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唐的故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写完。两年前的某天,我被《资治通鉴》中发生在唐德宗期间一段故事所吸引,遂产生了复原这段历史的念头。于是先通读原著,再整理线索,而后串连成文。虽然吃力,却也找到了收获的乐趣。此后,竟一发不可收拾,写完了整部大唐,累计一百多万字!从今天起,我将转为叙述两汉。因为汉与唐朝一样,都是我国历史上无比辉煌的时代!让更多人熟知这段历史,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希望各位朋友一如既往的支持与关注,谢谢!
文:
【01】阴谋始自夺权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初四,秦王朝的创使人、时年四十九岁的始皇赢政,开始了他任上第五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出巡!

此次出巡的路线与其他四次不同,前几次均集中在北方边境以及山东沿海一带,这次则选择了更为遥远的南方。
年近半百之年,在那个时代已算高龄。在国事如此繁忙,精力体力都大不如前之际,始皇他为什么非走那么远呢?
除了体察各地民情、震慑六国残余势力外,寻求长生不老之道,恐怕才是他的终极目的!
在他执政期间的三十七年里,横扫六国、统一华夏,所作所为都是前人从未有过的宏图伟业!
这么大的江山,他怎肯甘心撒手人寰!他要与他开创的帝国一直延续下去,实现永生!
皇帝出巡,无论放在哪朝哪代,都是一件无比重要的大事。临行前,他安排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处理日常政务。让左丞相李斯,以及他最疼爱的幼子胡亥随行前往。
经过一个月的颠沛,始皇抵达云梦(今湖北孝感境),遥望远处巍峨的九嶷山,祭祀虞、舜二帝。
之后乘船沿长江顺流东下,经丹阳(今江苏镇江一带),抵达钱塘。由于江水险恶,又转而向西,登上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境),在这里祭拜了禹帝。
始皇向东眺望,视野内是浩渺无垠的海面。他迎着海风虔诚站立了许久,却并未见到心心念念的神仙。只得略带遗憾的令人刻石记录下这一切,踏上归途。
回程的路同样遥远,他不愿再逆流而上原路折返,而是向北行至吴县(今江苏苏州境),接着乘船自长江进入黄海。
始皇沿着海岸线一路北行,经琅邪(今山东青岛市黄岛区),抵达之罘(今山东烟台以北),再转道向西。
走到平原津时(古渡口,位今山东德州平原县),始皇终于架不住一路的疲劳,罹患重疾。
他平日最忌讳有人提及死字,因此群臣没人敢在他面前说起这个字。眼看病势沉重,他意识到自己已是时日无多,便给远在上郡戍边(今陕西绥德)的长子扶苏写了封信,告诉他:“速回咸阳参加葬礼,与众臣商量埋葬一事。”
而后将信交给亲信宦官赵高,让他安排人抓紧送出,这其实就等于将帝位授予了扶苏。
与受始皇溺爱、寸步不离左右的胡亥相比,始皇对扶苏的要求近乎严厉。前不久,还将扶苏打发到了上群,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身为并吞六国的千古一帝,始皇当然很清醒。他是在用这种方式锤炼扶苏,以便将来可以延续他的国祚——虽然他并不愿意这样!
赵高拿到了信,趁着始皇神智不清,并未将信送出,而是私自截留下来。
七月,始皇驾崩于沙丘(今河北邢台广宗县),结束了他辉煌灿烂的一生!
丞相李斯担心始皇死讯一经传出,会引发皇子纷争,导致天下动荡。经与赵高商量,决定暂时隐瞒,秘不发丧,载着始皇尸体,装出一切如常的样子继续前行。

