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留守在北京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收到了一道噩耗,御驾亲征结束的永乐大帝竟然病逝在了归途中!
这对朝廷来说无疑是一道巨大的噩耗,幸好朱高炽还是足够沉稳的,在震惊和悲痛之余迅速冷静了下来,不仅稳定住了局势,还为父亲安排好了身后事。
然而让人们没想到的是,朱棣刚驾崩三天,朱高炽在忙先帝丧事之余竟然还专门亲自去了一趟监狱,哭着将一个先前朱棣关进去的大臣放了出来。这个大臣为什么能让朱高炽这么看重?
在天灾人祸频发的元朝末年,江西的一个贫寒农户家中却迎来了好消息,在家人的期待中,这户人家的长子诞生了,这个孩子就是夏原吉。
当时的夏家人完全就是靠着夏父当教谕的那点微薄收入生活的,再加上夏原吉出生之后几年家里又添了几个孩子要养活,一家人的日子过得那是相当艰难。
不过幸好因为有家传,父亲并没有因为家贫就放弃让儿子读书,夏原吉自己也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这才让夏原吉得以有机会成长为艰难的一代名臣。
但是可惜的是,夏父在夏原吉十三岁那年就去世了,这就意味着家里几乎断了收入来源,但是夏原吉的母亲廖氏却是个非常坚韧又明理的妇人。
她并没有让读书非常有天赋的长子放弃这条路,出去做工贴补家用,而是自己一个女人顽强地扛起了养家的重担。
母亲的奉献无疑让夏原吉无比感动,因此他也不愿辜负母亲的厚望,幸好当时明朝已经建立,恢复了科举取士,于是夏原吉就靠勤奋苦读走上了科举之路,取得了一番功名。
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夏原吉非常遗憾地在这一年的会试中落榜,与进士失之交臂,但他的才能依旧被考官看中了,于是被推荐进入了国子监。
要知道古时候的国子监几乎就相当于是官员储备所,能进去的不是大才子就是权贵子弟,他们从这里走出来就算考不上进士,但当个官肯定是能保证的,可见夏原吉的未来已经有保障了。
然而夏原吉并没有因为这样就放松了学习,反而更加刻苦,让师长和同学们都对他的学识和态度非常尊敬,而这样的态度也为他带来了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自己没没读过什么书,但他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因此时常亲自到国子监视察,正巧有一次他就撞上了一群学生在嬉闹,唯独夏原吉端坐在案前埋头写字。
那份专注和沉稳让朱元璋瞬间眼前一亮,心想这小子将来必成大器,于是他回去之后就大笔一挥,将夏原吉提拔为了户部主事。
这就意味着夏原吉无痛通关了科举,甚至他的官职还有实权,比很多科举考出来的进士刚授官时候的权利地位还要高了,因此夏原吉更是丝毫不敢懈怠,兢兢业业地工作。
要知道户部作为给朝廷管钱袋子的重要部门,虽然油水丰厚,但是在洪武年间朱元璋高压统治的那种官场大逃杀环境中,油水越大的部门可以说越危险。
这就能看出来朱元璋不仅对夏原吉的能力非常期待,对他正直忠厚的人品也是十分信任的,而夏原吉也没辜负皇上的期望,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的理财天赋。
其实最开始夏原吉身为被皇帝特意安排进来的新人,他的能力是非常受同僚和前辈们质疑的,然而人们真正看到的了夏原吉的工作能力之后就彻底放心了。
户部的账目原本是十分混乱的,查账得费好大力气,但是夏原吉却能将这一团糟的账目梳理得井井有条,大大减少了朝廷在财政上浪费的精力。
更重要的是清晰的账目也能减少很多浑水摸鱼的现象,夏原吉整理了出来了各种重复繁杂的税收进行减省,这就为百姓的生活减轻了负担,可谓利国利民。
因此不仅朱元璋对自己提拔起来的这个人才非常欣赏,就连后来登基的朱允炆和永乐大帝朱棣也都相当赏识他,让他一路做到了一品大员部尚书。
尤其是朱棣,这位永乐大帝是政变篡位登基的,因此尤其想要通过文治武功上的成就来证明自己,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堵上悠悠众口。
为此他可是没少折腾,又是让郑和多次下西洋宣扬国威,又是下令编撰《永乐大典》来提升自己在文化方面的功绩,还多次亲自出征北伐蒙古。
以我们现在的了解来看,朱棣的决定其实没毛病,但是大家很容易忽视一个隐藏在成就背后的问题,那就是不管是下西洋、编书还是打仗都是要大量花钱的。
这些钱从国家财政出,夏原吉作为户部尚书最了解钱就像流水一样被扔进去,不仅搞得国库空虚,百姓也要为填补国库担负起巨大压力。
平民出身的夏原吉最知道这种压力会导致很多家庭家破人亡,但他既不能否认编撰《永乐大典》是功劳一件,也不能否认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是有利的。
于是他就从效果实在是不太明显的北征蒙古入手进行劝谏,希望朱棣不要这么频繁地出征,养兵马粮草那都是钱啊,这些钱省下来休养生息不好么?
其实夏原吉劝谏的那话说得已经相当委婉了,还关心了一番朱棣的龙体安康,然而朱棣当时实在是正在兴头上,怎么肯承认自己御驾亲征是没必要的负担?
他更不乐意在自己沉浸于建功立业的时候听夏原吉出来一个劲倒胃口,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就将夏原吉等一众劝谏的大臣们都打入了监狱,甚至还下令抄了夏原吉家。
不得不说,夏原吉实在是比窦娥还冤,但是他们的下场都这么惨了,怎么还有人敢在风头上帮他们说话?因此只能委屈夏原吉在监狱里住了几年。
从夏原吉入狱的第二年开始,朱棣御驾亲征的效果就越来越差了,毕竟蒙古人也不是傻子,连年被明军追着打还能不跑?朱棣就只能连年无功而返。
并且朱棣年纪大了是不争的事实,他亲征基本都是强撑着身体,但终究是没法逞强太长时间,因此在永乐二十二年亲征结束的回程路上,朱棣驾崩在了榆木川。
其实在此之前朱棣内心就已经开始对亲征动摇了,但是他身为皇帝的骄傲让他不想承认被他严惩的夏原吉其实是正确的,于是一直坚持北征蒙古。
然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棣临死之前终于放下了自己心结,叹息着说:“夏原吉才是真正对我好的人啊!”这句话在他驾崩之后也被传回了京城。
太子朱高炽听了之后眼前一亮,他身为监国太子其实一直都是非常欣赏、赞同夏原吉的,但为了自保只能默不作声,他知道这句话就相当于夏原吉被赦免了。
于是在丧父之痛和为夏原吉感到高兴的悲喜交加之下,朱高炽竟然亲自跑到天牢里,泪流满面地将被关了三年的夏原吉放了出来。
就算夏原吉是被朱棣治罪的,但得知朱棣驾崩还是让他悲痛不已,但他也知道最重要的还是向前看,因此很快就收拾好了心态承担起重任,在朱高炽登基之后帮助新皇收拾前朝留下的一堆烂摊子。
朱高炽对夏原吉可谓是言听计从,这对君臣一手缔造起了明朝前期著名的“仁宣之治”,可见夏原吉的实力见地都是很强的,幸亏朱高炽没让这个治世之才浪费在牢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