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三国志列传的顺序,孙吴十二虎臣名录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
太史慈为何没有进入十二虎臣?
因为他的级别更高!
来看太史慈是和谁合传:刘繇、士燮。
刘繇是扬州刺史,官职超过孙策,比肩袁术,士燮更是后来的交州王。
当时人默认太史慈是一方诸侯。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人。
三国里出自青州的名将相当稀少,大家有了解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东莱郡担任郡吏时,因本郡与上级青州府衙存在纠纷,太史慈被选为信使,赶往洛阳,堵截州府的官员(当时本郡与本州之间有嫌隙纠纷,是非曲直不能分,而结案的判决多以先让有司(掌刑赏之官吏)知事者较有利。
简单说就是先到者有利!
太史慈虽然顺利完成任务,但因得罪州府,被迫避居辽东。
北海郡太守孔融得知后,觉得太史慈是个人才,于是多次派人问候太史慈的母亲,并赠予其礼物。
孔融这一举动后来也拯救了他。
后来青州黄巾军再次暴动,孔融被围困不得出。恰逢太史慈从辽东归乡,母亲将孔融照顾之事告诉了他,如今孔融遇难,她希望他能报答孔融的恩情。
太史慈于是独自前往都昌,当时贼围尚未太密,于是太史慈乘夜伺隙,冲入重围见孔融。
孔融十分感动,单光靠太史慈一人显然不行,还得去搬救兵,谁呢?
平原国的刘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b140349d75d581be002c391ca0cd3e0.jpg)
城中无人愿出重围,太史慈便自求请试一行。
孔融道:现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说难以突围,你虽有壮志,但这始终是太艰难的事罢?(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
开玩笑,青州黄巾军那是可以与曹操互相对砍的强悍战力,曹操最后也是靠利益互换才收服其众。
太史慈回答:昔府君倾意於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邪?事已急矣,原府君无疑
你对我有恩,我就一定要回报你!
又想了关羽,官渡战前为曹操立功后坚持要去河北找刘备,命在关老爷看来,没有这个义重!
曹操那边更不明智,他已经知道了关羽的能力,有太多种不放你走的方法。但是曹操还是兑现了他的承诺。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这其实也是不明智的,后来关羽差点打的曹操放弃许县北渡黄河。
恩义、信诺,对关羽、太史慈来说,才是立身之本!也许自己的利益会受损甚至丢掉性命,那又如何!就是因为有这些英雄人物,才衬托出三国这段历史的伟大!
后来的五代也很混乱,年年打,月月打,常年的战争的确出了不少名将,但像关羽、太史慈这样的就太少太少了。
太史慈是怎么突围出城的呢?
每天出城练习射箭: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
在数万敌军面前练习射箭,这得需要多大的胆气!
周而复始,包围的黄巾军渐渐放松了戒备,太史慈见其防备疏漏,一连射杀好多人,突围而出!(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
智勇兼备!
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为何没有被刘备收在帐下呢?
其实刘备也没让太史慈失望,在自身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刘备要协助田楷对抗臧洪)依然拨出精兵三千人救援孔融。
两人在这段时间也结下了一定的革命友谊,刘备或许也说过类似的话: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太史慈为何没有心动呢?
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位明主:刘繇。
刘繇,字正礼,东莱人。汉室宗亲,哥哥刘岱官至侍中、兖州刺史。
刘繇从小就展露了非凡的胆略。十九岁时,堂叔刘韪被盗匪所劫持为人质,刘繇为搭救堂叔,召集十多人混进贼窝,将盗匪头目斩首,成功救出堂叔(繇年十九,从父韪为贼所劫质,繇篡取以归,由是显名)
后来按照东汉的传统,举孝廉,拜郎中,任下邑县长,后被州里征辟,巡行至济南国时,将贪赃枉法的济南国相奏免(举孝廉,为郎中,除下邑长,州辟部济南,济南相中常侍子,贪秽不循,繇奏免之)
干出名头后,司空府来征辟他,刘繇没有前往,而是在淮浦躲避战乱,也躲过了洛阳的政变。
但有了三公的背书,刘繇的名气是彻底打响了,他和兄长刘岱(后来担任兖州刺史)被同郡名士陶丘洪誉为“二龙”,要知道平原国的华歆、管宁、邴原三人才凑成“一龙”!
老乡、勇敢、皇族、清官、名士、刘繇身上的标签实在太多了,怎能不吸引太史慈?!
