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疫情洗礼后,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标配时,“私域流量”这个词也不再那么时髦了。早年,微盟作为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把“利器”,帮助很多中小企业打造了自己的数字化“会员体系”,并通过营销推广服务进行商业变现。一直以来,微盟与微商城起家的有赞齐名,几乎是互联网创业者进行私域流量运营的代名词。只是,时过境迁,微盟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近日,微盟发布2023年财报,财报显示,微盟2023年上半年总收入为12.1亿元,同比增长34.5%;毛利8.16亿元,同比增长36.6%,经调整净亏损2.54亿元,较上年同期收窄55.2%。虽然其营收仍在保持同比三成以上的增长,但是其最终依旧亏损的结局,却并不出人意料。
公开数据显示,2020-2022年,微盟分别亏损11.57亿、7.83亿和18.29亿,连带上半年,累亏约40亿。这对于一个年营收不及20亿的企业来说,显然不堪重负。据观察,微盟的压力,或许源自其商业模式难以支撑其规模化盈利,在崭新的互联网时代,而其创业故事,也不再“性感”。
亏损收窄,却不值得惊喜
微盟年中报发布后,业内人士根据其营收增长超三成、亏损收窄超过50%的数据预测,照此趋势,微盟下半年有望实现盈亏平衡。
不过,业内的共识是,目前属于 SaaS 的黄金周期已过,在告别行业高速增长期后,微盟的挑战仍在,甚至其是否能如愿在2023年内实现盈亏平衡,也依然存在变数。
众所周知,过去三年的疫情,在加速了传统行业数字化进程的同时,也让工信部等国家部门,放宽了不同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标准,因此也让企业能够跨平台,轻松实现“私域流量”的运营。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微盟诞生之时,正处微信刚刚崛起,基于微信生态的电商业务,仍有空白地带。如今,10年过去,腾讯生态有了小程序、视频号等产品加持,变得更加完善,加上各大平台之间变得更加开放,因此属于微盟等SaaS平台的黄金时代,也一去不返。
不过,依然有一些券商,对微盟给出了超出预期的评级。例如,大摩、中金等知名机构指出,微盟2023年上半年财报数据超出预期,并给予买入评级。
只是,相比之下,对于微盟持消极态度的投资者或许更多。广大投资者信心不足的原因,也十分简单。一方面,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微盟,市值仅百亿左右,在互联网巨头动辄万亿、千亿市值的对比之下,微盟同样属于小微型企业,其天花板肉眼可见。
另一方面,微盟2B的SaaS会员模式,过去听起来很新鲜也很“光鲜”,但是或许是其难以壮大规模的硬伤。因此,其之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在于,投资2B型企业,相比烧钱做大C端市场的互联网平台,营收及利润更稳。
只是,过去10年的微盟,并没有在这方面让投资者如愿。此时的微盟,依然处于亏损阶段,且营收依然是20亿以内徘徊,显然让一些投资者十分失望。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其在业绩之外,市值同样波澜不惊了。
“寄生”微信之上,微盟命运难自决
除了2B模式想象空间不足外,微盟的致命伤还在于,其成立之初,就是以微信为依托,甚至被业界调侃为微信的“寄生虫”。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以说没有微信,那么就没有微盟。这也意味着,微盟的命运,向来是与微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是,过去10年,微信作为腾讯布局商业生态的基本盘,早已今非昔比,昔日的生态空白地带越来越狭小,所以留给微盟的发挥空间自然也越来越有限。
众所周知,腾讯近年通过小程序,弥补了一些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开发独立商城、数字化运营会员等不足,而通过公众号、视频号、企业微信、小商店、直播带货等产品与模式,打通了公域流量到私域流量的商业闭环。
在这些巨变之下,微盟原本十分核心的SaaS会员体系的竞争力,也被土崩瓦解,甚至一些可有可无的功能,也沦为“鸡肋”。当微盟对于互联网企业用户不再是“刚需”,给微盟业绩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
这也不难解释,原本依附微信生存的微盟,为何与微信在共同成长,而微信早已成长为庞然大物,微盟的营收却依然徘徊在数十亿之间了。
