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春熙——一条街道的成都记忆,一座城市的不朽传奇

火耀西南 2024-11-10 03:24:31

文/编辑:nirvana

春熙路,这条历经百年风霜的街道,见证了成都从古旧市井到现代都市的变迁。

自1924年军阀杨森主政四川,效仿西方改造成都市政,将昔日的按察使司署开辟为商业街起,春熙路便一步步走向了它的辉煌。

它初建时满载着“熙来攘往,春意盎然”的希冀,历经战火、动荡、重建与繁荣。

如今,这里商铺林立,游人如织,不仅承载了几代成都人的记忆,更成为外地人眼中成都的象征。

正如成都历史中的种种印迹,春熙路以其独特的烟火气息,在百年流转中书写着成都的风华。

第一章:新政风潮

一九二四年,正值民国十三年。成都东大街熙熙攘攘,夜市的热闹和叫卖声几乎成了这片老街的代名词。

可就在这人声鼎沸之中,一场席卷全城的“大动作”悄然酝酿,令这片街区即将迎来巨变。

当时的四川督理杨森,崇尚西方文化,渴望将成都改造成他心中的“现代都市”。

在他的授意下,几位秘书陈继新、穆耀枢建议仿照西洋做法,推行新政、改造市政。

杨森

杨森大为振奋,宣布了四项“新政”:修马路、建体育场、设立通俗教育馆,以及推行“朝会”制度。市政督办王缵绪被指派为修路督办,负责主持修路事宜,并将东大街选为改造的第一个目标。

消息一出,成都市民怨声四起。对于商户来说,东大街虽旧却是赖以生存之地。

突然面临拆迁,不仅意味着生计无依,甚至是生活被迫改变,人人不安,甚至愤怒。百姓们纷纷抱怨新政强拆,商人们更是心有忐忑。

当杨森得知商民观望、反对的消息时,怒不可遏,他下令:“谁敢阻挠新政,便是对抗!即刻开工!”

他组织了大量工人,对东大街沿线的房屋进行改造,拆除旧建筑,重新规划街道。

昔日的街道正在经历一场彻底的整顿,据说这是为了未来的发展。

然而,街道变得冷清,商户们被要求搬迁,许多人心中难免有些疑惑:这条路的未来,真的会更加繁荣昌盛吗?

成都城中声望极高的“五老七贤”见状,决定联合起来为民请命。

这几位素来以德高望重著称,然而他们一行人到督理公署面见杨森,才发现事态早已无法挽回。

杨森冷冷地说道:“新政修路乃大势所趋,若是有人胆敢抗命,便是逆我!”话音一落,五老七贤无奈离去,百姓们则暗自叹息,知道无法再阻挡这一切。

刘师亮

就在百姓们无奈中,有一位名叫刘师亮的文人,愤愤不平。他决定在报纸上揭露杨森的暴行,于是写下了一副语意双关的讽刺对联:

“民房已拆尽,问将军,何时可滚?马路也捶平,愿督办,早日开车!”

此联一经刊出,迅速在成都城中传开,百姓们纷纷传诵。

它既讽刺了杨森的强硬拆迁,又用隐晦的方式表达了百姓对杨森离去的期盼。

很快,对联传遍了大街小巷,引发了蓉城一片哄笑与共鸣。

然而,杨森得知后勃然大怒,下令全城搜捕刘师亮,欲将他治罪。

幸而刘师亮提前得知风声,连夜出逃成都,方才躲过这一劫难。

第二章:命名春熙路

东大街的改造工程接近尾声,新街区逐渐显露出它的雏形。

笔直宽敞的主干道贯通四方,街道两侧整齐划一的建筑鳞次栉比,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杨森在街头踱步,望着眼前这片由自己亲手规划的新街,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新街区的繁荣似乎触手可及,而在他看来,这一切只缺一个能代表“功绩”的名字。

王瓒绪

杨森把市政督办王缵绪叫到跟前:“此路既已成,便需一个响亮的名字,若是由一位德高望重之士命名,必能为此街增色不少。”

