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啥输给凉州小军阀,汝南袁氏没能夺取天下的原因竟然是它?

高旭评历史 2024-08-29 02:34:40

张让等投河自尽后,闵贡扶着刘辩与刘协,徒步往南回皇宫。

两兄弟哪吃过这个苦,走了几里地,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方征用一辆板车(帝与陈留王协夜步逐荧光行数里,得民家露车,共乘之)

刘协不知道,他的困难之旅才刚开始,每个王朝的末代皇帝都很凄惨,能保住一条命就相当不错了。

令刘辩与刘协诧异是,这段时间洛阳城内竟无一兵一将前来救驾!

袁绍忙着砍人,袁隗在与各大世家疏通,瓜分“战后的利益”。刘辩在他们眼里,已经可有可无,因为他是何进拥立的,不出意外,回到洛阳就会被袁家找个理由废黜,另立新皇。

一直到了北邙山下,总算遇到一支前来接驾的军队,统帅的将领竟然是董卓!

之前何进曾派种劭阻止董卓进军,董军随后西撤至洛阳城二十里外的夕阳亭 (劭怒,称诏大呼叱之,军士皆披,遂前质责卓。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

他怎么出现在洛阳北部的邙山呢?他又怎么知道皇帝在这里?

有人给他通风报信:奉车都尉董旻!

整场政变看似不起眼的董旻给董卓提供了几条重要情报

1、宫内的宦官们全死了;

2、大将军何进也被干掉;

3、皇帝被张让挟持,已经出逃,具体哪个门董旻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西、北两个方向。

董卓决定沿着顺时针方向搜寻,董军先抵达显阳苑,搜索无果,于是又向北邙山赶去。

因为是全骑兵,在黎明时刻赶到洛阳北郊,终于在邙山北与少帝刘辩相遇。

得亏了是骑兵,如果是纯步兵,一晚上根本来不及。

小皇帝刚经历血腥的宫变,朝夕相处的公公们自尽的场景还浮现在在眼前,蓦然遇到一支陌生的军队,惊恐中根本无法正常交流,语无伦次的话都说不出来。

关键时刻,刘协站了出来,和董卓对答如流。刘协的表现给董卓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后来废帝埋下了伏笔。

这也是窝囊一辈子的献帝的第一次登台亮相。

很多人觉得献帝就是一个傀儡,其实献帝本人很英明,这从给他的谥号就能看出来“博闻多能,聪明睿智,圣哲有谋,智质有礼”,曰“献”,是对献帝最大的肯定。曹操虽然挟献帝协号令了诸侯,但是,曹操也被献帝折腾的心惊胆战。

洛阳城内的袁绍以为大局已定,突然得到一个消息(应该是闵贡派人传回来),皇帝、陈留王和董卓在一起。

袁绍大惊,董卓怎么来了?

他马上派太尉崔烈带着公卿百官去阻止董卓。

从袁绍指使太尉崔烈可以看出洛阳城内的利益已经谈拢,士大夫集团大部已经被袁家收拢旗下,唯袁家马首是瞻。

崔烈见到董卓后还想拜拜威风,呵斥董卓避让,要求他立即退兵返回并州。

董卓指着崔烈骂道: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路,你现在说什么回避?信不信我砍下你的脑袋!(昼夜三百里来,何云避,我不能断卿头邪?)

董卓不玩阴谋诡计,他一生信奉的就是武力,绝对的武力,这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劣势。

来接驾的大臣还在劝谏,说咱们是奉诏来的(群公谓卓曰:有诏卻兵)

董卓也乐了,皇帝就是身边,你们哪来的诏书,他反诘大臣们:“诸位公卿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让我退兵的理由!(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卻兵之有!)