同样的一件事,李斯怀揣的是天下,赵高担心的却是权势!两个想法完全不同的人,为了隐瞒始皇已死,这一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
那么赵高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不按始皇吩咐,抓紧把遗诏送交扶苏?此事还要从他与蒙氏兄弟的关系说起!
始皇在世时非常欣赏蒙恬、蒙毅两兄弟!
蒙恬常年在外统兵征战,率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在河套以南设置了四十四个县;又征发民众,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边防上,修筑长城抵御外敌,声威震慑天下。
蒙毅则在朝中替始皇出谋划策,始皇出行必陪伴左右,号称忠信。
两兄弟的优异表现,纵使是在悍将如云的大秦,也无人敢与他们争锋。
而赵高呢?他并不是个后天遭到阉割的刑余之人,而是天生就没有生育能力!
他原为赵国宗室远支,随母亲来到秦国服刑,自幼入宫担任杂役。因其力大无比且精研刑律,得到始皇赏识,用为中车府令,专司保障皇帝出行。同时,还让他教授胡亥判决案件,成为胡亥名义上的老师。
一次,赵高犯下罪行。始皇让蒙毅审讯,依罪当斩。多亏始皇念及他能干,特地将他赦免并官复原职。由此,他对蒙毅衔恨在心。
以赵高的精明,不可能不清楚蒙氏兄弟与扶苏关系亲近,扶苏一旦当了皇帝,蒙氏兄弟定得重用。到那时,哪里还有他的好果子吃!
左右权衡之下,他力劝胡亥,伪造始皇遗旨,杀掉扶苏做太子。胡亥自然乐意,满口应允。
赵高知道兹事体大大,仅凭自己区区一个宦官决难办成,必须得到丞相李斯的支持才行。
李斯任相三十多年,辅助始皇统一天下,不论品行操守还是施政能力都堪称卓越。
但李斯并非完人,他有个致命弱点——功利心太强!曾因忌妒同门师兄韩非强于自己,竟无端将其陷害致死。

赵高拿准了李斯这点,找到李斯,赤裸裸的试探道:“皇上写给扶苏的信就在胡亥那里,现在立谁为太子,全凭你我一句话。你看怎么办!”
李斯猛然一惊,怒道:“你怎能说出这样亡国败家的话!这岂是臣子该议论的事!”
赵高微微一笑,不慌不忙的问:“您的确才能盖世、谋略非凡、功勋众多,但论及与长子扶苏的关系,您比得上蒙恬吗?”
李斯摇摇头说:“我比不上!”
赵高道:“那么将来扶苏即位,一定会用蒙恬为相,您最终还是无法携带列侯印玺,荣归故里!胡亥忠厚诚实,是君王的最好人选,愿您好好考虑一下再定。”
李斯深以为然,遂决意与赵高同谋!
有了丞相李斯的帮助,伪造诏书的事便简单了许多。两人伪造始皇诏令,公开拥立胡亥为太子。
接着修书一封,派人送交扶苏,严厉责备他不能为国开疆拓土,以至师老无功,将士多有损耗。且对始皇让他远赴边地充满怨愤,屡屡出言诽谤。将军蒙恬不知纠正,反而与他同流合污,着令一并赐死。所属军队,交由裨将王离节制。
诏书送到上郡,扶苏看后痛哭失声,走进内室准备自杀。蒙恬劝道:“陛下远行在外,以前从未有过更换太子的说法。臣奉命统领三十万大军戍守边防,让公子您来监督,这是对您的信任与重托。怎能因为一个使者,就要轻易自杀,您怎知这其中是否有诈!不如先上疏请示,然后再死不迟。”
就在两人商议之际,使者在外不停催促,扶苏满脸绝望的说:“父赐子死,还请示什么!”随即自杀而亡。
蒙恬不肯就范,使者将他交付当地官吏,拘押在了阳周(今陕西靖边境)。
胡亥听说扶苏已死,准备赦免蒙恬,恰好遇到蒙毅替始皇外出祭祀山川返回。赵高顿时恨上心头,对胡亥说:“据臣所知,先帝早想立您为太子。而蒙毅极力劝谏,认为不可。像他这样的人,万万留不得。不如杀掉!”
胡亥对赵老师的话言听计从,立刻下令将蒙毅囚禁于代郡(今河北蔚县境)。
做完了这些事,胡亥一行从井陉出发,抵达九原(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
时值盛夏,始皇尸体发出阵阵恶臭。为掩人耳目,赵高让随行官员载了一车鲍鱼遮掩。
他们不敢耽搁,沿着宽敞的直道一路疾驰,抵达咸阳。这才公开始皇死讯,葬于骊山。
太子胡亥顺利继位,史称秦二世!

