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士兵是靠肚子行军的”被许多将军奉为圭臬,凯撒亦曾言他重视饥饿胜过钢铁,无一不流露出历代名帅对后勤补给与军队饮食的重视。在大革命时期,因为政治的动荡和旧军事体系的崩坏,国民军一度处于后勤崩坏的境地。雾月政变和拿破仑的上位改变了这一切,他重建了军事补给体系,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诸多后勤补给公司的成立,为法兰西这台武力机器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一、军粮标准
相比革命初期混乱的补给系统,拿破仑重建的军事补给系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法军长途作战的能力,为革命军纵横欧陆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军队的饮食自然没有传统印象中的法餐那般豪华。作为主食的便是750克面包,通常由白面包和黑面包构成,后者则是小麦和黑麦按比例混合而成的产物。黑面包自然不像城市商店里的面包那般柔软可口,往往烘焙得坚硬耐储,中心凹陷,以便于用绳子系着甚至直接挂在刺刀上,方便士兵享用。而白面包,也被叫做汤面包(因为往往泡在肉汤里食用),更为松软一些,由小麦粉制成,往往在后勤补给条件较好的时候提供。当运输距离过长或天气过糟的时候,就会提供两次烘烤而成的干硬面包,或者也被称作饼干,分量也会减少。
作为营养补充的是30克大米或豆类。大米必须来自皮埃蒙特或美洲,豆类则主要是豌豆和扁豆。法国人倾向于大米可以遏制痢疾,对于战场的意义自然重大。酒类配给按团体分发,四个人一升葡萄酒,十六个人白兰地,当士兵驻扎在东欧的时候,军队也会用当地的啤酒作为代替。另外还有二十人一升醋,每月500克盐的调味配给。
肉类的配给额是250克,按照规定必须是三分之二的咸牛肉和三分之一的新鲜羊肉或牛肉组成,炎热天气每两天分发一次,寒冷天气则是三到四天分发一次。这些肉的质量就和同时代的其他部队一样,优劣不齐,士兵总能从中找到大量的筋腱,软骨等“添料”,士兵们将之称作“惊喜”。
法军在兵营里的午餐往往是一锅制作方便的肉汤,按照时人给出的做法描述收录如下:
“每250克肉取1升水(优先使用河水和雨水,最好不要用泉水和池塘水),将肉和水一并放入汤锅,用大火将锅里的水煮沸,除去上浮的杂质。然后将火调小,每升水加入8克盐,如此炖肉5−6个小时,待肉汤体积缩小1/5后加入面包、取出肉并切成小块。随后一边分配汤汁、面包和肉,一边继续将锅放在火上,让汤汁不至于失去热量。至于米、豆类等配菜,则是在取肉前1−2个小时加入。”
晚餐则是被称作“肥汤”的大乱炖,在放入猪油或其他油脂的汤水中放入手头能找到的任何蔬菜,煮好后分到盘子里配着面包食用。
二、野外补给
当然,以上所述不过是法军的官方配给,而拿破仑本人最热衷的战略便是发挥机动性的优势,让军队进行高强度行军以完成自己的战术目的。这种时候法军就要想办法自己觅食了。法军精于此道的程度让作为他们辅助部队的德意志人都忍不住为之感叹:
“哪怕是人们认为几乎空无一人的路边村庄,法兰西人依然知道如何弄到食物:肉、蔬菜、谷物乃至鸡和鸽子。”
根据德意志人的总结,法军更擅长负重行军,背包也设计得更适合储存食物。并且法国人还十分富有分享精神,他们会七八个甚至十来个人围在篝火边,分享自己一天下来“征收”的粮食。在莱茵河周边之类人口密集的地区,法军还可以把后勤“委任”当地村民解决,拿破仑分封的那些亲戚们也会想办法为法军搜刮出足以饱腹的食物。但在远征东欧,军队抵达波兰和俄罗斯时,后勤补给的困难就凸显出来了。而到了更地广人稀并且实行了严格坚壁清野策略的俄罗斯,情况就更为艰难。内伊元帅下属的符腾堡25师在仅仅两个月的行军后,减员比例便达到了55%,而同行的法国师减员却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师长舍勒对此向符腾堡国王解释道:
“法兰西军人展现出了非凡的技艺,在这些疲惫不堪的征粮队里,他们只为战友的福祉而活,几乎忽略了自己。他只消找到一些给养就心满意足,而后迅速收拾完毕,带着他所得到的一切跟在团后面跑,忍受极少的睡眠时间,几乎不担心疲劳。要是不能在白天到达,他就连夜赶路,并在战友的感谢声中感到自己获得了回报。
