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绩媲美霍去病,却因被人叩拜,口称“万岁”遭皇帝灭门

高旭评历史 2024-08-08 05:52:24

这篇聊下一个略有争议的人物:窦宪。

论功绩,他将北匈奴彻底赶出了漠北,时隔数十年后,大汉的军人再次登上燕然山!

但也是他,一手开创外戚专权的局面,自己也被权力反噬,遭皇帝灭门。

为什么抗匈名将最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一起来了解下。

窦宪,字伯度,扶风郡人,大司空窦融的曾孙。

不同于颍川荀氏、弘农杨氏、汝南袁氏,扶风窦氏从西汉开始就是累世二千石。窦融第七世祖窦广国,汉文帝皇后窦氏的弟弟,高祖父曾为张掖太守,从祖父为护羌校尉(融高祖父,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

窦融本人更是西汉末年凉州的大军阀(众共举窦融为河西大将军),手握数万兵马(融乃与五郡太守共砥厉兵马,上疏请师期。兵征隗嚣。窦融率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五千余辆,与刘秀会于高平)

如果窦融站在隗嚣这边,东汉很有可能会出现刘秀、凉州、益州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秀对窦融十分感激,给予其丰厚奖赏,任命窦融为大司空,同时安排窦友的儿子窦固娶了涅阳公主。

窦氏显赫一时,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

只是刘秀开国后的一条根本原则就是严防外戚!没办法,王莽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窦融心里十分清楚,自知不是刘秀的旧臣,故小心谨慎,多次辞让爵位(融自以非旧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召会进见,容貌辞气卑恭已甚)

窦融足够谨慎,但其子孙却放纵胡为,多有不法。长子窦穆依仗权势,竟然矫阴太后诏,令六安侯刘盱去妇,娶其女为妻,刘盱被妻家上书告发,

明帝刘庄和他父亲不同,登基后大力打压外戚,稍有差池,就严厉惩罚。

最终窦宪的祖父窦穆,父窦勋均以罪被诛,多位窦家成员受此株连而归故郡,就连窦友一支的窦固也罢官,禁锢在家中十多年(后坐从兄穆有罪,废于家十余年)

窦家遭此沉重打击,几乎一蹶不振。

窦家后来又是怎么翻身的呢?

学了另一大外戚家族:马家。窦家安排窦勋的女儿进宫,小窦姑娘天生丽质(长相美不可言),才华横溢(六岁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加上会做人,把马太后伺候的舒舒服服,入宫第二年,就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按说有了之前的教训,窦家应该安分点,然而窦宪再次让人领教了什么是嚣张、什么是跋扈!

他以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庄园,公主害怕他的权势不敢计较(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

章帝得知事情原委后,大为愤怒,想要严惩窦宪。妹妹窦皇后脱去皇后的衣饰,苦苦哀求,章帝看在皇后的面子上,才没有对窦宪治罪,但也不再对其委以重任(虽不绳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

算上其窦穆、窦勋被杀,这已经是窦宪的二起二落了。

按说进了章帝黑名单,家族之前又有污点,窦宪的仕途算是结束了,但架不住他的运气好。

章帝不久去世,年幼的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摄政,窦宪以侍中的身份,入宫主持机要。

侍中,顾名思义,即侍从禁中,属于比较典型的“宦(服务)皇帝者”。

与中常侍、驸马都尉、奉车都尉、骑都尉等职务具备高度的相似性,均是陪銮伴驾的近臣。之后宦官专权,皇帝开始倾向于任用中常侍,侍中虽有“掌侍左右”的职责,却无法进入宫禁,就失去了干政的条件。

袁绍肃清宦官后(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曹魏同样严厉限制宦官权力。规定“宦者为官,不得过诸署令”。

侍中取代宦官,重新入宫,权力就此恢复。

大权在握,大堆名士开始聚在窦宪左右,名气最大的就是崔骃。

崔骃,十三岁就能通晓《诗经》《易经》《春秋》,博学有大才,与班固、傅毅齐名。

当崔骃去拜见窦宪时,窦宪急的拖着鞋子到门口迎接,奉为上客“屣履迎门”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窦宪如此看重,崔骃毅然投靠到窦宪门下。

人是复杂的,窦宪虽然跋扈,但在收拢人心上,还是有两把刷子,人也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否则后面如何能领军北伐。

崔骃为窦宪谋划: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慠。’生富贵而能不骄慠者,未之有也。今宠禄初隆,百僚观行,岂可不‘庶几夙夜,以永终誉’乎!外戚所以获讥于时,垂愆于后者,盖在满而不挹,位有余而仁不足也

权势太盛容易成为矛头,崔骃的计划是让另一位外戚南阳邓氏的邓彪当太傅,主管尚书机要!

