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里有消息,设在鄠邑区高速路出入口的“画乡”雕塑,要被拆除了。网页链接
新闻先是刊载了某网友在区长信箱上的反映,认为雕塑里“一头牛和一个农民,肩扛锄头下地干活的情景,以及一支画笔的设计,没有前瞻性,让刚来鄠邑的外地人看了,会误以为是来到了一个乡村还是一个乡镇,根本看不出是来到了一个城市,一个市辖区”,像是与我们大西安副中心城市的声名很不相称,所以建议撤换。
真的是这样吗?我也不由得怀疑。2014年设立至今,不过仅仅六年光景,它难道就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已不合宜于这个时代?
是啊,要说我们户县撤县设区也有几个年头了,从县到区的转化,当然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与区别,它应该代表着我们从农业县城向工业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与进步。可我们真的就此摆脱了农业和以农民为主的现状了吗?
上网搜索,网上对我们户县的介绍自然是:蜚声中外的“中国第一画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鼓舞之乡”“财神刘海故里”和“财神之乡”。2019年末2020年初全区常住人口为56.46万人,全区城镇人口24.21万人,占42.9%,乡村人口32.25万人,占57.1%(数据来源:鄠邑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也就是说,我们鄠邑区截至目前仍然有一半以上的农业人口,农业和农民是我们现在还无法回避与否认的现实存在。当然,锄头与耕牛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农业收割与种植基本都实现了现代化,区里也只有很少一部分山区人口。如果说雕塑里农人与耕牛的形象不合时宜,让人会产生误解,我只能认为,它在设立之初就有问题。
而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农民画呢,它的现状如何,是不是还能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市场上是否还占有一席之地?我不得而知。只是从这要拆的雕塑推想,大概也不容乐观,恐是日薄西山了。农民在日渐减少,农民画还有它的天地与受众吗?
我在想,拆了画笔、农民与耕牛,下一步我们要给这里树立一个怎样的雕塑,可以代表我们鄠邑区在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崭新形象,符合时代发展的特色与需要?它又能存活多久?而网上对我们的介绍文字,是不是也该做适当的调整与删减,过去的形象特征似乎已不属于当下的鄠邑人。不是吗?是吗?我真的有些糊涂了。
只是这雕塑真的要拆了,哪怕画笔的造型一开始就让人看不懂,感觉有点古怪(我最初还以为是个火炬),但它在这里陪伴了我们六年多的时光,真的说要拆掉还有点不舍。唯希望下一个雕塑的命运能比它好点。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