德意志军人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这令其所受的训练教育蒙羞。每一支征粮分队都需要一名军官领导,可派出的分队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即便是在有军官领导的状况下,士兵个体的分散也不可避免。因此,士兵只能靠自己。一旦发现有吃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填饱自己的肚子。在实际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士兵的动作往往太慢,因为他时常忙于其他太多无用的勾当。士兵不满足于匆忙吃点东西,而是想先把所有东西都煮熟。执行勤务12个小时后,他还想再睡12个小时。于是他就迟到了,赶不上在此期间接到行军命令的团,这样,他要么变成了掠夺者,待在后方,要么为了减轻负担把战利品扔掉,带着很少的东西——乃至什么都不带——重新与团会合。
与法兰西人的纪律体系不同,德意志人的体系缺乏唤醒士兵雄心、善意和上进心的诸多因素。因此,一旦事实证明高度严苛的纪律徒劳无益,那也就没什么可以影响部队的手段了。”
即使这番解释有些过度强调文化和精神的元素,但也不难从中看出法军特有的战术素养优势。在东欧战场,即使是近卫军士兵也要自行组建分队到处寻找农民藏匿起来的食物。贝尔蒂埃10月2日又给贝尔纳多特写信说: “关于给养,不可能靠仓库给你提供……整个法国军队,甚至奥地利军队,都是依靠就地取给”。在奥斯特罗德,近卫军便开到了一个大盲盒。他们得知,当地村民都将食物埋到了地下,于是组织了大量人手出发寻找。从一大清早,法军便进入了一片树林;尽管他们发现了很多动物,但根本来不及射杀,搜寻半天之后,眼尖的士兵终于发现了线索。“‘松木明显不种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一处食物藏地。不过这块地面积很大,必须要更多人手才能开掘。另外,他们还在25英尺高的一棵树上发现了储存食物的大箱子,找到了腌肉,鹅,火腿,培根,蜂蜜。第二天,携带着各式工具的“大军”驾着马车开进树林。
“我们花了二十四小时清理洞口......这里有大量的大麦,面粉,大米,培根;满满一箱亚麻衣服,各种腌肉。”
法军进入华沙后,近卫军派出一部前往周围村落搜索食物。他们了解到当地村民把所有的牲畜和物资都藏进了树林,夸涅记载道:
就像饥荒的丛林跑出的饿狼一般,我们的十二个人,全副武装,开始搜索这个离村庄一里远,积雪一尺深的树林。........来到一队农民这里,他们躲在山的另一边。所有动物都栓在那儿.(农民)他们很害怕,不敢朝我们开火。他们有马,牛,羊。我们把它们赶到一处,还拿了一些面粉和少量面包。
最后经过清点,法军共带回208头牲畜,不过还是有一半归还给了村民。那些留下来的牲畜的命运自然不用猜测了。
落单的牲畜命运更惨。在普乌图斯克,近卫掷弹骑兵抓到了一头大猪,面对这头猪,法军表现得同样疯狂。近卫骑兵将其躯入营地,夸涅发现它后,直接拿刀冲了上去。
最终,这头猪被围上来的近卫军一顿肢解,夸涅成功分到了两个肾。在他要来了盐和一口大锅后,便大快朵颐。同时,近卫军也懂事地给了拿破仑一条烤猪腿,“他的肚子和我们一样饿”。
意识到这种补给策略在东方战场的难以为继,拿破仑试图在白俄罗斯建立一个后勤基地。他命令达武元帅操办此事,并在给他的信中写道:
“十五天前,我向鲍里索夫请求了 6,000 公担面粉:2,000 公担面粉已经运到这里,我命令将另外 4,000 公担面粉送到奥尔沙。我向明斯克请求 10,000 人,向锡耶诺请求 4,000 人,我正在派遣专员组织这些车队并将他们引导到奥尔沙”。
然而事实证明仅仅这些依然不足以维持一支大军远征所需要的全部消耗,随着拿破仑的败退,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也随之付诸东流。
三、后勤系统