二世想要处死被拘押的蒙恬兄弟,他的侄子子婴劝他:“蒙氏兄弟是我朝功臣,素来一心为国。陛下诛杀忠良,重用毫无节操的佞人。岂不内让群臣不信君王,外让将士离心离德!愿陛下三思!”
二世哪里肯听,遂下令处死蒙恬、蒙毅。
蒙毅临死前长叹:“自我祖先蒙骜开始,为秦国征战沙场已经三代。如今我拥兵三十万,即便身陷囹圄,也足以背叛。然而我自知必死却仍然遵守道义,是因为不敢辱没先人教诲以及先帝的恩德!”
秦二世这一自毁长城的行为,也为他日后败亡埋下了伏笔!
【02】不作不死的秦二世
二世胡亥处死了蒙氏兄弟,遂模仿始皇巡行天下。
向东行至碣石(今河北秦皇岛境),而后转乘大船入海,向南再次抵达会稽山。在始皇当初留下的石碑上加刻了“到此一游”,并留下所有随行大臣的名字,之后打道回府。
同样是巡行,路线也大体相同,但身份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从一个皇子摇身一变为大秦皇帝,心情自然也大为不同。

四月,二世返回咸阳,第一时间找到赵高,兴奋的说:“这次出行朕感触颇深!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即便伟大如我父皇,也终究难逃一死。朕既已君临天下,就应顺应自己的心志,纵情享受快乐,这样才无愧一生。你看我的想法可行吗?”
赵高夸赞道:“这才是英明君主的做法!然而现在还不可以。”
二世不解的看向赵高,赵高接着说:“当初我们在沙丘的事,诸位公子及大臣均感怀疑。各位公子是陛下兄长,众多大臣又是先帝所用。如今陛下刚刚即位,他们言谈举止十分不满,恐怕会有变故发生。臣每天战战兢兢,惟恐不得善终,陛下又怎能在此时尽情享乐!”
二世听他这么讲,不禁有些紧张,忙问:“那该怎么办!”
赵高故作深沉的说:“陛下应当严格执行律法,加重刑罚力度,使犯罪的人互相连坐,诛净大臣及宗室。然后再安抚六国遗民,让贫穷的富起来,卑贱的有官做。彻底废黜先帝留下的老臣,换上陛下宠信之人。如此陛下就可积累德行,铲除祸患,堵塞奸媒。群臣无不感恩戴德,陛下也能高忱无忧!”
二世大喜过望,随即更改律条,务求严苛。大臣、皇子只要有人犯错,便交给赵高处理。于是,先后有十二位皇子被处死咸阳,十位公主于闹市被杀,所有家产抄没充公,受到牵连的不可胜数。
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囚禁于内宫,二世派使臣通知将闾:“公子你有不臣之心,罪当处死!”
将闾不服的说:“朝堂礼仪,我一直遵守;祭祀大典,我从未缺席;接受诏旨,我从未失言。请问我哪里有不臣之心?希望能告诉我,让我死的明白。”
使臣为难的说:“臣不知道,臣只是奉命行事。”
将闾仰天大呼:“天啊,我无罪!”
兄弟三人放声痛哭,拔剑自刎。

二世的做法,让宗室上下人人自危。公子高准备出逃,又担心连累家族,于是上疏说:“先帝在世时,对臣恩德深重。臣理应徇死,却没有如愿。臣身为人子不孝,身为人臣不忠。既不孝且不忠,还有何脸面苟活于世。臣请追随先帝而去,恳请将臣葬于骊山脚下!”
二世看过奏疏大为得意,出示给赵高说:“事态发展果然如你所料!”
赵高赞许道:“他们如今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有胆子作乱。”
二世准许了公子高提议,大方赏给他十万安葬费。
史载,始皇共有二十三子,除去胡亥即位、扶苏赐死,其他二十一子大都死于胡亥、赵高之手。
安定了朝局,完成了政治上的清洗,胡亥随即开启了他纵情享乐的生活。
他令人在始皇的基础上继续修建阿房宫,阿房宫位于今陕西西安未央区内。
史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坐一万人,殿下可树五丈高的大旗。四周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在南山的峰巅建宫阀,又修复道,自阿房宫渡过渭水直达咸阳。”
又征集五万勇士戍守咸阳,每天教习射术。由于咸阳周边的人、马过多,远远超出当地供应能力,二世遂下令各地郡县,转运粮食、干草,道路上被迫征发的民夫络绎不绝。
二世的暴政让百姓流离失所、怨声沸天,最终激起民变。
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吹响了抗秦号角。刘邦、项羽、田儋、张耳、陈馀等豪强纷纷响应。更有六国原有贵族,召集属民割地称王,天下一片动荡!
而二世仍在不作不死的路上狂奔不止!
【03】李斯的临终哀叹
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应者云集,义军将领周文率四十万大军进逼函谷关。好在有少府章邯,带领被赦免的骊山囚徒将周文击退。
深居宫中一心玩乐的二世胡亥,这才知道天下已乱成这样。他不从自身找原因,反倒归罪于丞相李斯,数次讥讽说:“你位居三公,怎让盗匪如此猖獗!”

