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割席分座的主人公,他和两晋的门阀相比,道德水平孰高?

高旭评历史 2024-08-17 02:46:26

在继续西晋篇之前,还有一个三国的人物值得写下。

就是那个杀伏皇后,逼迫汉献帝禅让的华歆。

华歆,字子鱼,平原郡人。

华歆的恩师陈球在当时享有大名,学识渊博的他带出了卢植、郑玄、管宁、华歆等六十多名弟子。

卢植平息黄巾之乱的名将。

郑玄遍注儒家经典,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华歆则与邴原、管宁共称“一龙”,管宁是龙尾,邴原是龙腹,华歆是龙头。

出道即巅峰的华歆进入一个人的视线:王芬。

王芬,东汉著名的八厨之一(其它七人为:度尚、张邈 、刘儒 、胡毋班 、秦周 、蕃向 、王章)

王芬时任冀州刺史,欲废除汉灵帝另立新君,他曾拉拢曹操入伙,遭曹操拒绝后,王芬又招呼平原名士陶丘洪、华歆参与(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

陶丘洪正想赴行,华歆制止他:废立皇帝的大事,伊尹、霍光都感到棘手困难。王芬性格疏忽,而且不擅统军,这件事一定不会成功,而且还将牵连家族妻儿,你千万不要去啊!(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王芬果真失败,从此陶丘洪对华歆彻底拜服(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

为啥华歆可以精准预测王芬的失败呢?

灵帝的确昏庸,但即使王芬侥幸成功,他的结局会好过董卓嘛?

使其成也,亦董卓也,天下且亟起而诛之,其亡且速于董卓!

董卓有西凉强大的武力支持,虽挡住了关东联军的围攻,仍败于潜伏的王允,王芬作为一个低配版的董卓,结局不言自明。

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调河南郑泰、颖川荀攸和平原华歆入京(灵帝崩,何进辅政,徵河南郑泰、颍川荀攸及歆等)

荀攸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曹操集团的二把手,郑泰更是差点将董卓的兵权骗走,华歆能与这两人一起被征召,说明他的名气已经很大!

华歆到洛阳后,被授以尚书郎之职(歆到,为尚书郎)

190年,董卓烧毁洛阳,强制迁都长安,华歆判断长安将会发生大乱,主动请求出任下圭令,从蓝田翻过秦岭去了南阳(董卓迁天子长安,歆求出为下邽令,病不行,遂从蓝田至南阳)

后来三辅地区因为战乱变成一片废墟,朝廷大臣被凉州叛军屠戮一空。

华歆之后一直避居于徐州,直到一纸诏令,拜歆豫章太守。

谁推荐的呢?

曾一同避居徐州的同乡:扬州牧刘繇。这段史料​详情可以移步这篇:豫章郡大乱斗:袁术、刘表、朝廷三方的角力场(诸葛亮的叔父到底是不是好人?)

华歆上任后,为政清静,不烦扰百姓,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

刘繇得此助力,势力更甚,西城之民慑于刘繇之威杀了诸葛玄,将他的首级送给了刘繇。

解决了西边的外患,又深得豫章民心,刘繇本想厉兵秣马再与孙策争锋,可惜的是,可惜没多久刘繇自己却因病离世。

刚刚稳定下来的豫章,再次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当地百姓希望华歆能够接任新的扬州刺史(扬州刺史刘繇死,其众原奉歆为主)

华歆认为这与朝廷的诏令不符,擅自代了扬州刺史的位置是为不忠,民众在豫章太守府外守候了几个月,还是被他婉言劝回(歆以为因时擅命,非人臣之宜。众守之连月,卒谢遣之,不从)

华歆真的一点也不贪恋权位嘛?看看豫章周围的形势。

左有刘表,右边是江东小霸王孙策,江北还有令孙策都忌惮的袁术旧部刘勋。

他这个扬州刺史当得安稳嘛?

