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goa大象设计 总建筑师
张晓晓
本文通过对融创香山壹號院主创建筑师、goa大象设计总建筑师张晓晓的访谈,从“融创香山壹號院”创作过程出发,探讨中国当下语境中“住区产品”的“建筑生成方式”。
-
语境的起始与文化复兴
回归“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融创香山壹號院的设计,试图在人居领域探讨本土与国际、当代与传统的关系。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浪潮已经来临,社会各领域都建立了多维度的思辨体系。作为建筑师谈复兴,我们需要做的是以严谨、尊重的态度追溯中国传统的悠久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属于新时代的建筑语汇系统。这也是我所在的团队goa大象设计作为一间本土设计机构,一直坚持的态度。
从目前来讲,中国当代住区建筑,尤其是高端住宅领域,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建造了大量美轮美奂的西式的房子。从根源上探究,是因为中国最初的一些富人,他们由衷羡慕西式的生活方式:比如美式的别墅、法式的大宅,并以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复制过来。在当时那个阶段,大家也都很满意。
第二阶段来临,主要是人们住进去以后,慢慢地就会发现,这种复制过来的生活空间,住得并不是很享受。这里有居住习惯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缺乏文化认同感。之所以现在中式建筑返潮几乎都不用怎么推广,是因为这在人们心里是有认同感的。
于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思考传统建筑。其实也是在尝试找出适合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适宜于当代的建筑话语体系。所以,到这个阶段以后,大家可以静下心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居住空间,各界也都有一个认同和共知:——我们需要有适合中国人的居住产品。我认为: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文化自信源于对历史和文化的再次回溯和探讨,我们也都生长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从微观的感受来讲,当我们一看到某种类型性的空间,就会很亲近。或许是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曾经居住过的“家”的状态;哪怕是70后、80后小的时候,中国的城市还是有很多过去的味道。这种空间带来的那些记忆还有保留,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很自然。
中国的居住产品的未来,大多是基于文化的根源性探讨。文化性和民族性,一直是建筑学永恒而长期的话题。在传统话语体系下,我们的人居观念曾在西方“拿来主义”的侵蚀下,变得物质而浮躁。然而,我们也需认识到:未来,是过去的延长线;未来,需要扎根传统。我们如何在传统追求与当代建设中寻找真正的平衡,是一个时代课题。
这也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三个阶段:“有关过去、有关当代、有关传统在当代之中如何新生,如此,我们可以看见更多美好生活空间的可能性。”
-
场地为始,北京香山
三个关键语汇的产生:自然、当代、东方
当初看到场地的时候,我们的思考顺序是从大到小开始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风格、调性和氛围的问题。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到后面的贯彻阶段,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分别是自然、当代、东方。三个关键词形成了我们这个社区的独特性,我们基于此做出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化思考。
要辨析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就需要从本源开始探讨其与西方建筑或者西方生活的差异性。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方式不同。西方文化里,处理人跟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除近代以外)都是一种征服的态度:人要征服自然。但中国人从最初居住的状态开始,一直跟自然保持着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天人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关照、相互给予。在居住方式上,则喜欢将自然缩小为园林,然后在园林中反观自己的内心。
-
自我与自然之间
需要共建一种场所的亲近感