现在让董卓退走是绝对不可能,这次冒险来京,董卓就打算在洛阳搅它个天翻地覆。

在五千凉州兵的威慑下,崔烈不得不退让,由董卓“护卫”少帝返回皇宫(卓不受诏,选五千骑将自河津渡)

皇帝在手对董卓意义非常,没有皇帝的话,袁绍一旦下令不让你进城,你怎么办,难道准备强攻?

董卓入京,带着五千凉州精锐入京!

袁绍顿时慌了手脚,之前所有的计划都是针对宦官和何进,现在该怎么对付董卓?

尚书台下诏令他回并州?

董卓之前已经屡次抗命不从,这招不一定奏效。

鲍信建议来硬的,他对袁绍说:董卓现在手握强兵,心怀异志,我们必须先下手为强,要不你就白忙活了!趁他刚刚入京昼夜疲劳,突袭他必定成功(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

袁绍犹豫了,董卓带来的军队的确不多,仅仅五千人,但是袁绍手里控制的兵马也没有绝对优势。

来梳理下洛阳城内的武装力量:

1、皇宫虎贲军(袁术)

2、西园军(何进部下)

3、北军(何进部下)

4、司隶校尉军(袁绍)

5、凉州军(董卓)

司隶校尉军仅有一千余人,袁术的虎贲军和宦官的禁军火并后,损失比较大,最关键的,这两支军队抓捕大臣还凑合,真要和身经百战的凉州铁军较量,袁绍相信撑不了几个回合。

只有将北军五校和西园军都控制在手上,对付董卓才更稳妥。

董卓毕竟在袁隗手下当过差,是他袁家的故吏,袁绍觉得董卓不会很快翻脸。

袁绍的犹豫令鲍信十分失望,他看出洛阳将要大乱,立刻回泰山招兵买马(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馀乘)

曹操后来独立发起敖仓战役,和鲍信的支持密不可分,此人的谋略、胆量、决断和曹操不相上下。

三国演义怎么会这么好看呢!就是因为汉末的英杰实在是太多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司马懿,荀彧,袁绍、孙策、周瑜各领风骚,即便像鲍信这样默默无闻的人,也是一时人杰。

袁绍的弱点也暴露出来,关键时刻不敢博一把,官渡之战他还会犯一次,被对手再次翻盘,他没能夺取天下,就是缺了一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魄力。

袁绍犹豫的同时,董卓果断出手。武力至上的他深信枪杆子出政权。

在这混乱的一夜尘埃落定后,何进的部下都比较慌,如果说打皇宫是因为有袁绍的假节,那么干掉军界二把手的何苗是谁给你下的命令呢?

冲动是魔鬼啊。

何太后还在,皇帝也回来了,如果朝廷下诏调查何苗被杀事件,你们这些大兵们怎么办?

就在吴匡惶惶不安时,董卓抛来了橄榄枝,再加上共击何苗的董旻顺水推舟,吴匡表态加盟董卓,北军、西园军一部迅速被董卓收编(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

董卓觉得还不够。他又盯上了驻军孟津的并州军。

袁家此时也已经反应过来,对丁原进行拉拢。参录尚书事的袁隗一纸诏令把丁原调为“执金吾”。

执金吾在西汉十分威风,到了东汉,其职权及兵力逐渐缩缩,仅剩守卫武库及每月定时巡逻,就连之前为皇帝出行清道的职责也被郎卫代替。

既又夺兵权,给得还是个芝麻绿豆的小官,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嘛?

再者说,天下已经大乱,还有哪个地方实力派会主动上交兵权?

即便袁家不上路,丁原也不会投靠董卓,有并州精锐,丁原自认无论实力、职级,他和董卓不分上下,洛阳给不出足够的利益,他还可以回太原当土皇帝嘛。

董卓很干脆,权力斗争他的确不擅长,那就简单点,直接做掉丁原。

当然不是与并州军开战,董卓有他自己的优势:他也担任过并州刺史,任上“数讨羌、胡,前后百馀战”

对并州系统的军官董卓是了解的,尤其是其中一个叫吕布的人!

