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局势因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政策转向再掀波澜。就在前总统杜特尔特传出可能提前回国的风声之际,美国防长奥斯汀向马科斯政府抛出“反华”合作邀约,两国军事联动动作频频。这场大国博弈中,菲律宾正面临战略平衡的严峻考验。
自2022年马科斯执政以来,菲律宾对美防务合作已突破历史尺度。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的修订,将美军可使用的军事基地从5个扩至9个,新增基地直指南海咽喉要道。更引人注目的是,菲律宾计划采购美制“堤丰”陆基中程导弹系统,这种射程覆盖南海争议区域的重型武器,被外界解读为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棋子。
美国防长奥斯汀近期访菲时,公开呼吁共同应对“中国威胁”,而马科斯政府对此展现出高度配合姿态。两国军事力量在南海展开联合巡航,美方更提出“重建南海威慑力”构想。分析指出,美国试图通过菲律宾的地理优势,构建对华军事包围网,而马科斯的亲美路线正中其下怀。
这种政策转向正让菲律宾陷入地缘政治漩涡。尽管《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提供名义保障,但历史经验显示,美国在南海争议中的支持多停留于口头承诺。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美军舰艇并未如菲方期待般常驻争议海域,反而在杜特尔特转向对华务实外交后,菲律宾获得了价值240亿美元的中国投资与34个基建项目。
当下菲律宾的抉择显得尤为矛盾:作为中国连续六年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877亿美元),其经济命脉与对华合作深度绑定;而军事上向美国“一边倒”,却可能触发地区安全危机。今年前四个月中菲南海摩擦事件同比激增300%,直接导致菲律宾渔业损失超2.3亿美元。
前总统杜特尔特的“亲中”政策虽受争议,却为菲律宾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中资参与的苏比克-克拉克铁路、达沃-萨马尔岛大桥等战略工程,直接创造超12万个就业岗位。其任内推行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策略,使菲律宾在2017-2021年间对华农产品出口增长58%。
当前马科斯政府的激进策略已引发国内反弹。最新民调显示,63%民众担忧过度亲美将损害经济利益,而杜特尔特家族在棉兰老岛的稳固支持率,正成为制衡现政府的重要力量。政治观察家指出,若南海紧张持续升级,杜特尔特派系可能联合在野势力推动政策回调。
菲律宾的困境折射出中小国家在大国竞争中的艰难抉择。美国“印太战略”的本质是维护自身霸权,而中国提出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则强调共同安全。对于马科斯政府而言,在军事上充当“急先锋”可能付出高昂代价,若中菲经贸合作萎缩10%,菲律宾GDP将直接损失1.2个百分点。
历史经验表明,东南亚国家的繁荣往往源于在大国间保持动态平衡。新加坡的“鱼翅与胡姬花”外交、越南的“竹子外交”均是成功案例。如今杜特尔特可能回归政坛核心的传闻,恰反映出菲律宾社会对现行政策的修正期待。在南海这片蕴藏着全球30%航运贸易量的战略水域,小国的生存智慧远比军事对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