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灭国大功,论功劳威望远超司马懿的顶级门阀,为何选择谋反?

高旭评历史 2024-08-20 01:49:20

这篇咱们曾提到,西晋门阀篇(1),开国功勋被污通敌背后的指使人是谁?石勒为何会有大批汉人谋士相助?钟会本应是配享太庙的第一人。

如果钟会能像他爹那样长寿,就能扛到刘渊建汉的那一年,假设他再有诸葛亮那样的品德,八王之乱根本就打不起来。

这篇就聊聊魏末最强名士钟会。

钟会出生的那年钟繇已经是75岁高龄,老当益壮的钟繇给了这个小儿子太多背书:

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也。

钟会成年后,和另外两大颍川顶级门阀(颍川荀氏、颍川陈氏)一样,转投司马家。

博学多闻的钟会很快就获得了司马师赏识,成为司马氏的重要幕僚(司马师:此真王佐材也!)

当然如果说蒋济、司马师还略有主观成分,那么对手方的夏侯霸评价就较为客观,他叛逃蜀汉后,曾对姜维说到:钟会虽然年少,但如果被魏国重用,则必会成为蜀汉、东吴之患(彼方营立家门,未遑外事。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若管朝政,吴、蜀之忧也)

很快验证钟会含金量的时刻到了:

255年,毋丘俭、文钦发动叛乱,大将军司马师新割目瘤,身体还未恢复。朝廷众臣一致推荐太尉司马孚前去平叛。

唯有傅嘏、钟会力劝司马师亲征。

理由是什么呢?

楚兵劲,而俭等负力远斗,其锋未易当也。若诸将战有利钝,大势一失,则公事败矣。

这是明面上的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万一司马孚带兵去平叛,合兵毋丘俭反过来打你呢?

毌丘俭在讨贼诏书里可是重点赞扬了司马孚一家(太尉孚,忠孝小心,所宜亲宠,授以保傅。护军散骑常侍望,忠公亲事,当官称能,远迎乘舆,有宿卫之功,可为中领军)

论资历、功劳、能力,司马孚都不比司马师差:

1、高平陵政变他是核心人员之一。

2、击溃过诸葛恪的二十万吴军。

3、多年来一直是司马懿的得力盟友。

论演戏能力,司马孚更是完败司马师,他自始至终都以曹魏忠臣自居,废曹芳时,司马孚带头嗷嗷大哭(帝受命,遂载王车,与太后别,垂涕,始从太极殿南出,群臣送者数十人,太尉司马孚悲不自胜,馀多流涕)

面对权力的诱惑,谁都信不得。

在钟会等的力荐下,司马师狠下决心,亲自去平淮南第二叛!(是时景王新割目瘤,创甚,闻嘏言,蹶然而起曰:我请舆疾而东。景王遂行)

钟会的职责是什么呢?

主管机密事宜(典知密事)

平叛不久,司马师骤亡于许昌,司马昭仓促接管大军。洛阳的曹髦趁机发诏书给尚书傅嘏,以东南刚刚平定为理由,让司马昭留在许昌,由傅嘏率领军队回朝(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

钟会马上看出曹髦夺回兵权的意图,于是让傅嘏上表,要求和司马昭一同回洛阳。随后不等皇帝同意,直接把军队开到洛水南驻军,赤裸裸地进行武力威慑!

曹髦无奈,只得接受既定事实。

司马昭随后拿到了一系列顶级权力,迁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两年后,淮南的诸葛诞又反,这次叛乱的规模远超前两次,来盘点下各方实力:

诸葛诞: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

孙吴援军:朱异帅三万人屯安丰城,为文钦势,綝於是大发卒出屯镬里,复遣异率将军丁奉、黎斐等五万人攻魏,留辎重於都陆。)

司马昭:今诸军可五十万,以众击寡,蔑不克矣。

三方兵力合计,约八十万大军齐聚寿春,远超三国的任意一场战役的规模。

钟会在这场大规模会战里,表现出了顶级参谋的水准: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夫成功不处,古人所重,其听会所执,以成其美。