吕布是并州五原郡人,在当地名气很大,“以骁武给并州”,此时担任丁原的主簿。

毕竟是老领导,彼此知根知底,吕布也知道董卓的带队风格,老领导当年可是动不动就把赏赐全分给兄弟们,在董卓的利诱下,吕布当即杀了丁原,带着并州军投降了董卓。

只是吕布既然可以为了利益背叛丁原,老董,你又怎么知道他下次就不会背叛你呢?

吞并并州军后,董卓的战力已经是天下第一,除了北军外,当时地方上最有战斗力的几支军队如下​:

幽州军(后被公孙瓒掌控)

凉州军(董卓)

并州军(吕布)

丹阳军(后被孙策掌控)

泰山军(被曹操、臧霸瓜分)

凉州、并州、加上北军五校、无论从战力还是数量上,董卓都已经远超袁绍。

就这样,董卓觉得还不够保险,入京后每隔四五天,就命他的三千人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战鼓震天、红旗招展的敲锣打鼓入城。

这一招彻底吓唬住了袁绍,他摸不清董卓到底有多少人,兵力不占优势的他彻底失去与董卓开战的想法。

机关算计,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袁绍极为懊恼,但他并未气馁,开始了新的布局,他要在董卓身边部下天罗地网。。。。。。

大势底定后,董卓施展霹雳手段,武断地免除司空刘弘的职务,自己取而代之。

紧接着,他要废帝了。

董卓邀请袁绍到显阳苑商议废立之事,董卓肆无忌惮地说: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庙,没有资格担任天下的君主。为了国家和汉室江山着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天子!

只邀请袁绍也可以看出,汝南袁氏的掌舵人已经易主,袁隗已经比不上袁绍。

董卓立刘协有几个原因:

1、刘协在邙山的表现让他印象深刻;

2、刘协没有背景,好控制;

3、刘协是董太后养大的,号为董侯,虽然跟董卓不是实际亲戚,但都姓董,这就够了。

袁绍不同意:汉家君天下四百年,恩泽深厚,兆民爱戴,现在的皇帝春秋正盛,没看见哪里不善于天下,你董公想废嫡立庶,恐怕众公不从你的建议啊。

董卓闻言大怒: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正常的权力博弈,面对已经失势的袁家,董卓起码要给予一点尊重,出让点实际利益,换取袁家的理解。但是在武夫眼里,不是胜就是败,哪有那么多绕圈圈的,现在我胳膊粗,就必须听我的。

袁绍也不退让:天底下强大的人,难道只有你董卓一个人吗!(天下健者,岂唯董公)

袁绍什么时候被人骂过竖子,再加上辛苦谋划的大局最后被这个凉州来的老地痞流氓摘了果实,也是“气糊涂了”。

​两人翻脸后,袁绍急忙奔冀州去了。

从他选择的落脚点足以说明,袁绍在董卓面前又演了一场好戏,在洛阳已经无法扳倒董卓,值此天下大乱之际,赶紧去把光武帝起家的河北占住了,以他四世三公的名望,重新打出一片新天地​!

董卓知道袁绍的声望地位,也没拿他怎么样,放任袁绍出了洛阳。

他又准备拉拢袁术,表袁术为后将军,袁术也不傻,逃往南阳(董卓将欲废立,以术为后将军。术畏卓之祸,出奔南阳)

袁术选的南阳也很有意思,是光武起兵的地方。两兄弟,从小就喜欢别苗头、争高下。

袁家的不团结才是他们失去天下的最重要原因。

以后来袁术掌控的地盘,加上​袁绍的四州之地,还打啥官渡之战呢?

​​

至此,之前参与斗争的外戚(何家)、宦官(张让)、士大夫(袁家)都离开了洛阳的权力舞台,一个来自凉州的小军阀打包了所有胜利品,历史的奇妙正在于此。。。。。。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