众所周知, 1789年后开始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军队,对其组织机构和后勤工作的具体细节不是十分重视的。拿破仑初接管时,发现军队--用他自己的话说--“缺衣少食..困难重重”。从那时起,法军虽然又经过了很长一段历程,但它的后勤组织到1805年仍然远不是很完善的。所有后勤问题都归陆军组织部管辖,当时该部大臣是德冉,他主要负责军队的给养补给、服装补给以及运输工具的配备,但他的职权仅限于法国边界以内。在战场上,后勤事务——包括补给和运输——由军队的军需总监负责,但他的权力又只是限于作战地带以内。尽管后勤组织与物资补给在补给线的两端都有妥善的安排,但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管理后勤地带和利用这一地带的资源,这对当时的战争来说是有普遍性的。在这里,皇帝常作出专门的安排,通常是让那些战绩不佳,以及他不满意的指挥官在此负责,而这些指挥官被调来执行这种任务,如果不算实质上的惩处,至少也是一种贬谪。
1805 年,陆军军需总监是彼提埃。他手下有四个兵站监督以及各补给部门的首脑(粮食提调、肉类提调、饲料提调和运输辎重总管)。但拿破仑总是越过这些中央机构直接向他的军长们下达关于运输和补给的命令。军司令部设有副官,其职责是根据帝国总司令部军需总监的原则指示领导军的补给工作。每个师司令部均有兵站官,他既接受军副官的命令,也接受其直接上司——师长的命令,二者可能发生冲突,有时的确发生冲突。
当大军进军德意志后,皇帝下了一道语气生硬的命令,要后勤部门在斯特拉斯堡准备 50 万日份的饼干,在美因兹准备20万日份,全部工作必须在25天内完成。对巴伐利亚选帝侯,也发了一份内容相似,但比较客气的照会,要他准备不少于 100万日份的饼干,平均分配在维尔茨堡和乌尔姆两地。这可以为军队提供两周的口粮补给,但这样的标准对于后勤机构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为了完成拿破仑设想的机动作战和高速行军,除了法国的补给外,就地征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此法军必须避开那些荒凉的沼泽森林,从富庶的南德意志地带行军。
各军渡过菜茵河后,拿破仑让它们相互保持较大的间隔,规定除最南边的一个军外,所有其他各军均在其左侧地区就地取给。这一安,排一定给部队造成了某些困难,因为它们找宿营的房舍要比通常走得更远了,但这样安排可能是为了弥补地图的短缺,并使各军之间在筹措粮秣时不致发生摩擦。各军分别规定了解决给养的具体办法,而内伊发布的指示可算得这方面的一个样板。解决士兵给养的正常办法是让他们连同自己的马匹住在地方居民家中。士兵和军士的口粮规定为每天一磅半面包、半磅肉、一盎斯大米(或二盎斯干果),作饭用的木柴也由不情愿的房东提供。军官的口粮标准没有严格规定,只是确定要让他们吃到“与其军阶相适应的象样的伙食”,但不得对居民提出“过份的要求”。如果军的部队过于密集,使得这一办法行不通,即由军副官负责从邻近地区征用给养。军副官和师兵站官应将需保障的人马数量通知当地政府,提出对每一地方政府的要求,并规定给养送达的地点。动用的物品均不付款,但在一切场合下都付给收据,写明动用的准确数量,以便有朝一日由法国国库同各地政府算帐。在发布这些命令时,内伊没有忘记告诫士兵们对待当地居民要象对待法国人一样。这样,至少在理论上,大军团已远远不同于一帮纯粹的盗匪了。在整个从莱茵河到多瑙河的行军中,大部分补给职责必然地落到军长们的肩上。
拿破仑本人并不能直接作出什么贡献,他只是提出督责(“马尔蒙将军曾接到一道命令:筹措 4 天的面包和烤制 4 天的饼干,但他除了自己拥有的资财以外,却不能指望得到任何帮助”),或告诫军长们临机应变,以一种物资代替另一种物资,以及“不择手段地”为部队弄到给养。虽然他“迫于形势”,不得不让军队在得不到仓库供应的情况下行军,但他深深懂得这样作的危险性。因此,还在攻陷乌尔姆之前,他就开始致力于使后勤机构能有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10月4日,皇帝下令从前方至德派累斯建立第二条交通线,以便“沿这条路线组织可靠的给养补给”。10月12日,所有各军均奉命交出征发的运输工具中的多余部分,由炮兵部队掌握使用。12天后,皇帝指示在奥格斯堡附近建立庞大基地,目标是在随后的两周内集中30万日份给养,足供全军食用18天。此外,各军此时正在从慕尼黑、英戈尔施塔特、兰次胡特、兰次贝格诸城拖运给养。经过这些努力,就连通常并不以组织良好著称的内伊军也筹得了12天的给养