其实这话的意思是让李斯引退,李斯虽然恐惧万分,却舍不得丢掉高官厚禄,无计可施之下只得违心上疏,答道:“所谓贤主,必能行使督责之术!如果不能用刑法治理天下,而只是像尧、舜那样,一味替百姓劳心费神,岂不成了百姓的囚徒,有什么值得称道!”
“所以贤明君主一定运用督责之术独断专行,不使权力旁落于群臣。然后才能消灭仁义的口号,断绝劝谏的诡辩,肆意而为无所忌惮,自然没人再敢违逆。如此以来,群臣、百姓挽救过失尚且不暇,哪里还敢图谋不轨!”
这套说词,竟与赵高所讲一致,完全是助纣为虐。二世大喜,不再追究李斯责任,行事愈发严苛。
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朝廷把盘剥百姓最狠的当成能干,把杀人最多的称作忠良。以至路上行人半数以上都遭受过刑罚,无辜被杀的尸体每日堆积如山。秦地百姓忧虑恐惧,想作乱的心思再也无法抑制。
赵高在二世登基后荣宠倍至,升任郎中令,成了二世的代言人。
他自恃恩宠,专权放纵,杀人无数。因担心有大臣揭发他罪行,遂向二世进言:“天子之所以尊贵,是因为群臣只能听见声音,不能见到真人。陛下现在正值青春,还不懂人心险恶。如果召见群臣,万一哪件事处理不当,或是那句话说得不妥,不等于自曝短处,无法彰显您的英明!不如深居宫禁,由臣与熟悉律法的人处理政务。这样一来,大臣不敢胡乱奏事,天下自会称颂您为圣主了!”
在赵高这番似是而非的忽悠下,二世从此不再面见大臣,凡事都由赵高决断。
李斯对此颇为不满,赵高也知李斯与自己不是一路人,心生杀念。
自沙丘事件后,赵高对李斯的内心想法洞若观火。说好听点,李斯是想做好事,又怕丢官。说难听点,既想当那啥,又想立牌坊!对付这样表里不一的人,赵高有的是办法!
经过一番计较,赵高找到李斯,满脸忧色的说:“如今关东盗匪众多,皇上却仍大征徭役,修建阿旁宫,还豢养狗马这些无用之物。我想劝谏,奈何位卑言轻。此事关涉天下安危,您是朝中丞相,为何不劝谏呢!”
李斯没想到赵高会说出这样忧国忧民的话,不禁苦笑着说:“我早想劝谏了,但现在皇上不上朝堂,常在深宫居住。我即便想入宫求见,又哪里知道他何时能有空闲。”
赵高拱手施礼,貌似诚恳的说:“此事好办,我去替您打探,待皇上有空时通知您。”

