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州之战——贞观十二年,大唐帝国与吐蕃王朝的首次武装冲突始末

火耀西南 2024-09-06 21:40:40

文/编辑:nirvana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新兴的大唐帝国与雪域高原上正处于扩张阶段的吐蕃王朝在松州(今四川松潘)地区首次发生了武装冲突。

要说大唐和吐蕃,在公元7世纪初可谓都是风头正劲,唐太宗李世民,一个亲自上阵打天下的猛男,上台后也是相当的厉害,内政外交双管齐下,收拢人心不说,还把周边的小弟东突厥、吐谷浑什么的打得是服服帖帖。

吐蕃这边,松赞干布这个藏区小霸王当然也不是吃素的。说打就打,说收就收,苏毗、羊同、党项诸羌哪个不被收入囊中?尤其是拿下了羊同这块战略要地,等于是给吐蕃日后的发展铺好了康庄大道。

就这样,唐朝和吐蕃这两尊大神,一个占据中原,一个称霸高原,谁也不服谁。本来井水不犯河水,谁知道却在松州杠上了。

要说吐蕃,按《旧唐书》上说的,叫做“历周及隋,犹隔诸羌,未通于中国”,在贞观八年之前,两边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没有什么交接。

到了唐高祖武德二年,大唐刚刚拿下了西凉李轨的地盘,正美滋滋地想着朝西域进发,谁知道杀出个吐谷浑。

这吐谷浑盘踞在从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上,是个杀人放火、抢劫唐朝地盘的主儿。

唐朝一看这架势,那还得了?都快门口耍流氓了,再不治治,还让不让人活了?

更过分的是,吐谷浑还扣押了唐朝的使臣不放人,这不是摆明了跟大唐对着干吗?

到了贞观八年,唐太宗下了圣旨,大举讨伐吐谷浑,大获全胜。吐谷浑国主慕容伏允直接兵败自杀,后继者慕容顺刚上位,就被自己手下给干掉了。

再后来的慕容诺曷钵年纪还小,朝中大臣哪个不想当家做主?吐谷浑这一下可是乱了套了。

从这以后,吐谷浑就一蹶不振了。

其实在唐朝对吐谷浑展开军事行动之前,吐蕃已经慕名遣使来过一次唐朝,但是那就是礼节性的访问了一次,双方只是初步的接触和了解。

但是随着唐朝征讨吐谷浑,吐蕃赶紧派了个使者来到长安,其实就是想套套唐朝的话,看看唐太宗到底想干啥。

当然唐朝方面也意识到征讨行动可能会让周边国家人心浮动,要是不赶紧安抚一下,指不定就该天下大乱了。小则众国叛离,大则边疆动荡,到时候还怎么向西进军?这可是关系到唐朝的长远利益。

所以立即也派出使者回访吐蕃,唐朝目的很明确,就是让那些对唐朝用兵心存疑虑的部族都打消顾虑,老实待着;同时让他们看看大唐的厉害,省得将来蹦跶。

松赞干布

当然松赞干布和使者一聊天,听说很多周边国家都娶了唐朝公主,于是马上就不淡定了。

心想,哥们我堂堂吐蕃国王,怎么能落后于人?

于是乎,贞观十年末,松赞干布就派人跟着唐朝使者冯德遐,浩浩荡荡地来到唐朝,说是纳贡,实则求亲。

但是唐太宗对吐蕃不置可否。

其实松赞干布求婚,也不是一时兴起。这背后大有深意。

首先呢,跟大唐联姻,那是为了给吐蕃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其次吧,也是为了学习点儿先进文化,毕竟大唐可是当时的文化强国。

再者呢,松赞干布想推广佛法,跟唐朝联姻也有好处。最后吧,那就是为了扩张吐蕃的势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你看,这松赞干布的如意算盘打得那叫一个响吧。而且他的联姻对象,可不止大唐一家。据史料记载,松赞干布的五位妃子里,至少有四位是外国公主。这就说明了啥?说明松赞干布的求婚,那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他政治策略中的重要一环。

