可怕,千万别惹”】
这三个“令人生畏”的地方如下:
第一,中华民族是一个敢于在艰苦条件下拼搏奋斗的民族,任何外部势力不会打破他们的民族意识,这一点身为英国人的蒙哥马利尤为了解。
晚清政府曾让中国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但是新中国则不同,他们拥有一个统一的民族意识,且凝聚力极为高涨,他们肯吃苦、不怕苦,有问题会自己解决,在意识形态上是不可摧毁的。
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是卓越的,在朝鲜战场上,号称王牌的英国陆军已经领教过了,西方国家如果把中国当做敌人,解放军的抵抗将会成为最有力的还击武器。
第三,中国的哲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他们对待发展、对待生死、对待未来都有和西方不同的看法。当时的欧洲全靠掠夺其他地区的资源起家,足迹遍布美洲、非洲以及亚洲,而中国的哲学却是更富创造力的,没有条件,中国人会想办法创造条件,而不是去偷、去抢。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中国的自我发展能力,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要比我们多。
按中国的老话讲“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欧洲各国能否在美苏的控制下找到独立的谋生环境,全看对中国的态度。
在蒙哥马利两次访华之后,他又同戴高乐进行了深入会谈,随后的十几年内,中法建交、中美建交,历史的齿轮又一次朝新的方向发展。

04
【小结】
笔者认为,将军和政客在问题的看待上是有差距的。蒙哥马利走过无数战场,他的见解比较客观,他的方式比较务实,他能放下偏见,去正确看待一个新生的中国。
同时,我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与深谋远虑,也是撮合中国与欧洲建立和平关系的关键要素。
总而言之,是在中英双方共同的努力下,和平发展的局面才有今天这样如此之大的突破。
PS:写一篇文章需要2-3小时,阅读只需2-3分钟。
既然看到了最后,请您花2-3秒,“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