所以,我们中国人一直怀抱着在天地自然和自我之间取得一种和谐状态的愿景,从而在居住习惯和日常活动中也紧密围绕自然来构建理想中的诗意生活。比如:生活中特别关注时令和节气,不同的时节会吃相关的食物、组织相关的活动。再者,山水画和山水诗,更是一种生活和精神上对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更高层面的追求。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在这个场地中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能够把中国人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理念延续下去。
回到场所和设计本身,西山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条件,所以,我们会尽可能地把西山的景观做一个“最充分的吸纳”。
我们从两个维度回应了自然。首先,朝西的房间,尽可能多地设计了西山景观的取景框,用进口石材与金属线条编织出现代简洁、精致通透的玻璃立面,让更多的人可以看见西山的美好景观。
除此之外,空间的组织和氛围的构造方面,我们汲取了很多“园林式建筑”的理念,我们希望未来整个社区成为一个可望、可行、可居、可游,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
一定是有关当代的设计
当代的设计,并不是孤立的设计
回归到当代生活来探讨设计,反倒是简单的。在这个场地中,我们的设计理念是贯彻如一的,也从来不会把住宅作为一个孤立单体。住宅单体一定与社区有联系:社区是生活的舞台,住宅最终也要成为生活的容器。所以,住区里面的生活,当然也是指当下的生活,而不是古人的生活。无论怎么探讨传统理想生活空间的美好,我们也是回不去的,也没有必要完全模仿古人的生活。
所以,当代住区无论是社区的规划、便捷性、文明程度,人们的生活方式、户型的组织、健康的理念、环保可持续,所有的一切都会在当下的语境中通过设计来实现,这些也是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当然,在审美趣味上也会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判,这是我们针对当代理念的探讨。
-
东方,会比较复杂一点
复杂之中散发着细腻的触觉
“东方”一词,可能很轻易就会被提出来,但对于东方人而言,“东方文化”会显得更为细腻和复杂。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非常想捕捉住强烈的“北京的感觉”,那种很大气、爽朗、明快、又带有雍容贵气的历史底蕴,继而把它正向地传达到建筑当中来。
北京是一座“大雅”的城市。诗经有云:“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北京的城市气质造就了其与苏州园林、南方园林、传统中式园林不同的景观特质——南方的园林景观更偏向宋代,而北方的城市面貌和规划格局更在于元明清,带有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的厚重感。这同样也与南北方的自然差异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说,北方的气候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日照沙尘、风霜雨雪,与历史文化一起,塑造了北京的气质和尺度,南方园林的柔顺、温婉、细碎,并不适宜北京的大气、端庄、整洁。
融创香山壹號院,毕竟是一个社区。社区里面最重要的是人,建筑再重都不能压过人,所以在这里面需要处理好生活的人气和人间烟火气,再加上北京皇家的一些富气、贵气,以此能够形成一个我们未来理想生活愿景的氛围:东方大雅的空间气韵。
-
一个好的建筑,不仅要有好的形态
视觉传达和材料细部,同样是设计的核心
对建筑师而言,相关建筑的建造理念不只是说说而已,对建筑的形态提炼得再好,如果没有视觉传达,没有落实到建造、材料、色彩等具体的问题,一切都是空的。对于这个项目而言,这也是最有难度的一部分,在设计形式的选择方面,我们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
第一是元素的选择,如何能够让人一眼辨识出“东方”的感觉?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九脊殿。九脊殿的元素是歇山的建筑元素,这个形式在中国建筑里面有比较高的等级,歇山九脊殿的形制作为中国屋顶形式的一种,仅次于庑殿(指的就是故宫的太和殿)。但是,庑殿是不可以随便用的,在中国的形制里面,庑殿在特别小型的民间建筑里基本上不能用,它只能用在两种建筑:一种是唯一的皇权,就如同故宫的中轴线;另外一种是涉及宗教或与神性关联的一些宗教建筑。民用建筑中,歇山顶是处于最高等级的,所以,我们把九脊殿歇山顶的元素,转译成现代建筑语言里的一个符号来使用。
歇山顶的特点就是看上去峻峭挺拔、气势宏大,又比较玲珑精巧、壮美跟秀美融于一体。我们把这个元素跟现在的居住建筑做了很好的融合,在形制和形式上面都是恰当的,但是在细节上面进行了一些提炼、转译,没有直接将很厚重的歇山顶压在住宅上面,还做了一些细部的改良。
第二点是构图,线条如何勾勒中国文化质感?
在中国文化中的视觉传达语言里,线条是极其讲究的。比较东西方的艺术史,会发现中国的绘画包括书法,都是“源自于线条的艺术”。在这个项目里面我们也大量运用线条,包括体量构图中的控制性线条、引导空间的流线、立面构图中舒展的横线、细部设计里的一些精巧的勾勒,都是属于中国和东方的建筑手法。
第三点是细部,如何实现虚实之间的呼应?
