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海棠诗社的绝唱,预告了女孩们让人痛心的结局

雨浓读书时 2022-12-06 10:28:49

图|网络

文|月婆娑

1 本回导读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主要讲了讲了两件事:黛玉重建诗社,女孩子们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相较于前几回尤氏姐妹曲折命运的沉重,这一回似乎有反转。大观园里的青春男女,在春天里作诗、放风筝。

实际上,无论是桃花诗、柳絮词还是风筝,都透露着众人即将分离的悲伤。春光无限好,却难以保留。从第七十回开始,贾府衰落,人员离散加剧。黛玉的还泪报恩之旅也接近尾声。

曾经有多绚丽,离开时就有多凄凉。女孩子们在大观园里度过了最烂漫,最无忧的日子。到了适婚的年纪,理想与自由都会随着婚姻落到实际的生活中,或打碎,或事与愿违。这是她们必须走的人生路。

旧时的婚姻对女性来说,无异于开盲盒。幸福与否在于长辈的眼光和自己的运气。从后来的结局我们得知,迎春因虎狼丈夫丧命,探春凄凉远嫁,湘云丈夫病逝,黛玉去世,宝钗守活寡,……女孩子们都将经历残酷的折磨。

2 桃花诗和柳絮词背后的深意

海棠诗社成立后,开过几次诗筵,作了海棠诗,作了菊花诗,冬天又在芦雪庵联句,然后就停了很久。国丧,家丧,尤氏姐妹的死,柳湘莲失踪等事情相继发生,大观园里少了以往的欢乐。

这回黛玉重建桃花社,是诗社的最后一次活动。此后不久查抄大观园,这些女孩子死的死,远嫁的远嫁,十分凄惨。

春天来了,黛玉伤春,作了《桃花行》。桃花灿烂,但脆弱易毁,黛玉在诗中传达的情绪,跟《葬花吟》类似,幽怨缠绵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无常的感慨。她经常有死亡来临的预感。宝玉知道黛玉经历过生死离别,懂她,怜惜她。

宝玉也是很敏感的人,他能体会到黛玉诗中的无常感,身边的女孩子们逐渐离去,引导他一步步看清了自己的命运。宝玉和黛玉在心灵上的契合,是其他姐妹无法达到的。所以在黛玉去世后,即使宝玉与宝钗已经成婚,他毅然选择了完成自我,放弃红尘。

黛玉作了《桃花行》后,大家在李纨处闪亮诗社的活动,有事中断了,第二天有事探春的生日,诗社活动搁浅。

史湘云无聊,以柳絮作了小调。大家觉得有意思,纷纷作了词。《红楼梦》中的诗啊,词啊,都有着命运的暗示性。

探春的《南柯子》表达的是“一任东南西北各分离”,即姐妹们最终会各奔东西;黛玉的《唐多令》表达的是死亡,她已经在唱自己的挽歌;宝琴的《西江月》表达的是悲壮的离别感;宝钗的《临江仙》一改离愁,别人都看到柳絮的飘零,她看到的是柳絮被风吹上青云。

所以宝钗成为了女孩子们当中最稳重、最能主持大局的那一个。

3 放风筝的隐喻

后半部分,大家去放风筝,玩闹一番后,所有的风筝都被割断线飘走了。放风筝多在清明时节,所以这里的风筝,并不是简单的游乐活动,事实上有更深的寓意。

黛玉说风筝虽然有趣,放走了又不忍心。李纨是这么回答的:

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

黛玉的病因宝玉而起,如果病带走了,相当于说前世的恩已报完,黛玉的生命也该结束了。表面上讲黛玉放风筝,后来剪断线,风筝飞走,好像一缕芳魂慢慢飘走的味道。

放风筝的这一场戏,其实在暗示这些女孩子都要各自西东,走向各自命运的终结。

从第七十回开始,悲剧的氛围越来越浓,这些少女们不得不开始面对残酷的现实。大家有感伤,有不舍,可又无力改变。

欲知姑娘们的命运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