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侯吴高:朱元璋没杀他,朱棣对他用反间计,最后栽在仁宗手上

楼哥看明史 2023-10-05 22:16:07

前言: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的时候,素以宽厚著称的明仁宗朱高炽,在看到一个人的名字后却突然发作,打算将其发配海南岛。明代的海南岛,自然和今日的旅游胜地不可相提并论,是人人望而生畏的蛮荒之地。

洪熙元年,帝见高名,曰: “高往年多行无礼,其谪戍海南。”高已死,徙其家。—《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

明仁宗朱高炽剧照

这里的“高”,指的是大明第二代江阴侯吴高,早在十年前便已经被先帝太宗朱棣废为了庶人。朱高炽以仁宗作为庙号,怎么会跟区区一个庶人置气?甚至连吴高本人已经去世的情况,依然要将他的家小发配海南岛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二代江阴侯的故事。

洪武年间的幸运儿

吴高,凤阳定远县人,大明王朝开国元勋吴良之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第一次大封功臣,其中吴良以当年镇守江阴的功劳,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江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子孙世袭。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的时候,朱元璋让吴良去青州督造齐王府。齐王朱榑,老朱第七子。之所以把这项差事交给吴良,是因为这位江阴侯的女儿,很快就会成为齐王妃。不过兴许是在工作中过于投入,吴良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青州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青州古城

对于这位创业时期就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部下,朱元璋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不但派人去青州将吴良迎丧还京,赐葬钟山(今南京紫金山)之阴,还辍朝二日,追封其为江国公,赐谥曰襄烈。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月,吴高和堂弟吴忠(叔父吴祯之子)分别袭爵江阴侯和靖海侯。

辛酉,命江阴侯吴良子高、靖海侯吴祯子忠俱袭父爵。谕之曰: “昔尔父兄弟为朕百战,以取天下。功在国家,朕弗能忘。故封爵之报,及于子孙。尔当思前人立功之不易,各励乃志,毋骄毋怠,以延福庆。”—《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二》

在包括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在内的老一代开国功臣逐渐去世后,培养二代勋贵接班就成为了摆在朱元璋面前的紧迫要务。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正月,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宋国公冯胜挂帅,率领二十万大军讨伐盘踞在辽东多年的北元太尉纳哈出。这一次明军精锐倾巢而出,战争的胜负没有任何悬念,于是乎江阴侯吴高跟着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等人随征,准备借这个机会好好观摩一下冯胜等老牌勋贵的用兵之道。

曹国公李景隆剧照

这次的辽东之行,吴高的表现令朱元璋颇为满意。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的时候,老朱让吴高独自领兵,率领所部故元蕃军往征百夷。当时云南百夷首领思伦发作乱,除了西平侯沐英作为平叛主力以外,明廷也在各地调集兵马前去增援。吴高部下有一些女真人,是原先纳哈出手下的降兵,朱元璋让他们去云南作战,自然也有将其作为炮灰的念头。

因此当大军行至沅江(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之时,军中的女真千户孛罗哥突然打算举兵反叛。然而吴高的警惕心很高,立刻先下手为强擒获了叛军的主要党羽,仅仅跑掉了孛罗哥一人。

次年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三月,颖国公傅友德率军班师,随即分驻湖广、四川卫所操练。江阴侯吴高则驻扎于永州(位于湖南省南部),直到年底才返回南京。

胡惟庸与李善长剧照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五月,淮西勋贵的领头人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自尽而死,包括申国公邓镇、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在内的大批公侯被杀。吴高的叔父靖海侯吴祯也被追认为胡惟庸余党,堂弟吴忠也因此而被诛杀。然而神奇的是,无论是吴良还是吴高,都没有在此案中受到牵连。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吴良当年是镇守江阴的孤臣,和其他淮西勋贵并没有什么交集,这才让他们父子逃过一劫。

建文年间的倒霉蛋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一代雄主朱元璋驾崩,包括吴高在内的勋贵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历经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李善长案,以及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蓝玉案,大明王朝的武勋贵族已经所剩无几。江阴侯吴高能够活到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在封国北平(今北京)起兵造反。事实上建文朝廷的军事准备非常充分,仅仅半个月后,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率领的大军已经从京师出发,直扑真定(今河北正定)而来。而在另一边,由江阴侯吴高统率的辽东明军,则对北平的门户永平(今河北卢龙)展开了攻击。

长兴侯耿炳文剧照

无论是朱允炆,以及他的智囊方孝孺、黄子澄,乃至久经战阵的耿炳文,都低估了朱棣手下燕山三护卫的战斗力。然而吴高的头脑很清醒,当他得知耿炳文在真定战败,朱棣大军回师永平的消息之后,迅速意识到自己根本不可能在正面战场击败这位燕王殿下,于是马上指挥大军撤回山海关,保存了官军的有生力量。

壬辰,吴高等闻上至,仓卒尽弃辎重走山海。上遣轻骑追之,斩首数千级,俘降亦数千人,尽散遣之。—《明太宗实录卷四上》

朱棣对吴高有这样一个评价“怯不能战”,但是我们要记住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这位江阴侯用兵非常稳健。换句话说,如果让吴高一直坐镇辽东,对朱棣来说就是一个心头大患,必须要将其除掉。