王缵绪深知杨森心意,当即连连点头,立刻广邀城中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前来命名。

很快,一场规模空前的“命名”热潮在蓉城掀起,各方要员纷纷翻阅古籍、寻找典故,以期为新街取一个寓意非凡的名字。

可随着名字递交到督办公所,杨森却发现这些名字大多带有浓厚的“奉承”之意——什么“森威路”、“惠工路”(杨森字“子惠”)等,无一不是赞美之辞,甚至有几分阿谀之意。

这些名字送到杨森手上,起初让他颇为满意,但再仔细一想,终究显得气度不够。

市政督办王缵绪虽也拿不定主意,但他忽然想起一位成都的前清举人江子渔,这位老先生才高八斗,为人温厚,且在文人墨客中有极高声望。

于是,王缵绪提议请江子渔来为新街赐名,杨森听了,欣然同意。

不日,江子渔接到邀请,便带上纸笔,来到街心花园与杨森、王缵绪相见。

杨森不再摆出督理的威仪,反而客气地说道:“江老先生,这条街新修,将为成都带来无数商机,您的见识广博,能否为此街赐一个气象恢弘、能传百世的名字?”

江子渔捋着胡须微微点头,随杨森一同走在新街上,目光扫过街旁的高大建筑和开阔的街心花园。

街道四通八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街心花园更是整条街的核心,似乎也象征着它未来的发展与繁荣。他静静思索片刻,心中涌出几分激动。

许久,他忽然停下步子,若有所思地说道:“大帅,这条街四通八达,日后定会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我看可以用‘春熙’二字——取《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之意,既能象征繁荣、兴盛,也寓意人气鼎盛。”

“春熙”二字让杨森顿时耳目一新,他微微一笑,连连点头。

江子渔继续解释道:“春者,草木生发,万象更新;熙者,人群聚集,生机盎然。‘春熙路’寓意人气之旺,商机之盛,正好契合大帅的新政理想,也能让市民从名字中感受到这条路的兴旺与活力。”

王缵绪在一旁听得啧啧称奇,当即拍板,决定采用“春熙路”三字为街名,并为方便区域区分,将新街分为四段:东段名为“春熙东路”,南段为“春熙南路”,西段为“春熙西路”,北段为“春熙北路”。

很快,市政公所在全城发布布告,宣告新路命名为“春熙路”。

蓉城百姓得知新街定名“春熙”,纷纷议论此名意蕴深厚,既是对成都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又带有几分亲切之感。

新路建成后,街心花园也正式命名为“春熙花园”,纪念这条街的诞生之功。

自此,“春熙路”这条街道便成为了成都的地标,象征着繁荣、兴旺。

第三章:喻凤岗与春熙路

随着东大街的改造逐步推进,杨森的目光开始聚焦于这一片正值变迁的黄金地段。

彼时的杨森虽统领十余师兵力,但军费支出庞大,成都的财政状况愈发吃紧。

这片即将焕然一新的街区,仿佛一块被擦亮的璞玉,成为杨森心中筹措经费的关键。

就在他苦思对策时,市政督办王缵绪提到了一座年久失修的清代按察司衙门——这座荒废多年的衙门地处繁华之地,占地广阔,若能顺利卖出,不仅能让新街改造的资金得以填补,还能真正腾出土地,完成杨森心中“现代商业区”的布局。

杨森立即下令勘测按察司衙门,准备挂牌出售。

然而,进展很快便遇到阻碍——按规划,新路需在东大街上的总府街开辟一片宽阔的空间,馥记药房的位置正处关键。

可馥记药房的老板郑永馥非同一般,他不仅是成都的富商,更是法国领事馆的翻译,仗着洋人势力,郑永馥强硬拒绝拆迁,让杨森一时无从下手。

就在此时,凤祥银楼老板喻凤岗发现了这桩“麻烦事”背后潜藏的巨大商机。

喻凤岗早年在上海做生意,深谙“暴富”之道,也对上海“哈同路暴富”的传闻耳熟能详。

他敏锐地意识到,杨森在这场僵持之中必然需要人“开道”,自己若能适时表态,不仅可以赢得督理的信任,还能顺势为自己铺就一条财富之路。

喻凤岗思忖片刻,便主动拜访杨森,并提出愿将自己在总府街的凤祥银楼拆除,作为路口,让新街的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杨森听后大喜,当即允诺喻凤岗可以优先购买新街两侧的地皮,以补偿他的“损失”。

