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从周朝之后讲究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后世皇帝一般也都根据这个规矩来选定继承人,但万事都不是绝对的。
有时候就会有意外发生,比如皇帝年纪太小就去世了根本没有儿子,比如皇帝虽然有儿子但是一个都没活下来,比如皇帝斗不过大臣被废黜了……
要是这些情况发生了,那就要在宗室中寻找合适的人选来继承皇位,那些被选中人的不就像是天上掉馅饼一样么?那历史上都有哪些皇帝的皇位是像这样白捡来的呢?
东汉时期的皇权斗争是非常特殊的,虽然西汉时期的外戚问题就已经展现出来了,但要和东汉的外戚问题比,那就算是王政君和王莽姑侄俩也是相形见绌。
东汉在前三任皇帝的统治结束之后,就进入了漫长的“六后临朝”时期,这段时期可谓几乎是太后和外戚共天下,皇帝不是小孩就是任他们操控的傀儡。
但是在此期间也不是没有能够成功夺回皇权的皇帝,比如汉和帝刘肇就是兄长刘庆的携手努力之下,扳倒了章德窦太后和外戚势力,夺回了皇权。
然而可惜的是汉和帝英年早逝,只留下了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儿子刘隆继承皇位,但这个孩子也仅仅在位八个月就夭折了,因此皇权实际上是掌握在汉和帝的皇后邓绥手上的。
好在邓绥倒是个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的贤后,于是为了国家稳定就选择了刘庆的儿子,也就是汉和帝的侄子刘祜继承皇位,但邓绥也不是瞎选的。
汉和帝在位期间就对自己这个小侄子相当喜爱,而邓绥见刘祜确实有才能,这才选的他,但对于刘祜来说属实是天上掉馅饼了。
不过因为有邓太后掌权,因此刘祜登基之后也不是马上就亲政了,而是一直等到了邓绥去世,28岁的刘祜才终于亲自执政执掌天下。
可惜的是刘祜执政显然不如邓太后那么贤明,他既不像他亲爹刘庆那样本本分分,也不像疼爱他的汉和帝一样兢兢业业,东汉在他手上反而由盛转衰了。
唐朝晚期国家命运可以说是风雨飘摇,不仅有藩镇割据这个严重的问题,中央的权力斗争也是不容乐观,大臣党争是一个问题,皇帝争权不过太监就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
尤其是唐穆宗之后的三任皇帝期间,这一状况最为严重,这三任皇帝之所以都是他的儿子,就是因为当时太监甚至能决定皇帝的废立!
因此太监们就一直在找一个能乖乖听话、任他们操控的宗室,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完全掌控皇权了,于是身为唐穆宗弟弟的李忱就被盯上了。
要知道李忱身为唐穆宗的十三弟,原本和皇位基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但就是因为他一直以来表现得痴痴傻傻,让宦官们觉得一个傻子比较好操控,因此将他扶上皇位。
然而实际上李忱的痴傻都是装出来的,但他装傻倒也不是为了将皇位骗到手,而是为了躲避之前三任皇帝侄子对他的猜忌,尤其唐武宗几乎想要了他的命。
但就连李忱自己没想到却歪打正着反而得到了皇位,而他登基之后深知宦官之害,不仅清理了宦官势力,还让国家在他手中暂时得到了短暂的稳定,因此得到了个“小太宗”的美名。
人们对北宋时期的皇室有这么一个调侃:皇子要是想继承皇位根本不用费心去抢,只要他能平平安安活到他爹去世,那基本上就没有竞争对手了,因为其他兄弟全都死光了。
虽然这个调侃看起来特别缺德,但是北宋的皇位继承还真就是这么艰难,因为从宋真宗开始,皇子的存活率可以说是低得吓人。
从宋真宗开始,虽然能活下来的皇子少之又少,但倒也不至于生不出来,但是到了宋仁宗时期,皇子就是生出来费劲,活下来更是艰难。
宋仁宗在位40年间,后宫那么多妃子就只生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可以说都是宋仁宗的金疙瘩,然而不管怎么疼爱怎么宠爱,最终还是一个都没活成。
因此宋仁宗干脆从宗室中找了个孩子过继到自己膝下,好让皇位不至于没人继承,这个孩子就是他堂兄的儿子赵宗实,不过在过继之后他就改名为了赵曙,并在宋仁宗驾崩后顺利继承皇位,是为宋英宗。
不得不说赵曙这皇位来得可是比前面两位更天上掉馅饼,汉安帝至少还是亲侄子呢,赵曙直接是从堂兄弟那过继来的,可见宋朝皇室的人丁有多不兴旺。
似乎每个王朝传过几代之后,人丁数量都会逐渐减少,宋朝那是非常极端的情况了,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这种情况仍有发生。
但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子嗣不丰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原因,因为他是古往今来唯一一位做到了“一夫一妻”的皇帝,他的后宫里真就只有张皇后一个妻子。
张皇后其实本来是为他生了两子一女的,可惜最终活下来的就只有长子朱厚照,因此皇位毫无疑问就是这位独生子的,但谁也想不到朱厚照也延续不了香火。
其实朱厚照后宫妃子数量是相当多的,但他却一个孩子都没有,也是让人感到非常匪夷所思,因此当他驾崩之后就只能在宗室之中找人继承皇位,于是这好事就落到了朱厚熜头上。
因为朱厚照没有亲兄弟,因此就算按照“兄终弟及”的规则找继承人,也只能去他堂兄弟那边找人选了,于是内阁首辅杨廷和就选中了兴王世子朱厚熜。
就这样,被这天大的好事砸中的朱厚熜就这样从一个世子晋升成了皇帝,是为明世宗,也就是人们熟悉的嘉靖皇帝,估计连他自己都从来没想到竟然还能有这种机会吧!
清朝因为统治阶层是满族,他们是没有嫡长子继承这个祖制的,因此皇太极并没规定由哪个儿子来继承皇位,所以皇太极一死,皇位继承就成了朝廷的焦点。
当时最有最竞争力的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他俩都很有继承皇位的合理性,因此当时一度闹得不可开交。
幸好多尔衮比较机灵,想出了让与这场皇位竞争可谓是毫无利害关系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承了皇位,表面上是各退一步,但是实际上这对他是比较有利的。
因为当时福临只有六岁,他能懂什么治国理政?因此最终大权还是紧紧握在多尔衮手中的,不过对于福临来说这还是相当于天上掉馅饼。
然而对于福临来说就不是这个感觉了,他对这个皇位其实是相当厌烦的,因为他从小就被多尔衮牢牢控制,还有说法认为他和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有私情。
因此这就意味着他不仅要被皇叔操控,还要看着皇叔和母亲像夫妻一样,甚至自己也要管多尔衮叫“皇父摄政王”,直到多尔衮意外身亡才终止,谁能受得了这么长年累月的折磨呢?
对于皇位天上掉馅饼砸到自己头上这件事,其实对于很多皇帝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越到王朝末年越是烫手山芋。
比如汉献帝刘协也是意外得到皇位,但他这辈子过得都不愉快,还有宋孝宗也是意外得到了皇位,但是当时南宋的情况只是一坨烂摊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