谢绝政变,逃离长安,拒当刺史,这三件事说明华歆审时度势能力冠绝于众!​他和贾诩十分相似,对大势判断极其准确。

​孙策大败黄祖后,势不可挡。

他派虞翻对华歆晓以利害:讨逆将军智略超世,用兵如神,前走刘扬州,君所亲见,南定鄙郡,亦君所闻也。今欲守孤城,自料资粮,已知不足,不早为计,悔无及也。今大军已次椒丘,仆便还去,明日日中迎檄不到者,与吾辞矣。

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二话不说,整理衣冠欢迎其到来(翻既去,歆明旦出城,遣吏迎策)

扬州的江南四郡太守:丹阳周昕、吴郡许贡、会稽王朗无一不曾和孙策有过血战,唯有豫章华歆献城投降。

纵观汉晋名士,大部分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孙策很尊重华歆,一直待以上宾之礼,议事时,允许“华独坐”(相当于对三公的礼遇),但是重要事务从来不让华歆参与,两人心知肚明,孙策只是拿华歆这样的名士当招牌,用以表明礼贤下士之风。

毕竟华歆的名气实在太大,以至于曹操在官渡还能记得他,上书献帝请召华歆至许昌任职(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

此时孙策已死,孙权仍不想放华歆离开,但是华歆归“汉”似箭。

无论曹操还是袁绍,都不是江东可以匹敌的,更何况,相对正统的汉室,孙家只是一个割据的小军阀而已。

趁北方还有空位,赶紧回去,晚了就没“二路电车”​了!

聪明的华歆想了一个脱身之计: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

要想让别人跟着自己走,一定得先试着满足他人的利益!

孙权听了很高兴,于是答应送他入京(权悦,乃遣歆)

到许县后,为了更快地爬上高位,华歆为曹家当了脏手套。

带兵入宫搜捕伏皇后(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

华歆登坛主持受禅仪式,向曹丕献上皇帝玺绶(文帝受禅,歆登坛相仪,奉皇帝玺绶,以成受命之礼)

​这也是华歆最大的污点!

​虽然名节有亏,但不妨碍其火速升迁,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

​为何咱们这个系列一直在褒扬丞相,因为看过很多名士的事例后,你才会真的体会丞相的伟大,再次温习下这篇文章:诸葛亮的哪篇文章会让你感动涕泪?(丞相到底伟大在哪里?)

不过总体来说,东汉名士的道德水平比两晋还是高了一筹。

华歆贵为三公,却十分清廉,俸禄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以至于曹丕为此特意下诏书:司徒,国之俊老,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特赐御衣,及为其妻子男女皆作衣服。

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嫁人(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

你再来看西晋的门阀。

任恺(与贾充有朋党之争, 娶魏明帝曹叡之女齐长公主)可以说出一万钱的饭竟然半天都特么没找到能下筷子的菜!”(何劭以公子奢侈,每食必尽四方珍馔,恺乃逾之,一食万钱,犹云无可下箸处。)

王济(司徒王浑第二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女婿),在土地昂贵的洛阳,他买地为埒(埒专指马射场的围墙),并且用钱辅地,被当时人称为“金沟” (一作金埒)

石崇(石苞幼子)的厕所远超现在的五星级酒店。装修华丽不说,厕所门口还有十多个打扮得艳丽夺目的女仆恭立侍候,客人用厕后,原来的衣服全部扔掉,必须要换上新衣才让他们出去(又与新衣箸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王大将军往,脱故衣,箸新衣,神色傲然)

最著名的,当是他和司马炎舅舅王恺的斗富。

王恺用糖水刷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就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输急了,司马炎为了帮舅舅,赐给他一棵二尺高的珊瑚树让他舅去石崇家显摆,石崇看了就砸了,然后拿出了好几个三四尺高的珊瑚赔偿给他。

多么荒谬啊,从皇帝到大臣,大范围的奢侈堕落,这种事情你可在曹魏、蜀汉、孙吴得闻?西晋​短暂而亡不是没有理由的。

你再来看华歆是怎么劝谏曹睿的: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

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华歆的一片爱民之心,东汉末年长达数十年的征战,百姓吃的苦已经够多的。​让大魏没有饥寒之民,那么远方的人就会感怀威德,吴蜀之民也会归附,何愁天下不定!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