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为一代明君,但汉景帝极为刻薄寡恩,漠视师徒、君臣、父子之情

我是居间呀 2025-02-07 16:39:44
前言

怎么能当好一个皇帝?要是在古时候对大臣问出这问题,想必很多大臣都会举出汉文帝和汉景帝作为例子来论证明君是什么样的。

由此可见,在人们眼中,文景两帝简直就是当皇帝的模板,他们的伟大是连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汉武帝也是比不上的。

然而在人们对他们的崇拜之余,往往忽略了一个现实,那就是汉景帝其实是一个相当刻薄寡恩的人,从他的老师、到重臣、甚至到儿子,都被他残害过。

并且由于他的正面形象太过高大,导致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他还有这样一面,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汉景帝刻薄寡恩的一面。

一、“智囊”晁错的悲剧

汉景帝刘启小时候其实是个做事非常意气用事的人,这一点从他和吴王世子之间的争端就能看出来了。

当时10岁的汉景帝刚刚被立为太子,恰逢吴王世子刘贤进宫拜见,于是这俩孩子就凑在一起下棋对弈,结果刘启总是输,而刘贤又性格非常轻佻,总是在刘启输了之后嘲笑他。

因此直接就把心情不爽的刘启给惹恼了,他也是一时上头不知道轻重,竟然举起来厚重的实木棋盘就砸到了刘贤脑袋上,结果吴王世子当场身亡。

汉文帝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也是相当头疼,毕竟当时他和诸侯王之间的关系正是微妙的时候,他家儿子又把人家的继承人给打死了,这让他怎么交代?

因此汉文帝就决定不能再让刘启这么野下去了,于是给他请来了一个才名远扬的老师——晁错,来教导他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储君。

晁错可是当时的远近闻名的智者,他从小就智慧超群读遍了百家书,因此才学非常广博,但尤其是对法家的刑名之术情有独钟,因此汉文帝对他相当重视。

在当了太子老师之后,晁错着实是靠着自己的学问让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汉景帝登基之后自然对他也非常重用,还称他为“智囊”。

对于时局,晁错深知诸侯王势力过大,严重威胁皇权集中,因此多次建议汉景帝削藩加强中央集权,这无疑说到了汉景帝心坎上,因此得到了采纳和实行。

然而晁错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自己这个建议味自己迎来了杀身之祸。景帝开始削藩后,诸侯王们顿时不干了,你想动我的蛋糕,我能让你好过?于是纷纷起兵叛乱,酿成了著名的“七国之乱”。

而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也是也是一脑门官司,这时候就有一个叫袁盎的大臣提出了建议。

他对汉景帝说,那七国诸侯王造反只是因为恨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而已,对陛下是没有意见的,不如直接杀了晁错给他们一个交代。

结果汉景帝竟然还真的听信了袁盎的谗言,把晁错给腰斩了。你说这事儿荒唐不荒唐?晁错可是为了江山稳定才提出这个建议的,结果却成了替罪羊。

由此可见汉景帝对恩师同时是重臣的晁错有多刻薄寡恩,但你说难道是糊涂了才这么做的?显然不是,因为说白了,他就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皇权。

晁错虽是忠臣,但他的存在却威胁到了汉景帝的统治地位,所以汉景帝是愿意牺牲一个晁错来维护自己的皇权的,但不得不说这种做法实在是太让人寒心。

二、功臣周亚夫的兔死狗烹

说完了晁错,咱们再聊聊另一位死在汉景帝刀下的倒霉蛋——周亚夫,身为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周亚夫从小就喜欢读兵书,智谋过人。

而在进入官场之后,周亚夫在祖荫的基础上,也确实凭借出色的才能一路高升,最后甚至做到了丞相的位置。

随着七国之乱的爆发,汉景帝简直一个头两个大,这群诸侯王简直软硬不吃,在汉景帝杀了晁错之后也没有善罢甘休,于是汉景帝干脆决定跟他们硬碰硬了。

周亚夫就是这个临危受命率军平叛的将领,而他的表现也没给家族丢人,这场让汉景帝十分头疼的七国之乱,在周亚夫的指挥下竟然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

这场胜利可是大大增长了汉景帝的皇威,因此周亚夫身为大功臣自然加官进爵,一时之间风光无比。然而他的好日子也没过多久,就开始被汉景帝记恨了。

其实问题并不是出在周亚夫身上,他身为官居高位忠心耿耿的臣子,自然是非常在乎皇帝的行为带来的影响的,因此他就劝了几次汉景帝不合适的做法。

但这就惹恼了汉景帝,你想啊,他一个皇帝想封赏谁那都是因为高兴,但是周亚夫毫不顾忌他的面子一盆冷水浇下来,搁谁也不乐意,因此周亚夫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周亚夫也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眼看着皇帝不待见自己,他干脆辞去了丞相的职务,这反而让汉景帝对他更有意见了。

面对皇帝的屡次试探和猜忌,周亚夫心寒到了一定程度,于是决定不再过问朝政,没想到即使这样,汉景帝也不打算放了他。

随着周亚夫年纪越来越大,他开始让儿子给自己准备后事,因此就购置了大量甲盾作为陪葬,结果竟然被以谋逆为名告发,汉景帝专门派廷尉去审讯他,逼他供认谋反。

可是没做就是没做,周亚夫百口莫辩之下决定绝食五日来表明自己的清白,但他年老体衰怎么能经得起这么折腾,最终竟然呕血而死。

这兔死狗烹的事儿同样让人心寒,周亚夫为稳固大汉江山贡献了一生,到头来却落得个这样凄惨的下场,让人觉得汉景帝实在是太薄情了。

三、太子刘荣被废的命运

最后,汉景帝对自己的亲儿子也是相当的薄情,他的长子刘荣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虽然刘荣不是嫡长子,但他曾经也是被立为太子的,然而即便如此,刘荣也没能逃过父亲的偏心。

在王夫人为汉景帝生了第十个儿子刘彻之后,汉景帝简直就是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这对母子身上,甚至想将刘彻立为太子。

然而刘荣这个太子当得好好的,没有什么过失,汉景帝根本没有理由改立太子,于是他就盯上了刘荣的母亲栗姬。

栗姬是个刻薄善妒的性格,汉景帝担心她在自己驾崩之后对自己其他的儿子不好,于是就问栗姬会怎么办,结果栗姬果不其然表示他们的死活跟自己没关系。

这就让汉景帝极其恼火,于是从此冷落了栗姬,加上此时有大臣提出“母以子贵”,建议将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立为皇后,这就惹恼汉景帝了。

于是他竟然干脆将刘荣废为了临江王,转而得偿所愿地将刘彻立为了太子,但你以为他对刘荣的薄情就只有这样么?

被废为临江王之后,刘荣自然要到自己的封地就藩,然而没想到两年后,汉景帝竟然又以刘荣擅自修建宫室的事,派出了知名的酷吏郅都去审讯他。

刘荣身为养尊处优的皇子哪受得了这个,最后竟然害怕得自杀身亡。一个曾经的太子竟然落得这样悲惨的下场,实在是让人唏嘘汉景帝身为父亲却如此薄情。

结语

以上这三位可都是重要人物和功臣,却一个个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不禁让人感叹汉景帝眼中其实根本没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罢了。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