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东西洋田的形成,主要是得益于雷州历代官民以治水为核心而开展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
雷州宋代最为浩大的水利工程的当属戴之邵营建的开渠、筑堤、挖塘、建闸与造桥等五者配套的系统性水利工程。它是宋代广东水利灌溉工程的伟大创举,也是见于地方志书的广东省围海造田的第一宗。
▲ 雷州海堤。施裕红 摄
据嘉庆《雷州府志》记载,“戴之邵,庐陵人。乾道五年,知州军事,多惠政。先守何公凿渠引水,外无堤,咸潮时为禾害。之邵沿海筑圩岸,建桥闸以泄水,并浚二渠之淤塞。自是外无咸潮,内有灌注。民享其利,名为戴公堤。”
“乾道五年,知军事戴之邵以前堤尚隘,复于胡簿堤外增筑。尽包滨海斥卤之地,高广倍前。垦田数百馀顷,名曰陈言。盖因陈氏建言而成也。”
“戴公渠,有二。俱宋乾道五年知军事戴之邵凿。一何公特侣渠,近山易湮,乃去何渠之东四百二十步,别开一渠,导流而南,会张赎塘水,至东桥,与西湖渠水合......沿渠筑堤,潴水高阔各六尺,堤置八桥,以通往来。开八渠以分灌溉......增堤建六闸,开二十四渠,以沃东北上游之田......凡渠首尾,悉为闸以出纳,经营周密,民刻石号曰戴公渠。一何公南亭渠闸,湮废,水不东流,复于西湖东凿渠。水入城由圆通宝阁下,过东与东渠河水合,灌附郭高壤田。委流至东桥,合特侣水,亦灌东洋田......凡通衢,则架石桥,民亦刻石于阜民桥下,号曰戴公渠。”
▲ 嘉庆《雷州府志》对戴之邵及“戴公堤”“戴公渠”的记载
宋乾道五年(1169),知雷州军事(雷州太守)戴之邵在胡簿堤之外,另筑新堤,新堤坝的高度和宽度都是以前的好几倍,人称之为“戴公堤”,而且堤坝完全包围了海边的盐碱地,再引河水将洋田的土壤盐度冲淡,这是见于地方志书的广东省围海造田的第一宗。
这表明,在南宋时期,雷州郡民已然熟练掌握了修筑防洪及防海潮堤围的建筑技术。彼时,雷州人口迅速增长,对米粮的需求大幅增加,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以及对采用新生产技术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筑堤以防御洪涝和咸潮、围地围海造田,进而提高亩产量并增加田亩数量。
▲ 清代雷州府地图
戴之邵同时又对原来的水利设施进行了改造。比如,他在何公渠之东另开一渠,引水而南与张赎塘水、西湖渠水汇合;鉴于何公南亭渠湮废,水不东流,便在西湖之东开凿一渠引水入城。同时,他还在何公渠的基础上开8渠和24分渠以灌溉,号称“戴公渠”。
为了进一步改善雷州郡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戴之邵不仅对特侣塘等相关水利设施进行重修,还修建了阜民桥、石渠东西桥、官贤东西桥、冠英桥、西门桥、寺门桥、通利桥、浮碧大桥等桥梁。
这些桥梁不仅极大地便利了百姓的日常出行与物资流通,更成为了雷州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彰显着智慧与文明的和谐共生。
▲ 南渡河四季图
除了水利工程上的突出贡献,他重视发展雷州的教育事业,将郡学迁到城南府治西,为学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亲自书写《进学说》劝诫学生,展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
戴之邵的功绩得到了雷州百姓的高度认可和纪念。人们建立思戴亭,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后来在四德堂祭祀他,更是将他作为楷模和典范来敬仰。
对于大部分来说,戴之邵在雷州的功绩少有人所知。可能最为有名的是他写的那句诗:愁绝江梅开岭岸,不知失脚到南塘。这是句梦中诗,也和雷州有不解之缘。
这句诗出自南宋时期著名学者洪迈所创作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夷坚志》。书中讲述了一则关于戴之邵年轻时的一个梦和后来履历相暗合的故事。
▲ 《夷坚志》
戴之邵早年家境贫寒,在富人家做佣书工作。一日,他梦到在东家后园锄地,先后得铜印刻有“日方伯连率”、木板有诗“愁绝江梅开岭岸,不知失脚到南塘”、九座铜天尊像及八九枚小印。
此后,戴之邵闯荡江湖,在长沙结识魏国公张浚。他以红粉写“寿”字获张浚赏识,被推荐给军帅。军帅派他到边关打探消息,他逾期而归,称潜入中原拜谒永安陵寝并带回碑刻。此事上报朝廷,宋高宗召见他,因其奏报详尽,赏赐保义郎,后因其愿为儒生换为右承务郎。
戴之邵被任命为均州太守兼管内安抚,应验了梦中“方伯连帅”。罢官归乡后,他以千缗钱赎回记录梦境的书册。后又任雷州太守(知雷州军事),当地有“南塘”之地,与梦中诗句相符。
▲ 雷州府滨海洋田区水利系统
再后来,他历任太府丞、刑部郎官等职,也与梦中小印相验。然而,言官称他截杀北方义士抢夺永安陵寝碑刻功劳,他因此被罢官,也有说法是他杀了僧人,临死时常看到鬼魂找他算账。但这些记载多为传闻轶事,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为考证故事中所提到雷州“有地名南塘”,我翻阅不同时期的《雷州府志》和《海康县志》,暂未找到相关记载。对此,我们可先当成一个段子看看。
戴之邵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经历与梦境交织,令人感慨万千,而其最终结局也充满争议,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神秘而引人深思的故事。
人生看似命定却又充满未知,经历与梦境的交织确实让人感慨命运的奇妙与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