在此期间,同法国国内的交通运输也大大扩展了。根据 10 月 23日的命令,从斯特拉斯堡到奥格斯堡的路线被分成了17段,每段有60辆四套大车往返进行运输。如果每辆大车每天能走一个来回(鉴于距离短,这个要求并不过份[注:补给线的总长度为200英里左右,所以每辆大车每天的行驶距离仅略多于20英里。]),总运输量就是每天 60 吨到 120 吨,其载运的物资主要是被服和弹药。从今天的标准来看,这样的安排似乎是很简陋的。但就当时而言,能够在前所未有的距离上维持一个正规的补给与运输系统,要算是组织工作的一个巨大胜利
关于大军团的弹药补给,前面说过,在 18 世纪,由于这种补给品的数量很小,它对军队的战略运动没有或几乎没有影响。然而拿破仑却从他打算用来装备其部队的4,500辆大车中,分出2,500辆供炮兵使用(这些车辆也装载步兵弹药的三分之二),留给给养勤务的只有2,000辆。一个8,000人的标准师,每炮带炮弹147-300发,而步兵弹药除每人携行的60-80发外,总共只带97,000发。尽管这样的需要量,无论从相对意义或绝对意义来说,都决不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弹药通常不能在战区筹措,所以不致于成为制约战略的因素。拿破仑同他,的前人一样,总是在出发时携带整个战局期间所需弹药的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对于这种后勤需要,皇帝不仅不是漠不关心,而且,就在奥军统帅马克于乌尔姆投降之后,立即在海尔布隆建立了一座巨大的军械仓库。每天有75,000-100,000发弹药经由此处运往前方。就这一点而言,拿破仑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这也许是历史上实施持续弹药补充的第一个先例,加上我们前面提到的驿站勤务,说明拿破仑不仅没有退回到比较原始的后勤保障方法上去,相反地,他的体制是整个发展锁链中的一个环节,这种发展终于使现代军队真正受到了补给脐带的束缚。
1812 年1 月,拿破仑就下达了在但泽储备给养的命令。在3 月1 日以前,该地已经集中了供40 万人和5 万匹马食用50 天的粮秣。此外,在奥德河上还建立起更多的储备。为了携运这些给养,辎重部队大大扩充了,最后达到26 个营之多。按其同军队的比例来说,比1870 年伴随毛奇“现代化”军队的辎重部队还多。总计32700辆各种用途的四轮运货马车、两轮马车,以及弹药车。其中有超过6000 辆四轮运货马车装运每日食物供给。这支规模庞大得令人咋舌的队伍使用了183911 匹挽马。法国军队渡过莱茵河进入德意志地区时,还征集了15 万匹马。
甚至在拿破仑制订战略计划时,后勤方面的考虑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给25 万匹马供应饲料,战争被推迟到了6 月底。拿破仑之所以从科夫诺出发,并推进到维尔纳,也是基于后勤方面的理由。如果在更北边展开,由于东普鲁士与波兰道路极差,会遇到更大的阻碍,如果在更南边展开,又难以利用涅曼河给军队输送补给。甚至拿破仑在维尔纳耽误17 天,致使俄军主力逃脱合围,也是为了理顺整支大军的后勤供给。
但遗憾的是,拿破仑所进行是一场远超过其时代技术能力的远征。他所建立起来的庞大后勤供应车队,并不能满足其军队的后勤供给。根据估算,如果拿破仑的60 万大军只有1/3 到达俄国首都,而所用的时间假定为60 天(实际上是82 天)。那么,在此期间仅人的给养总消耗量就达到1.8 万吨。但实际上,即使补给车队行进地很快, 每天走32 公里,同时不输送军队所需的其他物资,也只能满足总消耗的一半。更加严重的是,根据大致统计,拿破仑其运输车队大约有1/3 的运力要用于自身的消耗和运输中的损耗。很显然,在铁路出现之前,仅凭马车是根本供给不起这么一支庞大军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