喻凤岗对这个“补偿”早已成竹在胸,满心欢喜,面上却表现得十分谦逊,只是频频作揖:“为督理的新政,些许小利,小人岂敢在意?”

可事实上,喻凤岗心中算盘打得精细。凤祥银楼后便是他的住宅,一旦拆除,住宅便成了临街铺面,经济价值将倍增。

而优先购买新地皮的机会更是绝佳——随着新街的布局逐渐明朗,他已看准黄金地段的升值潜力。他心知肚明,这次“牺牲让步”不过是表面文章,实则为他获得巨大利益埋下了伏笔。

得到了杨森的承诺,喻凤岗的动作愈发迅速。他设立了“树业公司”,专门用于控制和开发春熙路的地皮,并暗中拉拢一批有势力的名流。

更为大胆的是,他以重金贿赂了基督教青年会的会长杨少荃,以低价购得青年会的大片公地。

随着一笔笔地皮收入囊中,春熙北段的几乎整个黄金地段渐渐归喻凤岗所有。

一九二五年春,东大街改造工程正式竣工。

新街区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统一的店铺外观让这条街在成都显得格外崭新。

而喻凤岗则凭借他的“贡献”之名,顺利坐上了成都市商会会长的位置,成了春熙路最大的地产业主。

然而,喻凤岗的好景不长。就在春熙路大街落成的同年三月,杨森因争夺盐税之事战败,与刘湘的冲突以失利告终,仓皇撤离成都。

临行前,他急需一笔军饷,便派人找到喻凤岗,索取十万元开拔费。

喻凤岗虽在春熙路发迹,但这笔巨款来得猝不及防,他难以凑足,勉强筹得五万元送去,才算保住产业。

第四章:春熙路的繁盛光景

一九二五年,春熙路终于在万众瞩目下揭开面纱。

这条街道在成都城内横贯东西,铺设得宽敞而平整,街两旁鳞次栉比地耸立着一楼一底的中式铺房,错落有致。

北段的地块大多由喻凤岗的树业公司承建,他的凤祥银楼尤其引人注目——砖木结构的两层高楼,轮廓分明,气度不凡。

春熙路的中心花园里,一座“春熙路建路纪念碑”高高矗立,仿佛在向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宣告一段崭新的历史。

街区初成,各路商人纷至沓来,使春熙路迅速呈现出万商云集的繁荣景象。

各省的商帮聚集于此,特别是江浙商帮和北京商人,他们不仅带来了大江南北的货品,还引入了陈设与橱窗展示的独到理念。

宝成银楼的橱窗里摆放着一座白银打造的九层银楼,耀眼夺目。

及时钟表公司和大光明钟表公司则用巨型玻璃橱窗展示精美时计,犹如一间间璀璨的微型展厅。过往行人被这些崭新的陈列吸引,不禁驻足观赏,赞叹之声不绝于耳,春熙路宛如一座潮流之城。

这种商业布置之新颖,激发了本地川商的创新之心。

协和钟表百货店在门口装上了扩音喇叭,留声机悠扬的音乐回荡在街头巷尾;公记绸缎庄的店员邓某技艺非凡,他抱着绸缎口算价格,细致入微的介绍让顾客在其娓娓道来中被打动。

在每个节日里,各店铺竞相张灯结彩,橱窗装点得精致而独特,或摆出巧夺天工的装饰品,或悬挂着琳琅满目的货物。

灯火辉映下,春熙路宛如一条闪烁的银河,人流如织,商机盎然。

春熙路的各类商铺以其丰富多样的商品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

从珍贵的珠宝首饰、色泽艳丽的绸缎到名贵的药材与进口的时计,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特别是那些极具价值的珍品,吸引了各地富商、官僚、名流不远千里前来一掷千金。橱窗前,顾客们流连忘返,商品的精美与独特令他们心驰神往。