先是上语左右曰: “辽东虽隔山海,而数扰永平,当思所以靖之。吴高虽怯,而行事差密。杨文粗而无谋。去吴高,则杨文不足虑矣。然非用智不能去之。”—《明太宗实录卷五》

燕王朱棣剧照

朱棣大概是看过《三国演义》的,因为他学赤壁之战时周瑜杀曹操水军将领蔡瑁、张允那样使用离间计,成功地让建文帝朱允炆相信吴高和他暗中有猫腻,果然将这位江阴侯削爵发配广西。

建文君臣之昏庸,至此已达到顶点。和左都督杨文相比,江阴侯吴高显然更适合统率辽东明军,理由有三。

其一、身为当年金山之战的亲历者,吴高有在辽东一带领兵作战的经验,而杨文的军事经验几乎都在南方。

其二、当初辽东孤悬海外,粮饷全靠海运。而主持海运的,正是吴高的叔父吴祯。换句话说,吴家在辽东明军之中有着相当的根基。

其三、对于朱棣来说,由于统治区域狭窄,他追求的是速战速决。而吴高用兵谨慎,有他在,辽东明军就可以引而不发,时时威胁朱棣的老巢。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吴高被贬,固然和朱棣的反间计有关,但也和他的身份脱不了干系,毕竟他的妹夫齐王朱榑正是建文削藩的受害者之一。

永乐年间的戍边大将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军从京师金川门杀入皇宫,建文帝朱允炆在奉天殿自焚殉国。深知吴高本领的朱棣,立刻将他从广西召回,并且恢复了其江阴侯的爵位。

朱棣手下的靖难军队虽然骁勇善战,但最大的问题在于人数并不多。换句话说,永乐皇帝还不敢将这支核心力量分散布置到全国各地,因此他还需要依靠洪武朝勋贵来帮着坐镇边疆。七月底的时候,吴高奉旨前往河南、陕西“整肃兵备,抚安军民”。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三月,朱棣命吴高镇守山西大同,同时节制山西行都司诸卫军事。

永乐皇帝朱棣剧照

在永乐初年的时候,大同的吴高、甘肃的宋晟和宁夏的何福,堪称大明王朝在西北边境线上的三驾马车。同时由于当时边军往来调遣十分频繁,朱棣下旨编制了“边城调军堪合”,其中底簿及堪合留内府,比号簿由戍边大将掌管。调兵之时比对相同,方许奉敕。

遇有制敕调遣军马,须凭堪合比号相同,方许奉行。如有制敕而无堪合,有堪合而比号不同者,皆为诈伪。于是给甘肃总兵官左都督何福、大同江阴侯吴高、宁夏宁阳伯陈懋,宣府武城侯王聪比对堪合簿各一。—《明太宗实录卷九十二》

到了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的时候,朱棣给了吴高更大的权限,不但让他提督操练山西大同、天城、阳和等处军马,还可以节制山西都司、行都司及太原三护卫官军,称得上是位高权重。

永乐皇帝朱棣剧照

在吴高的主持之下,东路自天城卫至榆林口直抵西朔州卫暖会口,西路自忙牛岭直抵东胜路至黄河西对岸灰沟村,山西沿边的防寇烟墩全部修筑完成。可以说自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到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江阴侯吴高坐镇大同十一年,真正做到了殚精竭虑,矢志报国。然而当年闰九月,吴高却被突然召回京师,并于十月被削爵废为庶人,罪名仅仅是“称疾不朝”。

丙申,江阴侯吴高以罪免。初高领兵守大同,多不法。及上北征班师至兴和,高称疾不朝。被召回京,纵家人给驿,及私役有司车牛。又擅以守边官军千百户镇抚张玉等百二十余人随行,所过骚扰。为御史成务等所劾,遂免为民。—《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七》

一位有功于社稷的勋贵,仅仅因为这点小事就被一撸到底?其中显然还有不为人知的隐秘,我们不妨来大胆猜一猜。

汉王朱高煦剧照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汉王朱高煦护送仁孝皇后徐氏的梓宫来到北京,并在此待了一年。众所周知,永乐年间的夺嫡之争何等的激烈。吴高身为勋贵,理论上应该更为偏向军功出身的汉王。所以汉王回京以后,永乐皇帝突然处置吴高,这其中真的就没有任何联系吗?

结语:回到本文开头,仁宗之所以对吴高如此耿耿于怀,显然进一步证实了笔者的猜测,即这位江阴侯深度参与了夺嫡之争。要知道吴高在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七月就离开了南京,他甚至和皇太子朱高炽之间没有任何交集,又何来“往年多行无礼”呢?

而在仁宗驾崩之后,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大赦天下,将吴高之子吴亮从海南岛召回京师,免罪释为民。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之后,吴亮之弟吴升曾请求嗣侯,遭朝廷拒绝,吴家也就此彻底沉沦。

作为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勋二代,吴高的总体表现并没有令人失望。洪武年间他两逃大狱,建文年间他逼得朱棣使出反间计,永乐年间更是镇守边关多年。只可惜错误的站队,让江阴侯的爵位终于二世而绝,可惜可叹。

1 阅读:135

楼哥看明史

简介: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