太傅官在三公之上,同时还赐爵关内侯,极尽荣耀,邓彪感激涕零,从此唯窦宪马首是瞻。

权力稳固后,睚眦必报的窦宪再次惹祸。

谒者韩纡曾审理过窦宪之父窦勋的案件,窦宪就令门客斩杀韩纡的儿子,用人头祭祀窦勋之墓。

随便斩杀朝廷官员,还有王法嘛?

章帝刘炟的几位兄弟广平王刘羡、六安王刘恭、重熹王刘党、下邳王刘衍、梁王刘畅联名上书要求严惩窦宪。

关键时刻又是崔骃解围,假造遗诏,将这些王爷全部赶出洛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都乡侯刘畅勾搭上了窦太后!(畅入京,得幸太后,数蒙召见),窦宪担心刘畅分了他的宫省之权,公然派遣刺客在皇宫干掉刘畅,为转移视线,归罪于刘畅的弟弟刘刚。

不明真相的窦太后异常愤怒,要求严查此案。太后发话,早就对窦宪不满的三公(背后主使者是谁大家都知道,无非瞒着太后一人而已)马上行动起来。

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太尉宋由联合派出官员,前往齐国审判嫌疑人刘刚。

三公一出手,马上真相大白,暗杀刘畅的人,不是刘刚,正是窦宪。

窦太后懵了,亲弟弟自然不能杀,为了保护窦宪,她不得已把窦宪禁闭在内宫(太后怒,闭宪于内宫)。但事情弄的那么大,尤其是杀了一个刘氏成员,三公那里总得给个说法,怎么才能堵住大家的悠悠之口呢?

窦宪主动提出北伐匈奴,戴罪立功。

匈奴人啥时候成了俎上肉,可以任人宰割了?

还真是。

当时北方的形势如下,匈奴人被三面包夹,南匈奴人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章和元年,鲜卑入左地击北匈奴,大破之,斩优留单于,取其匈奴皮而还。北庭大乱,屈兰、储卑、胡都须等五十八部,口二十万,胜兵八千人,诣云中、五原、朔方、北地降。),明帝两次北伐,加上班超在西域的经营,又成功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得伊吾,破车师,通使乌孙诸国以断其右臂;然后匈奴可击也)

在不断的天灾、草原部落的打击下,北匈奴日子越发艰难。尤其是已经归附东汉的南匈奴,更是频频申请,要求发兵攻打北匈奴。

永元元年六月,窦太后封窦宪为车骑将军,执金吾耿秉为副帅北伐匈奴。

汉军这次出动的阵仗很大,南匈奴之前只要求边境郡兵配合,窦太后直接拿出大手笔,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连同羌胡兵一同出塞,为窦宪保驾护航!

在具体战略上,窦宪听从耿秉的建议,分三路北进:

第一路:南单于屯屠何,率匈奴一万骑,出满夷谷。

第二路:车骑将军窦宪、耿秉、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汉匈二万骑,出鸡鹿塞。

第三路:度辽将军邓鸿、左贤王安国,率汉匈二万骑,出翩阳塞。

目标:涿邪山(今戈壁阿尔泰山)

有了南匈奴指引,北伐大军精准抵达涿邪山,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皆耿秉之弟)率一万精骑向北搜索,在稽落山(今蒙古西北部额布根山)终于发现北单于,一战将其击溃。

一万汉军就可以轻松击败北匈奴,可见北匈奴的实力有多虚,这也是窦宪大获全胜的一个重要背景。

得到捷报后,窦宪抓住战机,马上命令全军出击,在私渠比鞮海(今蒙古乌布苏诺尔湖),汉军成功包围北匈奴,一场围歼战下来,斩杀一万三千余人,俘获马、牛、羊等禽畜共计百余万头,温犊须、曰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投降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

窦宪率众人登上燕然山(今杭爱山),刻石勒功,班固在此写下了著名的《封燕然山铭》:铄王师兮征荒裔, 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载兮振万世!

窦宪这次战果到底有多大呢,做个比喻吧。

如果是抗日战争,相当于国军精锐奇袭日本本土,击溃日军的近卫师团主力,歼灭1万多人,二十万日军投降,俘虏日本皇太子、亲王、首相及内阁大臣、公卿、元帅、大将等多位高官,日本天皇远逃北海道。

这无疑是东汉开国后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件,足以载入历史!此次北伐彻底消灭北匈奴主力,有力支援了西域的班超。论功劳的确可以媲美霍去病,虽然有匈奴实力下降的原因,但窦宪把握战机的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

和帝命中郎将持节到五原嘉奖窦宪,升其为大将军。大将军的地位原在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下,但是窦宪的战功无疑让所有人都闭嘴,诏书规定:窦宪的地位在三公之上,仅在太傅之下,食邑二万户!