春熙路不再仅仅是一条街道,它渐渐成为成都人心中一处高雅消费的象征。

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设施的完善。

一九二七年,春熙路商家们筹资成立了商民协会自治会和消防委员会,购置了成套消防设备,并组织起义务消防队。

这支队伍日后以反应迅速、行动有效而闻名于世,成为了春熙路商业安全的守护者。与此同时,商户们联合集资设立光明电力公司,引入瓦斯机专门供电,让整条春熙路夜晚依然明亮如昼。

从傍晚至深夜,这条街道不曾有一刻陷入黑暗,灯光辉映着铺面的橱窗,映照着人来人往的喧嚣景象,春熙路成为了成都一条“永不落幕的街道”。

春熙路不仅是商贸的核心地带,金融与文化的中心也在这里迅速集聚。

街头的银行和银号一家接一家地开设,提供金融服务,助力商家财货流通,拉近了成都与各地市场的距离。

同时,数家报馆也在此设立,商人和市民在此探讨新闻,获取最新资讯,使春熙路成为了成都城内的信息纽带。

报馆的消息传播得快、范围广,人们在街头茶馆、商铺前谈天说地,议论纷纷,春熙路日渐成为成都社交与资讯流通的中心。

一九二九年,南段新建的春熙大舞台正式开幕,从上海请来的戏剧团在这里演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舞台上戏曲、话剧轮番上演,茶馆、戏台与商铺交相辉映,春熙路上俨然是一幅繁华的市井图景。

各类商铺多达数百家,涵盖银楼、钟表、绸缎、药材、百货等,服务内容丰富,购物、休闲、娱乐应有尽有,春熙路成了成都人购物休闲、社交娱乐的理想去处。

三十年代的春熙路以其崭新的面貌和多元化的商贸功能,成为成都商贸的典范。

这条街不仅是财富与时尚的汇聚之地,更是各地商帮文化融合的舞台。

春熙路的一砖一瓦、一楼一宇,都成了成都人记忆中最璀璨的一部分,繁华如斯,熙来攘往,浓缩了整个时代的兴盛与辉煌。

第五章:从战乱到新生的春熙路

春熙路,这条成都的商业中心街道,从兴盛到动荡,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

抗战时期,春熙路作为重要的商贸枢纽,不仅保留了自身的活力,还因大量外地商人的涌入而更显繁荣。

战时的成都,尤其是春熙路,成为了无数商家和百姓的避难港湾,各地商品与资本在此汇聚,春熙路由此被誉为“西南第一商埠”。

商铺琳琅满目,商品丰富多样,整个街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热闹程度甚至一度超越战前。

抗战带来了商机,也在无形中推动了春熙路的文化融合。

外省商人带来的新式经营理念、商品与建筑风格,与成都本土文化交织碰撞,使得春熙路不仅仅是商业的集聚地,也成为成都的文化窗口。

无论是茶馆、书店,还是戏台、银楼,处处都充满着南北各地商帮的特色,商人们交流着来自四方的信息,市民们在此见识新鲜事物,感受外地文化,春熙路成为当时成都连接外界的重要通道。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太阳高高升起,洒下明媚的阳光。

成都城内张灯结彩,街道上人群涌动,市民们穿红戴绿,脸上洋溢着喜悦,热闹的锣鼓声与鞭炮声此起彼伏。

成都的街头在这一日显得格外热闹,人们扭着秧歌,挥舞旗帜,迎接解放军的到来。

解放军入城的仪式格外壮观,三路纵队依次从城门入内,沿途展示了缴获的各式武器。步兵队整齐排列,手持三八大盖、捷克式机枪等武器;炮兵队中,各种战利品更是琳琅满目,有美式榴弹炮、德式野炮、英式高射炮、日式山炮,还有阎锡山的重炮,宛如一场“武器博览会”。