但唐太宗则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毕竟和亲那是为了分化敌人或拉拢盟友,可现在的吐蕃,既不能威胁到大唐,也不需要拉拢。

再说,唐蕃才通使两次,谁知道你吐蕃到底是什么情况?万一是个潜在的大患,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唐太宗一想,我和你吐蕃无亲无故的,既不需要打压你,也不需要讨好你,我凭什么答应你的求婚?拒绝就完了呗。

松赞干布一听说唐朝拒婚,那个气啊!使者回来禀报说,本来唐朝待我们不薄,还答应嫁公主呢。结果吐谷浑王来了一趟,不知道跟唐朝说了啥,李世民就翻脸不认人了,礼数也变得特别小气,最后直接拒绝了联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真事儿还是松赞干布的使者在挑拨离间?管它呢,反正从这事儿上就能看出,吐蕃跟吐谷浑这两边,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我们知道在新唐书中写的这件事,是所谓的“妄语”,意思就是松赞干布的使者在哪扯谎日白的,唐朝真正口头答应吐谷浑的和亲要求是在贞观十年,贞观十三年才正式确定下来。

所以松赞干布一气之下,立马勾搭上了羊同部落,开始四处出兵。这一打,先把吐谷浑揍了一顿,吐谷浑那叫一个苦,你们他妈讲不讲武德,怎么专门找我一家锤!

当然松赞干布不得听他解释,随即又收拾了党项和白兰诸羌,基本上把青藏高原的东部给扫荡了一遍,打得那叫一个天昏地暗,鬼哭狼嚎。

打完仗,松赞干布领兵直扑唐朝的松州西境,在那儿扎下了营盘。紧接着,又派人送了一堆金银财宝去唐朝,口气十分强硬。

来人说,我们是来迎接公主的。言外之意,你们再不答应联姻,我就要开打了!

按理说,松赞干布来都来了,而且在青藏高原锻东部锻炼了这么大一圈,现在该痛痛快快地再大打一仗了吧。

可他到了松州,非但没动手,反而又派人送了金甲啥的去求亲。嘴里还嘟囔着,要是大唐再不把公主给我,老子就要长驱直入了啊!

这时的松州都督韩威一看吐蕃人来了,心想这架势肯定不是去九寨沟旅游的,那还不得去侦察侦察?

结果带着几十个人轻骑兵就出了城,刚跟吐蕃军队打了个照面。这一照面可不要紧,韩威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吐蕃兵差点没把屎打出来,于是落荒而逃。

但这一仗打得,虽然规模不大,影响还真不小。

韩威一败,松州底下那些羌族部落一看,这大唐也不咋的啊,于是纷纷投靠吐蕃。

顿时,唐朝的西部边境瞬间风雨飘摇,动荡不安。

这些羌族部落本来就是唐朝好不容易才收服的,这会儿倒戈吐蕃,唐朝能不急吗?

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这俩羌族首领带头反唐,唐朝上下一片哗然。

眼看大好江山就这么没了,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说,那必须雄起,干一架,把失地夺回来!有人也说,还是从长计议,先拖住再说。

总之这第一枪打响后,两国关系跌入冰点。

这仗该怎么打,和亲这事儿还能不能谈,唐朝上下一筹莫展啊。

不过话说回来,韩威虽然输了,但也不至于全军覆没。一来松州这小地方,驻军本来就不多,估计也就万把人;二来,韩威只是带几十个人去侦察军情,根本就没打算拼死一战,所以伤亡不会太严重。

但这场小小的遭遇战,在唐蕃战争史上却是意义非凡。

它不仅是双方兵戎相见的导火索,更暴露了唐朝边防的薄弱和羌族地区的不稳定。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日后定会酿成大祸。

当然,李世民是绝对不得认怂的,当即调兵遣将,点足五万精兵,准备大干一场。

先看看唐朝这边,派出的都是些什么人物。吏部尚书侯君集,被委任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白兰道的是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阔水道的是左武卫将军牛进达,洮河道的是左领军将军刘兰。这四位将军哪个不是打仗的好手?