尤其是他的反间计,彻底动摇了城内吴军的军心。

孙吴这次入援的急先锋就是江东权势最盛的全氏,全琮之子全怿、孙全端、全翩、全缉等率领三万大军来救援诸葛诞(吴大将全琮,孙权之婚亲重臣也。琮子怿、孙静、从子端、翩、缉等,皆将兵来救诞)

结果留在建业的全辉、全仪因惹上官司,一怒之下竟带着部曲渡江,投降了司马昭(怿兄子辉、仪留建业,与其家内争讼,携其母,将部曲数十家渡江,自归文王)

钟会伪造全辉、全仪的书信,派人进城送信给全怿,说吴主因全怿等人不能拿下寿春而暴怒,要杀尽他的家人,故而才逃往北方。全怿等人十分恐惧,于是开城投降。全怿投降后,钟会又劝司马昭大肆封赏(会建策,密为辉、仪作书,使辉、仪所亲信赍入城告怿等,说吴中怒怿等不能拔寿春,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

一封信就解决吴国的援军,同时动摇叛军的士气(皆蒙封宠,城中由是乖离)

平定诸葛诞,钟会出谋划策最多,时人都将他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

当然平定毌丘俭、诸葛诞,钟会都是以参谋的角色出现,独立作为统帅,钟会又会给出怎样的成绩呢?

机会很快就出现了。

贾充当街干掉魏帝曹髦后,洛阳哗然。司马昭为了将司马氏的权力合法的传递下去,只能选择最难的一条路:讨伐蜀汉。

群臣皆以不可行,就连屡立战功的邓艾都不予理睬。

之前能挡住姜维那是在魏国本土作战,后勤有保障,你去伐蜀,姜维的弱点就全部变成魏军的,两人本就不分仲伯,你让邓艾怎么有积极性去打?(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

关键时刻,只有钟会力挺司马昭(唯独钟会说蜀汉可以攻取)

262年冬,寄托司马昭厚望的钟会受封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

钟会这次入蜀,打出了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战绩,竟然一战灭蜀!

几点原因:

1、最大的助力还是来自于蜀汉自己的防御失当,因为汉中蜀军忠实执行了姜维的新计划,退至汉、乐二城收缩防守,让出了所有入蜀的通道(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

2、钟会的统兵能力。

能指挥十二万魏军成功穿过斜谷、骆谷和子午谷,很不简单。

作为曹魏新上任的凉州总司令,钟会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

用了一颗昂贵的头颅。

行军途中,钟会借牙门将许仪修路不利,将其斩首(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

许仪的父亲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许褚。

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有大功于魏国的军功二代,钟会毫不理会,他就是要用许仪的头来激励士气(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

效果很好;诸军闻之,莫不震竦。

3、钟会的政治攻势。

入蜀后,钟会发告《移蜀将吏士民檄》,瓦解了汉中蜀军的士气。

钟会拿下汉中后,大大刺激了邓艾,为给自己博得更大的功绩,邓艾从阴平小道奇袭得手,魏军直接开至成都城下,刘禅投降。

司马昭给了钟会极其丰厚的奖赏,以伐蜀之功劳,册封钟会为司徒,增邑万户。

如果钟会不反,西晋建立后,他就是当之无愧的首席开国功臣!

为啥最后还是反了呢?

功太大!

司马昭伐蜀,本想缓解弑君的负面影响,拿下汉中,就已经完成了司马昭的任务。司马昭也如愿以偿晋升相国,封晋公加九锡。

谁想邓艾硬是把成都拿下了。。。。。。

这下性质就完全变了,这是灭国之功,这是连司马懿、司马师都没想过的事​!

偏偏功臣之一的钟会才三十九岁!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来看下曹魏当上三公的几个著名人物:

太尉,贾诩,七十四岁

司徒,华歆,六十四岁

太尉,司马懿,五十六岁

你可以说三公是虚职,带有极强的荣誉性质,那就拿实打实的食邑来对比,司马懿干到万户时已经六十三岁,满宠在淮南兢兢业业十数年,​也才刚摸到万户的边。

现在四十不到的钟会​一举打破了两大重臣的记录,已经严重威胁到司马氏的地位​!