原先谋杀皇室的罪名自然也被洗刷干净,这次随窦宪出征的各郡二千石长官的子弟,皆升任太子舍人,更多的豪族子弟开始聚拢在窦宪周围,窦氏权势更甚以往!

尝到甜头的窦宪以北匈奴单于违约为由,再度出京屯驻凉州,谋划对匈开战。

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等将八千骑出鸡鹿塞,护匈奴中郎将耿谭一旁策应,长途奔袭北匈奴。

左谷蠡王军至涿邪山后,分为二部,一部北过西海至河云(今蒙古吉尔吉斯湖西南)北;一部从匈奴河西绕天山(即今杭爱山)南度甘微河,计划在河云北会师。

这次长途奔袭,犹如开了导航,再次成功围住北单于。北匈奴单于没有防备,措不及防下被南匈奴大败,左谷蠡王斩敌八千,俘数千人而还,北匈奴单于只身将数十骑逃走。

窦宪令汉军主力出动,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出居延塞大举北伐,在金微山,汉军再次大破北单于,斩首五千余级。

金微山之战,北匈奴的家底全部报销,彻底摧毁其抵抗意志,北匈奴单于遁走乌孙之西,不知去向,其国遂亡。

按照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的说法,匈奴余部经过上百年的迁移,向东拓展,沿路不断裹挟当地部落,进入东欧后,与多瑙河一带的哥特人等一起,继续向西侵袭,直到兵临罗马城下,最终导致这个古老帝国“在众多‘蛮族’的强大军事压力下”,一朝覆亡。如果按照在这个说法,窦宪对北匈奴的作战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间接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话,可以移步这篇旧文:改变欧洲版图的日耳曼民族大迁移)

平定匈奴的窦宪威名大盛,以有大功于汉,愈加跋扈恣肆,同时提拔大量亲信,州刺史、郡太守和诸县县令,大多由窦氏举荐任命,达到了“刺史守令,多出其门”的地步。

朝廷里,只有袁安敢于与窦宪抗争(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

一个家族的崛起,必然有一位开路者不畏艰辛、披荆斩棘,汝南袁氏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四世三公的顶级家族,袁安功不可没!

窦宪顾忌其名气、威望,一时下不了手,他只得把目标瞄准袁安的同党,尚书仆射郅寿和司徒府的属官周荣。

郅寿为人公正严明,从不偏私。在冀州刺史任上,将当地的皇室贵胄治的服服帖帖。之后入朝担任京兆尹,洛阳的豪族莫敢干犯,手下亲信都愿意为他效死卖命(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各相检敕,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吏,皆愿效死,莫有欺者)

三迁尚书令的他最后在袁安的力荐下复征为尚书仆射。郅寿曾当面怒斥窦宪就是“王莽”,还指责窦氏兄弟挥霍无度,导致国库空虚(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

窦宪大怒,诬陷私买公田,将其下狱,袁安奋力营救,才得以减轻罪名,流放地方。然而郅寿还是选择了自尽,为啥呢,史书的这句话给出了答案,家属得归乡里,窦宪的睚眦必报,人尽皆知,郅寿不想连累家人。

除掉郅寿,下一个目标就是周荣,又一位开创家族基业的大人物,周瑜的高祖父出场了。

当时弹劾窦宪的奏表,全由周荣草就。窦氏的马仔,时为太尉府属的徐来曾恐吓周荣:你为袁公心腹,排挤窦氏,窦门刺客遍布城中,你出入可要小心呀!(子为袁公腹心之谋,排奏窦氏,窦氏悍士刺客满城中,谨备之矣!)

周荣没有被他吓倒,强硬回答:荣江淮孤生,蒙先帝大恩,以历宰二城。今复得备宰士,纵为窦氏所害,诚所甘心。

周荣最终还是被窦宪排挤出京,去外地担任县令。后来窦氏被和帝铲除,曾经的反窦斗士周荣由此显名,擢为尚书令,庐江周氏由此开始迈入东汉顶级家族之列!

不久,袁安逝世,无人制约的窦宪野心更加膨胀,

永元三年十月,刘肇去长安祭祀汉家园陵,让窦宪与他在长安相会。长安是西汉旧都,刘肇行幸长安时下诏寻求汉高祖功臣萧何、曹参的近亲,让他们继承封地,就是想暗示群臣效仿二位功臣,做大汉的忠臣!

