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诸葛亮出山,水镜先生长叹一口气,他已经看透了诸葛亮的未来

我是居间呀 2025-02-09 15:21:16
前言

三国时期,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妙计频出的谋士军师以外,其实还有很多因为躲避战乱或不想助纣为虐,因此选择不出世的名士。

有一个人就很出名,大家可能没怎么听说过司马徽这个人,但如果说很多人对他的尊称“水镜先生”,恐怕就有很多人反应过来这是谁了。

虽然水镜先生是个避世的隐居者,但是他的智慧让很多人都极其尊敬仰慕他,刘备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刘备困顿的时候,正是水镜先生为他推荐了卧龙凤雏这两位大才。

然而当刘备真的将诸葛亮请出山辅佐自己之后,水镜先生得知了这个消息却反而长叹一口气,认为已经来不及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刘备困顿,求贤若渴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的时候,大汉江山走到了悬崖边上,于是各路英雄豪杰、诸侯军阀都起了心思,想要在这乱世之中分一杯羹。

不仅豪强贵族们有这个想法,就连有些平民百姓也蠢蠢欲动,靠着织席贩履为生的刘备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说起来刘备其实也不完全是平民百姓。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推恩令”,此后即使是皇室子孙的爵位官职也得一代代削减,而刘备正是经过了数代繁衍之后落入凡尘的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虽然刘备出身不高,但他却心怀大志,看着奸贼横行的世道十分不满,于是梦想着自己也成就一番事业,恢复汉室的荣光,于是他也踏上了逐鹿天下之路。

但是他这个梦想哪有那么好实现?当时能称霸一方的人不是有家世背景就是手握重兵,而刘备哪个都不沾,因此即使他有关羽张飞二人的信任支持,也困顿了很长时间。

刘备自然也能意识到自己身边非常缺少善于谋划的辅佐之才,于是他踏上了漫漫寻才之路,在这条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关键人物——“水镜先生”司马徽。

水镜先生可是当时士人圈子里的佼佼者,他学问高深识人无数,刘备听闻了他的名声就亲自前往拜访,希望能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刘备敞开心扉对水镜先生阐述了自己对天下大势的看法,水镜先生一听倒是非常认可他的志向和头脑,但是却笑着拒绝了刘备的邀请,而是给他推荐了一位能够辅佐他成就大业的贤才。

虽然被拒绝有些失望,但是刘备也能理解水镜先生避世独善其身的选择,更何况他认识的都是一些才学不俗的贤才,他觉得能得到这样一位人才也挺好的,于是满怀期待地问是谁。

水镜先生说道:“此人正是有着‘卧龙’之称的诸葛亮,虽然他年纪不大,但却精通兵法、道术、天文地理,你要是能得到他的辅佐则大业可期!”

刘备听后眼睛一亮,心里极其激动,毕竟此前他也听过徐庶推荐这两人,此时听到这“卧龙”连水镜先生都赞赏,那自然心中蠢蠢欲动,惊喜不已。

于是他连忙向水镜先生道谢,并决定亲自前往南阳拜访诸葛亮,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将这位大才请出来,没想到这一去,便是三顾茅庐佳话的开始。

二、卧龙辅佐,蜀汉兴亡

这位有着“卧龙”之称的诸葛亮可是足不出户就能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他仿佛预料到了刘备的到来一般,让刘备一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就碰了个壁。

不得不说刘备绝对是诚意满满的,他满怀求贤若渴的真诚,然而还没踏进诸葛亮的家门,就被好像早就知道自己要来的书童拒绝在了门外。

刘备自然不是这么轻易放弃的人,他知道有才之士大多心情比较古怪,这也是因为他们有着真才实学打底,根本不怕被别人嚼舌根。

为了得到一个贤才,刘备什么困难没遇到过?光是被拒绝都不知道多少次了,只是被挡在门外又有什么让他值得退缩的?于是刘备就厚着脸皮,怀揣着一腔真诚又来拜访了两次。

终于,这位“卧龙”先生还是被他的诚意打动了,将刘备请进了自己家中,刘备简直要热泪盈眶了,殊不知此前诸葛亮心中其实也是天人交战。

他听说过刘备的事迹,对刘备的人品是非常认同的,并且认定他不是一般人,但是他却犹豫要不要自己也背上恢复汉室的重任,因此才会考验刘备的诚心,也是给自己时间考虑。

不过既然决定接受了刘备的邀请,他就一定会全力以赴辅佐的,因此他在将刘备请进来之后,就为他献上了一场彪炳史册的“隆中对”。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并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策略,因为他心里对天下局势相当有数,明白只有孙刘联盟才有足够能力抵御曹操的威胁。

同时,他也认为夺得荆州和益州对刘备来说重要性是最高的,因为这两地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军事状态都非常好,这两州的得失决定了刘备的霸业能打下什么样的基础。

其实刘备心中也有些成算,他也是这么想的,因此诸葛亮这一策略不仅与刘备的志向不谋而合,也展现了他的胸有成竹,更让刘备一颗心放到了肚子里。

此时见识到了诸葛亮真才实学的刘备简直觉得自己如获至宝,因此当即决定拜其为军师,诸葛亮从此成为了刘备麾下重臣,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谁都没想到水镜先生在得知诸葛亮出山后,反而长叹一口气,说道:“虽得其主,未逢其时!”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三、虽得其主,未逢其时

首先,“虽得其主”好理解,指的就是诸葛亮找到了值得辅佐的君主刘备。

刘备为人仁爱、宽厚,有着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这与诸葛亮的志向相契合,使得他能够在刘备麾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然而“未逢其时”却是对诸葛亮的无奈和惋惜,原因也很简单,他所处时代主动了他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在诸葛亮出山之时,曹操已统一北方占据了中原的优势地位,而孙权则在江东地区根深蒂固,拥有强大的实力,只有刘备先天不足,后天即使有了诸葛亮助力也是很难弥补的。

因此即使诸葛亮才智过人,但在东汉末年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他也难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而现实也证明了水镜先生的预言是对的,诸葛亮毕生的愿望就是北伐成功、克复中原,然而他多达五次的北伐却不断战败,直到他去世也始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为了实现蜀汉的理想而积劳成疾,建兴十二年在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要知道这一年诸葛亮才五十四岁啊!如果不是事事操劳,他完全能活得更久的。

而他的离世也给蜀汉政权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此后蜀汉基本在也没想过主动进攻,蜀汉的梦想就这样逐渐熄灭在了乱世之中。

结语

所以说,水镜先生的评价不仅是对诸葛亮个人命运的总结,也反映了当时极其复杂的环境,在这样汹涌的历史浪潮中,个人的命运是非常无奈的。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