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飞行的秘密》是目前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最早收入教材的篇名叫《蝙蝠和雷达》,教材首版时间在1979年2月,系文革后第一套人教版编写的教材。
最初的教材里,作者姓名是一律不予以出具的,而现行的部编版教材里,也没有标明这篇科普文章的作者姓名。
笔者前一段时期,进行了一番查找,可以确认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郝应其。
《蝙蝠和雷达》最早刊登在《北京少年》1978年第9期上,作者署名:应其。
《北京少年》1978年第9期上的原文
郝应其当年发表了众多的关于航空航天的科普文章,所署姓名,除了他自己的本名郝应其之外,还用“应其”作为发表署名。
首发《蝙蝠和雷达》的《北京少年》于1979年9月停刊,编辑部集体转岗到次年复刊的《中学生》杂志。
这也意味着,《北京少年》与历史悠久的《中学生》杂志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
《北京少年》华丽转型成为全国性的刊物《中学生》之后,郝应其继续为这个刊物提供科普文章。
我们不妨看一下。
发表在《中学生》杂志1980年第3期上的《从自动玩具到机器人》。
《中学生》杂志1980年第8期,刊发了郝应其的科普文章《空间城》。
《中学生》杂志1981年第1期,郝应其撰写的《越飞越快》介绍了超音速飞行的知识。
《北京少年》与《北京儿童》都是北京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少儿刊物,《北京少年》转型成了《中学生》,《北京儿童》则改版成《中国儿童》,两份刊物,转化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两本核心期刊。
郝应其由于身在北京,很受《北京少年》与《北京儿童》两个刊物青睐,这两个少儿杂志改刊之后,郝应其继续成为刊物的常驻作者。
下面我们来看看由《北京儿童》改刊之后《中国儿童》(现已经改名叫《中国少年儿童》)中郝应其作品的发表情况。
先来看看郝应其发表在《北京儿童》上的科普文章《飞艇》。
《中国儿童》1981年第5期刊发了应其的《天空城市》。
《中国儿童》1982年第2期登载了应其的《动物上天》。
《中国儿童》1982年第5期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刊载了应其撰文的连环画《在蓝天飞翔》。
《中国儿童》1982年第12期上刊发了《地鼠火箭开隧道》短文。
可以注意一下,郝应其在发表比较短的文章的时候,他多用“应其”这个笔名。
现在小学语文教材里的作者,都享受到每人至少一本专著的隆重待遇,但郝应其因为始终没有确认他就是课文作者的缘故,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儿童作家在现实中待遇并不高,遗忘的速度相当的惨不忍睹,如果这个儿童作者被选入到教材中,那么,这个作者的命运就会时来运转,一步登天。
比如小学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过去一直认为文章的作者是刘仲元,于是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刘仲元也有一本专著,收录了他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但自2023年,教材里对这篇课文的作者突然改换了姓名,由刘仲元换成了“高来沸”,那么这意味着,高来沸先生的课外阅读专著也将面世了,而刘仲元的类似著作,可以预测到将会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命运。
我们能够查到郝应其的出生年月是在1933年,他还健在否?我们搜遍了所有的媒体及网络,都无法查到郝应其老师的最新动向。
这对一个著作等身、一度盛名在外的科普作家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郝应其的科普著作
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辅材料,在进行教材分析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知作者任何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在那里舌翻莲花、添油加醋、如数加珍,对作者的文字进行一厢情愿地肆意解读。由此造成了,在把所有的捧屁掇臀的溢美语句,施舍给这位身份不明的作者的时候,却连这位作者的男女身份、供职部门、创作心迹都一无所知,这构成了多少年来,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尴尬与困境的集中所在。
其实,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就“文”读“文”,更应该从文章的作者身份信息里,去捕捉作者写作文章的心迹与轨迹,袭仿作者写作的技巧与规律,了解作者如何把现实的多维存在按照符号转化的原理,兑换成单维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符码,这才是促进语文教学体现其工具性的固本之道、根本之道、求本之道。
郝应其的科普著作
了解郝应其的真实身份,掌握他的写作特色,挖掘其中的写作诀窍,是我们学习课文必不可少的环节与要旨。
笔者溯源了《夜间飞行的秘密》的作者就是郝应其之后,对郝其应的现实状况,一无所知,只好付之阙如。
前一度时期,一位网友在笔者的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溯源文章中的留言,使我们看到了寻访到郝应其老师近况的一线光亮。
这位网友的留言如下:
2024年1月24日
这篇文章应该是我家老人家生前写的,老爷子一辈子从事航空翻译工作,能被教材录用,老爷子一定也十分欣慰。
笔者抓住时机,与这位网友取得联系,请他再提供一点郝应其的情况,这位网友私信如下:
“我是他的外孙,老人家2009年因病去世了,能看见姥爷的文章收录到教材,作为后辈感到十分荣幸。”
按照这位网友提供的信息,郝应其生于1933年,那么,他2009年去世,可以计算出他享年76岁。
我想,当年刊发他的众多科普文章的少儿刊物,应该在作者去世的时候,报道一下他的履历,对作者的离去表示哀悼与致敬,但是我们没有在任何一本当年郝应其老师刊发了大量科普文章的少儿刊物中看到有任何的记载与回顾,这是一种极其奇怪的现象。
郝应其的科普著作
从中也反映出,科普作家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写作地位,他们生花妙笔创作出来的科普文章,影响与感染了不止是一代人,但是他们的个人与自我却很难得到正视与确认,好像他们仅是一部写作机器,完成了他们的挤出奶汁的使命,便倾尽了他们的全部价值兑现。
郝应其那一代科普作家,可以说在创作科普作品的时候,十分谙熟儿童的心理,把深奥的科学道理,用最浅显、最简洁、最投合儿童心理的表达方式,哺乳给儿童,回首看他们的文字,可以说是字字珠矶,句句经典,在解释科学常识的时候,还把表述中的生花妙笔给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儿童们,让他们懂得了科学道理,也学会了写作技巧,他们这一代科普作家才是“文质兼美”的真正践行者与力行者。
相信不久的将来,郝应其老师的著作集,也应该能够集束他的包罗万象的科普作品,奉献给今天的孩子们。
◎[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鼓掌][鼓掌][鼓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