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初三藩唯一被凌迟处死的藩王,即使娶了康熙堂姐也难逃一劫

我是居间呀 2025-01-20 11:51:03
前言

清初三藩的这么些个藩王中,只有尚可喜的下场是最好的,虽然他儿子也是个反贼,但至少尚可喜自己是忠于清廷的,因此在他时候康熙皇帝对他的身后事也比较优待。

而另外两个藩王就没这么好的下场了,他们全都死于造反,其中吴三桂至少是在造反期间病死的,而另一个耿精忠就惨了,他最后是被凌迟处死的。

这耿精忠虽然是第三代靖南王,但不得不说他却是靖南王世系最荣耀的一代,甚至还娶了肃亲王豪格的女儿,也就是康熙的堂姐为妻,身份就不一般。

然而尽管这样都没能让他的结局稍微好一点,康熙到底为什么一点亲戚的情面都不管,对他恨到赐死都不够,非要用凌迟这么严重的刑罚呢?

一、撤藩引发混乱

清初的这“三藩”其实只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诞生的产物,当年清军虽然成功入关,但要想彻底剿灭明朝残余也不是件容易事,毕竟他们常年生活在关外,对关内并不熟悉。

关内的土地那么大,更何况南方和北方的地理环境还有不同,因此他们就非常需要扶植代理人来帮他们搞定南方那些棘手的残党势力。

于是吴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这三藩就被扶植了起来,分别被封为了平西王、平南王和靖南王,镇守着从福建到云南这一溜南方边境。

不得不说这还是挺行之有效的,总之让清朝朝廷头疼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然而在前朝残党问题平息了之后,朝廷紧接着就发现了新的问题。

这“三藩”个个都是占据一方的王侯,虽然他们的身份是接受清廷赐封的,但谁都知道真正让他们赖以立足的不是这空虚的身份和爵位,而是他们手中割据一方的兵权。

这就意味着虽然他们暂时愿意安安分分地当着大清的臣子,但终究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危险因素,于是朝廷开始琢磨怎么能解决了这“三藩”的威胁。

最终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年轻气盛的康熙最终还是决定卸磨杀驴,撤销设立这“三藩”,毕竟他们满人统治国家,哪里有让汉人当藩王的道理?

清廷先不仁,那这三藩自然也不跟你讲义气了,最先起兵反清的就是平西王吴三桂,他甚至直接自立为帝打算建国了。

而在这三藩中最老实的就是平南王尚可喜,这老头虽然年纪大了,但人活得可谓是相当通透,他看出来清廷在养精蓄锐了这二十多年之后,实力早就不是刚入关那时候的样子了。

于是于是三藩之中只有他不仅没有反,甚至还按照朝廷的意思去镇压吴三桂的叛军,可惜尚可喜终究是老了,威望比从前下降了不少。

他儿子尚之信年轻气盛,同样不甘心过这种给满人当奴才的生活,于是干脆兵变把他爹监禁起来,随后自己响应吴三桂一起反了。

三藩中最后还有一个就是就是靖南王那边,当时的靖南王传到了耿仲明的孙子耿精忠手中,这家伙也早就有不臣之心,看吴三桂反了之后马上就跟着响应了!

二、叛乱失败

耿精忠也是相当嚣张地自封为“总统兵马大将军”,为了表示反清的决心,他还在自己地盘上下令恢复了汉人那种蓄发的装束和衣冠风格。

在战场上,他很快就跟吴三桂合兵一处,打进了入江西、浙江等地,耿精忠甚至还和割据台湾的郑经化敌为友,让他进攻尚可喜那边的广东潮州、惠州,以此来声援反叛。

不得不说叛军的风头一时之间确实是相当势如破竹,光是耿精忠自己的势力就遍及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数省,兵力扩充到了十万人。

那时候的耿精忠相当真是春风得意,觉得自己就快要成为一方霸主了,但他实在是高兴得太早,这造反的路可不是那么好走的,他们叛军的势头很快就被朝廷派出的军队压了下去。

眼看着局势不容乐观,耿精忠的亲信杨捷就多次劝说他不如趁早投降,向朝廷请罪,这样到时候还能落个从轻发落。

可耿精忠美梦还没醒根本听不进去哪听得进去啊,他就是觉得自己一定能赢,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随着朝廷军的势头越来越猛,耿精忠逐渐撑不下去了。

于是到了康熙十五年,耿精忠最终还是在清军的压力下被迫投降,灰头土脸地被抓到了京城接受康熙的审判,而他的靖南军也被朝廷悉数接手了。

康熙对耿精忠倒还挺留情面的,即使耿精忠是板上钉钉的反贼,但还是看在他主动投降的份上没有杀了他,只是将他软禁在京城,甚至还让他能够自由活动。

但是后来却又被耿精忠抓到了机会出京,当时郑经给朝廷军带来了不小困境,于是耿精忠就主动提出帮朝廷清剿郑经,将功赎罪。

不得不说耿精忠跟郑经他们亦敌亦友地相处了这么多年,还是非常了解那边的战术风格的,因此耿精忠出战之后果然挫败了郑军,甚至还顺手打败了尚之信,因此康熙就顺势让耿精忠驻守下去。

三、再次叛乱,依旧失败

然而耿精忠毕竟是被迫投降的,他一颗贼心始终没有死透,之前在京城的时候只能安安分分,但是回到了自己的地盘上,他的心思就又开始活络了。

让耿精忠贼心不死的契机就是吴三桂病逝,他孙子吴世璠接过了平西王的衣钵,然而他的影响力远不如他爷爷,再加上朝廷军节节取胜,于是很多将领选择了投降保命,平西军实力大减。

这一情况被耿精忠看在眼里,心里那叫一个跃跃欲试,心想他们变弱了,那这对自己不是一个扩张势力的大好时机么?

耿精越想越不甘心自己就这样白白投降了,浪费了这么个大好时机,于是再次萌生了反叛的念头,暗中与自己信任的部下们谋划再次反叛的事。

可他实在是把朝廷对他的防备想得太简单了,不说军队中有多少朝廷的人了,光是他身边就不知道被安插了多少眼线,因此造反这事八字还没一撇就被人举报了到了康熙案头。

造反这事,皇帝能忍你一次但绝对没有第二次,因此康熙这次相当生气,直接下令再次将耿精忠押回了京城审问。

结果自然是没什么争议的,于是等到次年“三藩之乱”彻底平息了之后,朝廷就就将如何处置耿精忠的问题拿出来讨论。

其实康熙原本是想着把他跟尚之信一样赐死了事,但是大臣们显然觉得不能就这么放过身负皇恩还两次造反的耿精忠,他的罪可比尚之信大多了。

于是大学士明珠就提出将耿精忠凌迟处死,康熙认为这样也好,就当是杀鸡儆猴了,以后再有人想要谋反也要看看耿精忠的下场,掂量掂量自己那点肉够不够切成几千片。

就这样,威风一时的靖南王耿精忠迎来了极其不体面的死亡方式,但是康熙对他的家人倒还是挺留情面,他两个弟弟都得了善终的结局。

结语

不得不说,耿精忠实在是有些自作自受,他对自己和朝廷的力量估计太过刚愎自用了,完全没想到自己的力量在朝廷面前根本不够看的。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