​此时地位和他相当的还有四人,分别是太傅司马孚、太保郑冲、太尉邓艾、司空王祥。

邓艾已被司马昭收押。

郑冲不过问政务,王祥以帝师自居,见到司马昭都不肯叩拜,这两位根本就没有实权。

唯一有权的司马孚都快八十五岁,已经无力参与​政事。

其他几位当打之年的,权势又没钟会高:

比钟会大三岁的杜预还在军中给钟会当长史。

裴秀、荀勖在大将军府为司马昭参谋军事。

至于贾充羊祜等武帝朝的权臣,无一不比钟会年长。

贾充,在禁军里干中护军。

唯一握有军权的王沈仅监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实力只有数千兵马。

​无一人可以和钟会匹敌!

别忘了司马昭还没有完成篡位,从理论上讲,他和钟会都是曹魏的臣子。

和邓艾这种出身寒门的人不同,钟会出身顶级家族颍川钟氏,自身文化造诣非常高,又由文入武,几乎找不出短板,现在迁司徒,手握几十万兵马,他完全有和司马昭扳手腕的​实力(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

即便他现在不反,等司马昭死后,钟会必然可以进入辅政大臣序列,还极有可能是首席。他的地位、实力、威望,已经远超当年的司马懿,在朝中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人。那个时候如果钟会也像司马宣王致敬,发动一场政变,司马炎玩的过他嘛?别忘了时人的评语: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

留着这样一个定时炸弹,司马昭自然寝食难安,辛辛苦苦十几年的布局,难不成为别人做了嫁衣?

​必须除掉他!

司马昭用行动表明了他对钟会的不信任。

会得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

钟会得信后大惊,对亲信说: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抓一个已经手无兵权的邓艾,哪里用得上这么大阵仗!司马昭这么做摆明就是对钟会起了异心。

对钟会而言,只有两个选择:

1、乖乖交出兵权,然后回洛阳当一个闲职,从此被司马氏软禁​(不杀已经是对他最大的开恩,谁知道你会不会像司马懿那样暗中起事)

2、就地起事,和司马昭一较高下。

​至于忠义,这对钟会来说根本就没当回事,全程参与司马氏篡位的钟会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手里有兵,皇帝之位不再遥不可及。钟会虽是司马氏一路提拔起来的亲信,但在他心中哪有忠义二字!

现在征蜀的二十万魏军都在他手里,姜维为首的蜀军也愿意为他"效劳",加上陇右地区已经空了,只要出兵,关中可以一鼓而下。

经历淮南三叛的钟会明白,不能和司马昭打持久战,司马家可以动员更多的兵力,之前的毌丘俭、诸葛诞都是在持久战中被司马昭拖垮。

只有速攻才是最佳谋略!即使攻打洛阳失败,也可以退回蜀地偏安一隅。

钟会决定立刻起兵,姜维作先锋出斜谷,钟会率大军随其后,先占长安,后水路并进,会师洛阳!

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

但他还是忽略了一点,司马昭早在他出征前就算计好了一切: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

司马昭对人性揣摩的极深,伐蜀的魏军已经立下灭国大功,都等着回京早早受赏。一旦谋反,不但奖赏没有,还要掉脑袋,这活谁愿意干!更何况军队的家属都在洛阳,造反得不偿失!

司马昭由此下了结论:钟会虽然狼子野心,不足为惧!(若作恶,祗自灭族耳)

果如司马昭所料,对于钟会的叛乱,魏军集体选择了不合作。成都乱战后,钟会与姜维双双死于兵变之中(烧成都东门以袭杀会及维、张翼、后主太子璿等)

​​

接二连三的叛乱也逼迫司马氏在开国后,开了历史的倒车,重新赋予宗室兵权,结果引发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内战,由此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0 阅读:123

高旭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