战士们有的佩戴钢盔,有的肩扛机枪,队伍中威武整齐,沿街行进,展示出无比的军容。

队伍行至春熙路闹市区,市民们夹道迎接,欢呼声、鞭炮声、歌声交织在一起,像海浪般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一辆敞篷吉普车缓缓驶过,车上坐着贺龙司令员,他微笑着向两旁的群众挥手致意。

两边楼上的人们从窗口探出身来,挥舞旗帜,高喊着:“向贺龙将军致敬!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人们振臂高呼,口号声回荡在春熙路的上空,久久不散。

在入城仪式中,解放军一八〇师首长们坐的是在成都凤凰山机场缴获的胡宗南遗留的黄色防弹吉普车,崭新闪亮,威风凛凛。

10名警卫员护卫在车前车后,步伐整齐划一,手持缴获的卡宾枪和驳壳枪,显得威严肃穆。

在数十万市民的夹道欢呼声中,解放军士兵们的脚步轻快而自豪,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喜悦。

入城仪式一直延续到下午两点才缓缓落幕,成都的街道充满了节日般的气氛,春熙路在这一刻成为了整个城市的中心。

第六章:续写辉煌

在时间的长河里,春熙路如一段悠扬的乐章,经历了起伏跌宕,终在岁月的沉淀中焕发新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这条百年老街再次走向繁荣,与青年路一道,被誉为“西南第一街”。

夜市的灯火闪烁,摊贩间流连的笑声,让春熙路在夜色中显得生机勃勃。

到二〇〇一年,春熙路再度改扩建,完成后的新貌以崭新而时尚的步行街呈现于世。

开街那天,十万人的步伐踏上春熙路,将这条老街再次点亮,成为成都人心中不变的牵挂。

改造后的春熙路犹如一幅新画,广场中心的中山广场成为了它的点睛之笔,沿街浮雕描绘了唐代成都的八大景观,古今交汇,历史在这条街上与现代并肩。

每日三十万人的涌入,让春熙路成为了成都的流动风景。

无论是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是街头飘散的美食香气,都让这里成为让人流连的温柔之地。这里既是四川的商业之窗,又是生活的光影斑斓,伴随市井间的悠然气息,为成都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在春熙路的脉络上,科甲巷如一条静谧的小径,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因科举中榜的寓意而得名,又因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石达开父子的秘密处决而蒙上神秘色彩。如今的科甲巷在保留老街韵味的同时,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成为春熙路的一道延续。

街巷中,时光仿佛流转得缓慢而悠远,让人们得以在这里驻足,感受古老与现代的交汇。

成都人总说:“想要掘金去春熙路,想要品味去春熙路,想要大快朵颐去春熙路,不想去哪里,也还是去春熙路。”

一条春熙路,承载了成都的风情与温度。

人在其中漫步,便仿佛在时光的光影中穿行,随性而悠然,惊艳又温暖。

春熙路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人们一遍遍走过,依旧眷恋的百年金街,蜿蜒在记忆的长河里,流动在生活的细节间。

如今,春熙路的建筑早已多为新姿,唯有那建于一九一四年的锦华馆,依然静静伫立,古典的身姿在现代街区间如一位沉思的长者,凝视着这条商街的百年演变。

1995年春熙路。李豫龙 摄

它记录着商贾云集的岁月,见证着世事变迁,在时光中诉说着成都的传承与不息的生命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春熙路正被赋予更为辉煌的使命。

2023年7月,四川省提出要将成都打造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愿景,力图让春熙路成为千亿级的世界商圈之一。

同年二月,成都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这条古老街道的崭新目标。

如今,春熙路依旧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正在向着国际化、时尚化、智慧化迈进。

它的脚步铿锵而坚定,带着成都的历史积淀,也承载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这条百年金街,在记忆与憧憬中,焕发出恒久的光芒,续写着成都城不朽的传奇。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