光影,决定着材料的使用。提起北京城市的色彩,会想到皇家园林琉璃瓦;那些北京代表性的照片,会给人一种爽朗明快的感觉。跟南方婉约柔和、忽明忽暗的光线不同,北京这种非常直接和爽朗的光线,会直接影响建筑材质的使用。
我们选择了一种比较稳重和深层的材质。蓝眼睛石材拥有比较醇厚的灰色,里面闪烁的蓝色晶体,让石材自带有一种贵气。那么,在灰色中再加入一些香槟灰色的金属线条的勾勒,会产生一个渐变而不违和的对比,体和面之间形成了自然对比和呼应;另外,石材和金属的实体与玻璃的虚体进行一些反衬和呼应,虚实之间造就了东方大雅的雍容之美。简洁的构图,加上精细的雕琢,这是在材质使用方面的一个策略。
-
紧凑的社区vs极致的空间共享性
以归心空间系统营造社区感
这个社区其实并不大,但是我们希望它能够提供一种极致的空间共享性,这也是我们做社区一直贯彻的设计理念。所以,社区的公共设施和一些布局流线都尽可能保持开放性、共享性。包括庭院的入口方式,访客大堂等不同空间的互相渗透与接纳,从城市界面到社区所有空间的过渡等等。
我们还通过园林的手法对整个空间格局进行了合理尺度的规划。比如,庭院式入口、院落式布局、线性空间的转折、多轴空间的过渡安排、移步换景、取景借景等。中国园林的特征以此在样板区和整体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来。从落客区到访客大堂,穿过水院,经过几个转折的回廊到一个公共开放的中心花园,最终经由院落进入楼栋,回到居室——整个空间的转换和节奏,如此一气呵成。
以上提到的是一个广义的共享空间;而归心空间,则聚焦到室内空间的共享和使用。关注归心空间,旨在让人们更多地融合在同一个空间内。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需求,空间结构和功能会呼应他们的需求并提供不同活动内容,空间整体是一种融合的氛围。因此,我们配置了室内恒温泳池、健身房、书香空间、茶歇等空间,还有一些康乐的休闲设施以及一些精神性空间。
我们用两侧的下沉庭院极大地改善了空间品质。下沉庭院足够大,两边有不同的主题,一边是天然采光水景,泳池的一面完全可以打开,全景式地开放到庭院里面。另外一侧是一个冥想空间和观赏性的静态庭院,营造空间的静谧感和品质感。通过这种融合的手法,增加了空间的丰富度和趣味性。
这种把不同的人群、活动、内容融合到同一个空间的方式,客观上增进了交往的频次。不一样的人会在这里频繁的偶遇,获得交往的可能性,体验更鲜活有趣的生活场景,好的社区感和社区氛围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设计师想要做一个好空间的终极愿景就是:在多年以后社区仍然能够利用得很好,真正融洽地介入进人们的生活。这也就意味着:设计师要通过好的设计,改善人际关系,影响个体之间的交往方式,甚至影响人的个性和习惯养成。
-
独特性源自继承中的创新
一种立体的设计思路,给予最真实的表达
每个项目由于场地、文化的不同都有其自身的特质。融创香山壹號院与其它项目不同,有着无法复制的一些独特性。要达到传统与当代对话、且有自然的延续,需要仔细衡量建筑语言表达的多与少的问题。这种度很难拿捏,这是我们很长时间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也非常有意义。
我比较反对直接把传统语言或者传统符号拼接过来,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建筑师忽略很多本质的东西,只是看到表面的符号。在中国的建筑里面,要与传统产生衔接或者继承,就必须进行创新。融创香山壹號院,采用的是一种立体的设计思路,空间、构图、元素的采集,都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给予最真实自然的表达。
-
中国未来的居住方式研究
我们正在深入的探索过程中
院子是中国人居住的一个终极愿望,中国人也世代都在跟自然山水和谐相处,在其中酝酿出无穷无尽的生活灵感和诗意。院子所带来的居住空间的记忆,始终存在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中国人在呼唤适合自己的人居方式,而院落空间和园林建筑的原型,更适合中国人的居住品位,是更具有文化自信和生活亲切感的选择。
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注定势不可挡。我们虽然不能奢望北京拥有低强度的居住住区,但融创香山壹號院,仍然想要打造一片没有超高层建筑、没有高强度开发的宁静平和之地。
由于对香山风景区的容量和颐和园历史建筑周围的容积率限制,融创香山壹號院是北京低密度住区打造的绝佳机会。所以,我们格外珍惜低密度住区的区位背景,希望尽可能地实现繁华城市地段下的“大庭院社区”,做到“可居可游,小中见大”。还运用了“多轴多中心,移步换景,控制视线”等手法,打造出了“类园林化”的居住空间。这实则是在坚守建筑师创造美好人居的职业操守,坚守首都应有的园林尺度。
建筑与自然、传统与当代的对话,是中国现代住区不可回避的问题。高层住宅的鳞次栉比逐渐侵占了传统人居的院落感;然而“院”一直是中国人居住的终极愿望,是中国人居的诗意向往与传统追求。融创香山壹號院,令居者在城市都会中心与自然山水和谐相处,在与传统建筑、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之中,酝酿出建筑灵感和生活诗意。
本文图片由融创中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