这也许就是太史慈婉拒刘备的真正原因。
只可惜,太史慈从青州千里迢迢到扬州投奔刘繇,却得不到重用。刘繇给出的理由有点可笑: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这是他的真心话嘛?咱们深入分析下刘繇此时的情况。
刘繇和刘表的情况很像,是单枪匹马到扬州上任,一开始畏惧袁术的势力,刘繇连过江都十分犹豫(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
后来靠吴景、孙贲发兵相助,将刘繇迎到曲阿,才使其得以在扬州立足(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
刘繇南渡后马上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以朝廷的名义取得三位太守的支持,初步站稳了脚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84bd52096ba9e2e5f83ee1362aa413a.jpg)
乱世没有枪杆子是不行的。
刘繇接着收拢从徐州南逃的两位军阀:笮融、薛礼(两人都是陶谦的部下,一个是下邳国相、一个是彭城国相)
重点介绍下笮融,丹杨人。
因为同郡的关系,陶谦任命笮融为下邳国国相。
下邳城的位置处于泗水和沂水交汇之处,无论是北边的彭城还是南边的广陵,向州治所在的郯城运输粮食时都需要经过下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3a18dcf7c40b957035caf68261a284a.jpg)
笮融有个重要职责是督运广陵郡、下邳郡、彭城郡三地粮草转向郯城。
然而身为陶谦的老乡,笮融却把三郡的粮食占为己用(同郡人笮融,聚众数百,往依于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
曹操攻打徐州之后,驻守下邳的笮融当起了逃跑将军,带着一万多人和三千匹马,沿泗水南逃到广陵郡境内(及曹操击谦,徐方不安。融乃将男女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
三千匹马啊,要知道当时中原的骑兵十分稀缺,吕布之所以先后被袁绍、袁术重用,就是因为手底下有一只强悍的骑兵战力。
如果这支骑兵投入徐州大战,曹操还能轻易战胜陶谦嘛?徐州大战可以移步这三篇:
兖、徐首次交锋,刘备为何可以脱离公孙瓒,加入徐州军序列?
曹操二征徐州的背景是什么?
匡亭、彭城两战,大败袁术、陶谦的曹操,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最强对手!
你以为这就完了,笮融的无耻表演还在继续。
南逃广陵后,太守赵昱尚对笮融盛情招待,笮融反而在酒宴上杀了赵昱,大肆劫掠广陵城,然后渡江跑到丹阳去投奔薛礼,驻军于秣陵城南(广陵太守赵昱待以宾礼。融利广陵资货,遂乘酒酣杀昱,放兵大掠)
这么一个货色,却得到了刘繇的重用,他的目的是要借助笮融、薛礼手下的军队,而笮融、薛礼则需要一个合法驻军的名义,三人一拍即合。
军政大权在握后,刘繇很快和吴景翻脸。派樊能、于麋、张英三员部将以牛渚为依托封堵位于历阳境内的渡口(攻没诸郡县。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
刘繇没有重用太史慈的原因已经呼之欲出,他的军队更多依靠的是丹阳人,如果用太史慈为大将,丹阳军会心服嘛?
要知道, 这些桀骜不驯的丹阳兵当初可是连曹操都敢砍!
曹操在讨董战役后,曾去丹阳郡募兵,归程路上,刚带回来的丹阳兵在夜里兵变,把曹操帐篷烧了,曹操手拿宝剑狂杀数十人才最终逃出营去。
咱们这个系列有个核心观点,不要轻易给一个人下结论,很多时候形势比人强,刘繇不是不知道太史慈忠义、能打,他更担心的是本集团的内部分裂。
太史慈最后担任什么职务呢?
侦察兵(但使慈侦视轻重)
历史就是那么巧合,在一次侦查时太史慈偶遇孙策,两人单挑数回合不分胜负。
太史慈的强悍武力给孙策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刘繇与孙策争夺江东失利,被迫西奔豫章,临走前让太史慈留下来牵制孙策。太史慈随进驻泾县,屯兵立府,为山越所附。遁走于芜湖,称丹杨太守(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
孙策此时的官职也不过是会稽太守而已。
后孙策亲自攻讨泾县,终于俘虏太史慈。孙策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即拜太史慈为门下督,仍然让他带兵(后授以兵权)
瞧瞧江东小霸王的胸襟!孙策要是有孙权的寿,江东打过长江应该没有问题。
太史慈也为其拜服,主动招降了刘繇的余部万馀人。
丹杨太守、万馀人马,太史慈的地位为啥比江东诸将高的多,这就是原因,从本质上讲,因为孙策的大度,太史慈更像江东集团下的一个小诸侯。
孙策后来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县,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督诸将共拒荆州刘表的勇将刘磐,刘磐自此不敢再犯江东。
后来孙权统事,继续重用太史慈,委以太史慈南方诸大事。
太史慈的名气连曹操都有所耳闻,对他赞誉有加,想要将其纳入麾下。
只可惜,这么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死的太早了,建安十一年,四十一岁的太史慈走了,临终感叹:大丈夫生于乱世之中,应当提剑立功,然今生之志未完成,怎么就这样轻易地死了?
太史慈武力值极高,既能单挑孙策,箭术又十分精良(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
绝对是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的最佳人选。
界桥之战斩严刚、定军山之战斩夏侯渊,都是直接干掉对方主帅,赢得整场战役的经典战例。
合肥之战,如有太史慈压阵,孙权还会让张辽打出那样辉煌的战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