别看牛进达没什么名气,人家也是征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的主儿。

从调兵遣将的阵仗来看,唐朝这回是动了真格的,看来是把吐蕃放在眼里了。

那吐蕃这边呢?松赞干布这个猛人亲自带队,手下据说有二十万大军。这么多人从哪来的?原来吐蕃全国一共六十多个军事单位,叫"桂东岱",就是千户。

一个千户出一千人,全国就有六七万军队。

当然,吐蕃刚刚起家,每个千户的人不会太多,再说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都调来打仗。

据《西藏王统记》记载,松赞干布跟唐朝求亲的时候,曾经放话说,你要是不给我公主,我就带五万大军去砍你,抢公主,顺便把你的城市洗劫一空。由此可以看出,吐蕃真正能打仗的,也就五六万人。

不过呢,吐蕃打仗可不只带兵啊,还有一帮百姓跟着,一家子十来号人,那架势,还真是人山人海。

再加上吐蕃拉拢的羊同部落,裹挟来的吐谷浑、党项、白兰那些羌族,二十万人还真有可能。

但是啊,这二十万里头,真能打仗的顶天了也就十万。吐蕃带着那么多老百姓,后勤压力不小,再说新降的羌族能不能听话还不好说,管理起来也够呛。

相比之下,唐朝就轻松多了。五万精兵,训练有素,后勤保障也不成问题。双方一比,虽然吐蕃声势浩大,但也不能说就占了太大便宜。

所以这一仗啊,胜负还很难说。唐朝人少志坚,又是主场作战;吐蕃人多势众,但瓦甲不固,内部又不团结。

见唐朝方面没有动静,松赞干布坐不住了,手下几十万人,一天坐草原上耍,得吃掉我多少钱啊,干吧!

于是乎,吐蕃军在松州城下摆开了攻城架势。

只见云梯、冲车、攻城塔一应俱全,旌旗招展,号角齐鸣,颇有石破天惊之势。

松赞干布端坐高台,指挥若定,对这座小小的边陲之城志在必得。

而城内的唐军将士们也是斗志昂扬。韩威将军重整旗鼓,严阵以待。

士兵们头盔铠甲,手执长矛,在城头城垛间来回巡视,严防死守。

就这样,双方在松州城下僵持了十多天,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一天,城外的吐蕃军再次发动了全面进攻。

只见千万支羽箭划破长空,无数攻城梯架在城墙上,吐蕃士兵呐喊着冲了上去。

城头顿时混战成一片,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唐军将士们奋力抵抗,矛戈交击,血流成河。

整个松州城笼罩在一片杀伐之中。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唐朝先锋牛进达带兵赶到了松州城外。牛进达眼光独到,审时度势,决定趁夜发动奇袭。

当夜,牛进达亲自率一支精骑,悄无声息的杀向吐蕃大营。

吐蕃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了个措手不及。

牛进达一马当先,长矛横扫,所向披靡。唐军将士们紧随其后,奋勇杀敌,吐蕃军顿时大乱。

就在这时,唐军伏兵从侧面杀出,吐蕃军腹背受敌,顿时溃不成军,唐军追杀十多里,被斩杀一千多号人。

按理说,松赞干布绝不会善罢甘休,卷土重来也就是个时间问题。所以唐朝主力大军还在马不停蹄的往高原上赶。

但是奇怪的是,吐蕃居然就此退兵,李世民也很懵逼,开始了吗?已经结束了。。。

为什么吐蕃就此退兵呢?其实很有说头。

我们上面说了,松赞干布虽然带了二十万人马浩浩荡荡的过来了,但真正能打仗的肯定也就那么几万人。一连十多天攻城不下,士气必然大受打击。

再一个,松赞干布此次出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逼婚。他想用武力来威胁唐朝,逼唐太宗答应联姻。