要知道,过去10年,仅仅微信小程序给一些中小企业带来的成交,都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长,近年视频号以及与个人微信打通后的企业微信的快速崛起,更是补齐了微信电商生态的短板,让过去显得鸡肋的微信小商店,逐步成为腾讯把持流量的抓手,一点点蚕食微盟等第三方企业的市场空间。
在腾讯让中小企业基于微信“做生意”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也让微盟的新用户入驻、老用户续费,都缺少足够的动力。因此,微盟的江湖地位,也逐渐变得岌岌可危。
据了解,微盟成立之初,其创始人就立志要做中国版的Salesforce。然而,10余年过去,其无论是市值,还是营收都与其对标的海外品牌相差甚远。以SaaS行业最核心的评价指标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即每年持续获得的收入)为例,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差距。
例如,2022年微盟的ARR人效约为20万,ARR人效比较2021年31.4万大幅下滑;对比美国同行,Salesforce在2023财年能够做到ARR收入290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ARR人效能够达到40万美元左右,微盟与Salesforce相比,可谓相形见绌。据观察,微盟之所以没有Salesforce一样的规模与爆发力,根源或许在于其过于依赖微信,甚至其未来的命运,也难以由自己决定。
频繁被曝裁员,商业模式难言跑通
盈利状况不佳的微盟,一直被裁员新闻缠身。就在微盟刚刚发布二季度财报后,微盟就又传来了将解散武汉公司的消息,外界更是众说纷纭。不过,据媒体报道称,微盟方面回应表示:并不存在裁撤微盟武汉的情况发生,只是转变了经营模式,推出了超级合伙人计划。
无论官方怎么解释,是真正裁员也好、业务模式转型也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都将难以掩盖微盟当前运营模式的困境。
一方面,如前文所述,依托微信生态的微盟,正在因为微信视频号等新产品的流量找到了用武之地而逐渐丧失存在感。另一方面,其2B模式的业务增长遇到了瓶颈,也急需寻找更大的增长空间。
因此,微盟坦言:“我们将会引入更多有实力的第三方加入,将当地的业务做大做强,微盟也会帮助超级合作伙伴完成人才梯队化建设,提高超级合作伙伴的运营能力,实现与微盟的共同成长。”不过,对此业界却是质疑声音一片。归根结底,微盟的模式早已固化,甚至成为企业级服务市场的领头羊,微盟想要短期转变模式,恐怕并非易事。
而且,微信自身业务模式过于单一,且难于多元化已是客观事实,微盟也用过去10年的时间证明了,微盟在夹缝中求生存,想要华丽转身,实现多元化运营,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只是,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并扭转亏损局面,求变也成为微盟的必然选择。
实际上,这并非微盟首次被曝裁员,早在2020年2月,微盟就出现过一起因为裁员而遭恶意报复的事件。据悉,当时一名员工删除数据库,导致SaaS业务数据一度面临瘫痪,大面积服务集群无法响应,生产环境及数据遭受严重破坏。
随后的2022年4月份,也有媒体报道称,微盟年初开启了一轮裁员,研发部门裁员 20%。时隔数月,微盟裁员比例扩大,原来研发部门近两千人的群只剩下四百人,优化比例超过 60%。除了研发线外,微盟酒旅线也出现大幅裁员,比例高达 70%;智慧餐饮业务裁员 80% 以上,销售人员裁员比例高达 90%。
由此可见,长期不能盈利的微盟,或许已经被入不敷出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微盟不断在公司组织方面“减肥瘦身”,但是其亏损却仍在继续。这也不得不令人怀疑,微盟的SaaS商业模式,是否至今依旧难言“跑通”。
结语
2019年,微盟顶着“新经济SaaS第一股”的光环,登陆港股资本市场。而在此之前,微盟同样是资本的“宠儿”,正式上市前,累计融资甚至超过50亿元人民币。
然而,10年过去,微盟昔日的光环正在褪色。尤其是2021年7月中旬,腾讯阿里“牵手”的传闻,让微盟股价连跌一周,多位市场人士分析,腾讯和阿里放开生态,微盟这类第三方SaaS提供商构成利空。而此前仅半年时间,微盟的市值就跌去560亿港元。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或许是腾讯正在“抛弃”微盟的信号。事实也证明,微盟依赖微信生态,是一把双刃剑。微信在成就微盟基于SaaS服务的基本盘的同时,也限制了其未来发展的想象力。
微盟2023年半年报的数据,也像是在提醒微盟,当前微盟是否能够实现盈亏平衡,或许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或许是,微盟在时代红利不再之时,如何继续讲述其商业故事。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