事实让他失望了!

窦宪到达时,居然有官员提出要向窦宪叩拜,伏身口称“万岁”。尚书韩棱大声音怒斥:哪有人臣被称为万岁的(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才止住了群臣的丑相。

在心腹耿夔、邓叠、郭璜的蛊惑下,窦宪开始策划谋害和帝(又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举父长乐少府璜,皆相交结。元、举并出入禁中,举得幸太后,遂共图为杀害)

窦宪的这个实力极其强大:

宫中禁军都是他的人,穰侯邓叠任卫尉、邓磊任步兵校尉,女婿郭举任射声校尉。

尚书台的首领太傅邓彪是他提拔。

宫中还有窦太后坐镇。

刘肇敏锐地捕捉到宫中的阴谋苗头,加上长安的那场闹剧,刘肇终于下决定除掉窦宪。经过多次试探,刘肇发现中常侍郑众不谄事窦氏,此人谨慎机敏而有心计,便同他密谋,由他穿针引线,与司徒丁鸿取得联系。

再加上好兄弟清河王刘庆,士大夫、皇族、宦官,三大门派终于集齐,刘肇决定动手了!

要知道此时和帝才13岁,放到现代,还在小学读书,一个小学生就敢发动政变,谁敢想象?

恰巧窦宪出征在外,刘肇迅速做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人事调动,令丁鸿行太尉兼任卫尉的官职。

卫尉负责宫外、宫门安全,卫尉镇守宫城,一般不会调离宫城作战。

北军五校则被窦宪牢牢掌控,随军出征(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

卫尉到手后,和帝手里就有两支​武装力量:光禄勋,卫尉。

​考虑到窦宪手下控制着汉军的野战军主力,怕其兴兵作乱,所以暂且忍耐而未发动(宪在外,恐变生,不可),那么小年纪就知道谋定而后动,刘肇真不简单。

刘肇此举也冒了极大的风险。

卫尉的变动自然瞒不过窦宪的心腹,有心人立刻向其通报消息,告知他宫中有变。窦宪得讯急忙赶回洛阳,一旦窦宪借太后旨意,反戈一击,以北军的战力,刘肇根本不足以对抗。

好在窦宪回京时天色已黑,刘肇做出了最关键的一个决定,传令窦宪让其明天入朝,窦宪只能暂待家中。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天晚上,刘肇孤注一掷,下令立刻行动!

刘肇移驾北宫章德殿,从太后手中收了符印,断绝窦宪叛乱的合法性。

随后命中常侍郑众带着诏书和兵符令此时兼卫尉的丁鸿率兵封闭宫门,堵住窦宪和宫中的联系,宫内虽然有窦宪的马仔,但是宫门被封锁,任何人都出不去,得不到老大的指令,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肃清宫内窦氏的亲信后,刘肇开始捉拿窦氏一党。

窦宪唯一的机会就是召集北军,然后反扑夺回宫内控制权。但是大半夜的,窦宪又是刚回京,没反应过来!

高手过招,相差一步就输了!

窦宪的心腹,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皆下狱死。大局已定,刘肇派谒者仆射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信绶带,将他改封为冠军侯。

窦宪一看大势已去,遂放弃抵抗,束手就擒。因窦太后的缘故,刘肇不愿在洛阳处决舅舅,强迫他同窦笃、窦景等前往各自的封国(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诛宪,笃、景、瑰皆就国)

此举并不代表刘肇心软,对权力天赋异禀的他知道斩草除根的道理,暗地要求封国的宰相威逼窦宪兄弟自杀,强大的窦家一夜之间全部覆灭(为选严能相督察之。宪、笃、景到国,皆迫令自杀)

实事求是的说,窦宪虽被公认为是东汉外戚专权的祸首,但稽落山、金微山两战足以奠定其名将的地位,逐北单于,迫其西迁,也彻底扫除了匈奴的威胁,为北疆减轻了巨大的国防压力,东汉才能汇聚全国之力,和​凉州的羌人打了五次大战,否则两线作战,东汉的​战略态势就相当危险了。

窦宪的历史功绩不应被抹杀、掩盖!

正如范晔所言: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至乃追奔稽落之表,饮马比鞮之曲,铭石负鼎,荐告清庙。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而后世莫称者,章末衅以降其实也。是以下流,君子所甚恶焉。

窦宪一举扫空了北方的匈奴王庭,其功勋和成就,比起前人多有超越,然而后世却鲜少有人提及他的这些功绩,一个人因晚节不保而使得先前的辉煌也被人遗忘,这到底合不合理呢?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