是这一仗打下来,唐朝非但没有示弱,反而让吐蕃尝到了败仗的滋味。

这么一来,继续打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与其把两国关系搞僵,还不如及时止损,保留实力。

更重要的是,吐蕃内部其实也不太稳固。

连年征战,消耗实在太大。一些新征服的部落,对吐蕃的统治还不太服气。眼看着战况对吐蕃不利,这帮人就坐不住了。甚至有大臣劝松赞干布撤兵,不听还自杀的。

在这种情况下,松赞干布再不收手,没准就不好回到拉萨,回到美丽的布达拉了。

所以呢,松赞干布很明智地选择了退兵,并派人来唐朝谢罪。

他知道,与其在这里消耗,不如尽快回国,稳定内部局势,养精蓄锐,以备后患。

再说唐朝这边。虽然牛进达的奇袭立下了大功,但总的来说,唐军也没占到多大便宜。主力部队根本就没怎么交手,充其量算是个小胜。而且吐蕃退得又快,又来谢罪,你总不能没事找事吧?

再说,唐太宗当时的主要精力是放在西域。只要吐蕃不直接威胁唐朝利益,唐太宗也懒得跟他们纠缠。毕竟打仗消耗太大,不如留点力气,去搞定西域那些杂七杂八的小国家。

总之,松州之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

它揭示了唐蕃两国实力的对比,暴露了吐蕃内部的问题,也让双方都意识到,想要一举击溃对方是很难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战争反倒成了双方握手言和的契机。

下面我们再来谈一谈战后对双方的影响,总的来说,双方都有收获,吐蕃方面收获更大一些。

首先,吐蕃通过这一仗,最终实现了与唐朝联姻的目标。文成公主入藏,不仅给吐蕃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更是极大地提升了吐蕃在周边部落中的威望。

有了这层关系,吐蕃在西域的扩张之路就更加顺畅了。

其次,这场战争也让吐蕃吞并了不少周边的小部落。吐谷浑、白兰、党项的一部分羌族部落,不少都成了吐蕃的附庸。

这就等于是为吐蕃扩充了实力,为它日后称霸西北奠定了基础。

再者,松州一战后,吐蕃与大唐的关系空前绝后的好。双方频繁互访,还在大唐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出钱出力,可谓是戮力同心。

这种良好的关系,也为吐蕃的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比之下,唐朝好从长远来看,也不亏。

最起码,唐朝重新控制了吐谷浑、白兰、党项那些大部分羌族部落。这些地方在战前可都是落到吐蕃手里了。

战后吐蕃撤兵,等于是还给了唐朝。

更重要的是,吐蕃暂时安分了,唐朝的西北边境得以安定。

这就等于是唐朝腾出手来,专心去搞定西域那些烫手山芋了。后来薛延陀、西突厥先后被唐朝击败,丝绸之路大通,跟这场松州之战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

你想如果唐蕃持续征战,唐朝腹背受敌,哪还有精力去对付西域?就算想出兵,也得防着吐蕃在背后捣乱。现在倒好,唐蕃言和,也算是皆大欢喜。

松州一战作为一次标志性事件,说白了就是两个正处于上升期的土豪互相掂量的结果。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肯让步,那就干一架呗!结果这架没打完,倒是让双方都意识到了对方不是吃素的。

它不仅结束了唐蕃的初次交锋,也开启了双方一段时间的和平交往。

在这个过程中,吐蕃完成了从一个边陲小国到雄霸高原的蜕变,大唐则跨越了从中原王朝到域外霸主的转型。

当然了,和平只是暂时的。随着双方实力的发展,矛盾还会出现。

吐蕃的野心不会止步,大唐的雄心也不会消失。未来怎么博弈,还得走着瞧。

特别是后来在吐谷浑和安西四镇问题上,唐蕃两国那是针尖对麦芒,你死我活的较量。

双方都在这些地方投入了大量兵力,轮番上阵,争斗不休,有机会我们再继续谈。

1 阅读:65

火耀西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