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和太子朱标就前不久发生的重大案件“胡惟庸案”进行争辩,侍卫和大臣们眼观鼻鼻观心地站在周围,一点声音都不敢出。
没想到人们忽然听到了“扑通”一声,好像有什么落水了,侍卫们抬头一看才发现竟然是太子爷掉池塘里去了!于是赶紧跳下水去搭救。
朱标被救上来之后,朱元璋先是重赏了那些救人的侍卫,随后就说了一句让人大惑不解的话:“岸上那些脱了衣服的人,格杀勿论!”
人们脱衣服明明是为了救朱标,只不过是没来得及下水罢了,为什么朱元璋对他们的态度却和对下水的人截然不同呢?
因为出身底层的原因,朱元璋是一个非常看重亲情的人,尤其是在他当皇帝之前更是如此,只要看他对马皇后和嫡长子朱标的感情就知道了。
有很多人调侃说,就算朱标想要篡他老子的皇位,朱元璋也会觉得儿子真硬气真有本事,然后心满意足地让位给朱标。
说实话这种说法实在是有些夸张了,毕竟古往今来没哪个皇帝的包容度能大到这个程度,就算朱标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儿子也一样,不过这也能体现出老朱对长子寄予厚望。
因此朱元璋在朱标身上下的心思可以说是倾尽了最好的资源,虽然朱标出生的时候正值乱世,但老朱同样为他请来了最好的老师——宋濂。
光说宋濂可能大家并不清楚他是谁,但是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可是入选了初中语文课本的,这就能看出来他的名望和文学成就非同一般。
虽然真才实学是身为老师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老朱给儿子选老师还有一个方面非常看重,那就是人品,而宋濂的人品可以说比他的学问还要无懈可击。
因此朱元璋才放心地在自己打天下的时候将儿子交由这个老师来教导,并且宋濂也没有辜负老朱的厚望,成功将朱标教导成了一个合格的储君。
朱标的学问虽然不见得有宋濂那么精深,但也够他当好一个储君了,不过最重要的是他的品格非常好,身为太子有着仁爱之心,也能对事情明察秋毫。
朱标的德行能力不仅让老朱相当满意,更是让教出了这么一个优秀学生的宋濂相当有成就感,因此他在年老之后也没什么遗憾了,选择了退休回乡。
宋濂原本可以就这样颐养天年过完自己的晚年生活,但他实在是想不到自己竟然会晚节不保,随着“胡惟庸案”的发生,曾经官职不低的宋濂也逃不过被牵连。
但他被牵连并不是因为自己与胡惟庸有什么不干不净的关系,而是因为他孙子宋慎在官场上少不了与胡惟庸往来,因此被朱元璋查出来之后牵连到了全家。
这对当时人至古稀的宋濂来说完全是场无妄之灾,但是朱元璋对这起大案抓得非常严,不管牵扯其中的是什么人都不留情面,哪怕宋濂是太子之师也不可能被网开一面。
于是朱元璋就想像对其他官员一样,将宋家诛九族,但对老师深有感情的朱标却表示了反对,因为他觉得以老师的人品来说不可能和胡惟庸有牵连。
其实朱元璋何尝不知道这一点呢?他能让宋濂当儿子的老师就说明他对宋濂的人品是信任的,但要是唯独对他网开一面,那岂不是显得他很不公正么?
因此父子俩就因为这件事产生了争执,朱标坚持认为宋慎的罪过应当自己承担,不至于牵连到老师身上,而朱元璋却认为朱标太过仁慈宽容了,这样树立不起来威严。
自古就没有几个儿子能争得过老子的,朱标也是一样,因此他情急之下就想到了只能用下策——用自己的性命威胁父亲。
朱标自然是知道父亲对自己有多重视多疼爱的,自己要是以命相逼,父亲肯定多少会退让一些的,但是也知道这种方法对父子关系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但是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他实在是做不到眼睁睁看着恩师含冤被牵连,于是仰天悲叹一声:“既然如此,那儿臣便替老师证明清白吧!”
朱元璋还没反应过来儿子这话是什么意思,就看见朱标跑向了附近的池塘,随后只听见“噗通”一声落水声,显然是太子爷跳池子里去了!
老朱这才明白儿子那话是什么意思,但是也来不及责怪他糊涂了,着急地对周围的侍卫喊道:“快去救太子啊!”
好在侍卫都是训练有素的,不用他说,早就有侍卫在看见朱标落水的时候就跳下去救人了,没过多长时间就看见几个人拖着浑身湿透的朱标浮出水面,向岸边游过来。
朱元璋这才松了一口气,朱标落水前后也不过几分钟,他知道儿子顶多会受点惊罢了,性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周围的侍卫和大臣们见到朱标获救,悬着的心也瞬间放到了肚子里,毕竟太子爷要是出了什么事,他们今天在场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得被迁怒。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反应从始至终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朱标落水虽然成功获救了,但是这事儿远还没结束呢。
儿子被救上来之后,朱元璋先是着急地去看儿子怎么样,见到朱标意识清醒之后也算是彻底放下了心,下令传召太医来为儿子诊治,防止朱标受了风寒。
随后父子俩相对无言了一阵,各自内心里都是天人交战,朱标心中又是对父亲的愧疚,又是对父亲听从自己劝说的期盼。
而老朱心里更是复杂,他一边想着儿子为了宋濂都这么拼命了,不如自己就借坡下驴这么一次?一边又想着儿子的做法实在是让自己有些失望,怎么能这么威胁亲爹?
但是他最后还是长叹一声,说到:“罢了罢了,便依你一次,宋慎死罪照旧,宋濂虽不用受刑了,但还是要被流放。”
这句话让朱标长舒一口气,流放至少还有生存机会,也算挺好的了,周围大臣们也都没什么意见,毕竟这个结果是太子爷拿命换的,谁还敢说皇上不公正?
然而他们放松得太早了,朱元璋紧接话锋一转,说道:“刚才下水救太子者有功,重重封赏,但是你们这些脱了衣服没下水的人,全都死刑!”
朱标一颗心瞬间又提了起来,赶忙阻拦父亲,问为何要对他们这么苛刻,这些人也是想救自己的,只不过没来得及下水,怎么就要被杀了?
朱元璋冷笑一声,解释道:“真着急救人的人根本来不及脱衣服就下水了,这群人还来得及脱个衣服就说明他们根本不急,只是做个样子给朕看罢了!”
不得不说老朱的看法确实有些道理,他是个非常看重臣子忠诚度的皇帝,尤其这群臣子将来还有可能会辅佐儿子,他就更要保证臣子不能是花架子,必须是尽忠职守的。
而通过朱标落水这件事就看出来了谁是真的担心储君性命,谁是更在乎自己在皇上心里形象的滥竽充数之人,这种人当断不断必会反受其害。
听了父皇的解释之后,朱标也深感学到了“驭臣之术”这一重要一课,但他还是觉得这么随便杀伐实在是有些残忍,于是建议父亲将他们罢免就算了。
老朱冷静下来想到这些人的下场如何事关儿子的声誉,确实不适合太过狠厉,于是最终改为将他们降职,让他们远离官场核心,再也不能影响到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