于是,赵高每每在二世怀拥美女、纵情声色之时,派人通知李斯,假称皇上有空,让他赶紧过来。
如此接连三次,终于激怒了二世,对赵高抱怨说:“我平时多有空闲,他不来。我一享乐,他便过来奏事。他这是故意轻视我吗?”
赵高添油加醋的说:“当年沙丘之事,丞相也参与了。如今陛下称帝,丞相地位却并未提升。我看他的意思,无非是想裂地封王!另外还有一些事,臣不得不说。他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守,盗匪陈胜都是丞相的邻县老乡,所以他们经过三川,李由不肯出兵进击。我还听说丞相与周文一直有书信往来,丞相在外的权势比陛下还大啊!”
二世深以为然,准备审讯李斯,又怕证据不够确实。便先派人赴三川,查问李由勾结盗匪一事。
李斯得知此事,才知中了赵高的奸计,忙上疏揭发道:“赵高专擅权柄,已与陛下相同。当年齐国田常借用齐简公威势,对下笼络百姓,对上结交群臣,遂杀害简公获得齐国,这是天下都知道的事。如今赵高有不轨之心,就像田常对齐国那样。其贪诈之情,又远超田常。陛下如不早做打算,恐怕他日后必会背叛。”
二世哪里肯信,告诉李斯:“那赵高虽然只是宦官,然而为人本份,做事踏实且恪守臣道,凭借自身努力有了今天的地位,朕一直欣赏他!这么好的人,你却怀疑他有贰心,这是为什么?况且联的事不托付给他,又要让谁去办!你不要无端猜疑。”
二世惟恐李斯伤害赵高,私下将此事透露给了赵高。赵高装出悲愤的样子,说:“在朝中,丞相顾虑的人只有我。我若一死,丞相定会效仿田常!”
此时,各地盗匪愈来愈多,关中士卒都快征调光了。针对这一情形,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以及将军冯劫三人联名进谏,指出:“关东群盗并起,朝廷发兵征讨,现已伤亡众多,却仍未有平息迹象。盗匪的起因,都是由于劳役过多,赋税太重。请停止修建阿房宫,并减轻劳役、赋税。”
二世在赵高影响下,本就极度反感李斯,见李斯又拉上冯去疾、冯劫与自己唱反调,怒道:“朕贵为天子,完全可以任由自己心情行事。如果专心替百姓效力,那还要律法何用!现在天下既平,理应修筑宫室,彰我国威,你们因何说说讲讲!联即位两年,群盗并起。你们身为将相,非但不能禁止,反倒要指斥先帝做法。你们既然不能报答先帝的恩德,又不想替联出力,那还在这位置上做什么!”
遂下令撤销三人官爵,关入狱中审判定罪。
冯去疾、冯劫不堪受辱,自杀身亡!李斯不愿如此,二世将他交给赵高。
赵高构陷李斯与长子李由造反,将他们的宗族、宾客一并收捕入狱。
赵高审讯李斯,问话之前先杖击一千下。李斯无法忍受,只能承认有罪。
李斯之所以不肯像冯云疾那样自杀,是因他依然存有幻想。他自认辩才出众,又确无造反之心,准备上疏解释,希望得到二世赦免。
他在奏疏中将自己的一生功绩回顾了个遍,写道:“臣做丞相已经三十几年,最初秦地不过千里,士兵仅有数十万。臣尽心辅佐先帝,派谋臣游说诸侯。修治甲兵,整饬朝堂,尊崇功臣。最终得以兼并六国,又向北驱逐胡人,向南平定百越,使我大秦威震八荒。更统一度量,改革文字,颁布天下。这些都是臣的罪过,臣早该死了!幸好陛下认为我尽力,才苟活至今。愿陛下明察!”
奏疏交到赵高那里,赵高随手扔到一旁,冷笑着说:“他一个罪囚,有什么资格上疏。”
为了彻底治服李斯,赵高安排了十几名亲信,让他们伪装成朝中御史,轮流提审李斯。如果李斯敢说实话,就狠狠打他。几次下来,李斯决口不敢再提冤枉二字。
后来二世果然委派官员审讯李斯,李斯仍以为同以前一样,老老实实承认自己造反有罪。官员将供词呈交二世,二世看后大喜:“如果不是赵高,我几乎被李斯所骗!”
至于李斯的长子李由,已被义军击杀。前去审讯的使者奉赵高之命,随便给他安插了个罪名,反正已是死无对证。
证据链坐实,李斯判处死罪,腰斩,诛灭三族!

李斯与他的次子共同被押赴刑场,李斯万念俱灰的看着儿子,懊悔的说:“我多想与你牵着黄狗,在家乡的郊外追逐野兔。可这辈子恐怕是不可能了!”
李斯的死既冤也不冤,他确实替秦国出了不少力,秦国能有今天他功不可没。
但他一不应当附和赵高,违背良心害死公子扶苏,以及蒙氏兄弟,毁掉了大秦根基;二不应当深陷政治漩涡,还不抓紧跳出,仍深迷于功名利禄。
这一切,全部缘自他那颗强烈的进取心!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老子讲:“名与身孰亲?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可是,在充满诱惑的名利面前,又有多少人能保持清楚头脑,做到知足、知止!
李斯、冯去疾一死,二世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由他决定!
年幼胡涂的秦二世,就这样在赵高的不断洗脑下,彻底沦为一个工具人,替赵高杀尽了朝堂上的忠臣能士。
威震一时的大秦帝国,在他的纵情使性下迅速坍塌!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