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当福岛核电站的污水缓缓流入太平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却站在联合国讲台上呼吁核裁军,手握47吨分离钚的日本却让邻国睡不安稳。
美国的CIA从二战起就紧盯日本的核野心,冷战中卫星一次次扫过青森县的核设施;俄罗斯重启千岛群岛的雷达,警告日本若拥核将付出代价;中国则翻出《波茨坦公告》,提醒日本别忘了战后的承诺。

2024年,日内瓦裁军谈判桌上,中美俄罕见站到一起,美国甩出条约,俄罗斯亮出导弹,中国祭出历史,三国达成惊人共识:日本核武装,绝无可能。
三国为何如此默契地摁住日本?

1945年8月6日,一架美国B-29轰炸机“艾诺拉·盖伊”号从提尼安岛起飞,机舱里装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枚用于实战的原子弹,代号“小男孩”。
这枚弹头重约4吨,外壳漆成灰绿色,里面填充着64公斤浓缩铀,经过六小时飞行后,它在广岛上空580米处被引爆。

爆炸瞬间释放出相当于1.5万吨TNT的能量,火球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冲击波将广岛市中心的大片建筑夷为平地。
据战后统计,爆炸当天就有约7.4万人丧生,之后的辐射和烧伤又让伤亡人数攀升至14万。

当时,指挥这一切的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刚上台三个月。
他是在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因脑溢血去世后匆匆接任的,此前他只是个不太显眼的副总统,连曼哈顿计划的细节都是上任后才得知。

杜鲁门面临的局面异常复杂,二战已进入尾声,欧洲战场的德国5月刚投降,可日本还在负隅顽抗。
盟军预计,如果登陆日本本土作战,可能要付出几十万士兵的代价。
与此同时,苏联在远东的动作越来越大,斯大林早在雅尔塔会议上就承诺会在对德胜利后三个月内对日宣战,时间正好是8月8日。

没过几天,8月9日,另一架B-29轰炸机“博克之车”号飞向长崎,这次投下的是一枚代号“小胖子”的原子弹。
这枚弹头用的是钚239,威力比“小男孩”还强,爆炸当量达到2.1万吨TNT。
长崎的地形多山,爆炸范围被限制在山谷内,但仍然炸死了3.9万人,伤者无数。

轰炸发生时,恰逢苏联红军在东北发动对日“八月风暴”战役,百万大军横扫日本关东军,几天内占领满洲全境。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电台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正式画上句号。
日本因此成为第一个、也是到那时为止唯一一个挨过核弹的国家。

日本对核力量的反应却逐渐露出两面性。
一方面,广岛和长崎的惨状让日本民众对核武器充满恐惧,战后宪法甚至明确规定放弃战争,民间反核运动此起彼伏。
另一方面,日本的科学界和军方却从没彻底放弃对核技术的兴趣。
战败后,日本被美军占领,所有军事研究被迫中止,可那份对终极武器的好奇却像种子一样埋了下来。

2023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一场关于核裁军的演讲,呼吁全球减少核武器的威胁。
就在同一年,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冷却水通过一条长达1公里的海底管道,开始向太平洋排放。
这些水经过多重过滤,但仍含有氚等放射性物质,每天排放量高达500吨,总量预计超过130万吨。

日本政府宣称这是安全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也点了头,可周边国家却炸了锅,尤其是中国和韩国,接连发布禁令,暂停进口日本海产品。
岸田文雄来自广岛,这座城市1945年被原子弹摧毁,他的家族与核的联系却远不止受害者的身份。

他的祖父岸田和郎当年在广岛经营木材生意,爆炸时距离爆心约3公里,侥幸活了下来,后来成为战后重建的见证者。
他的父亲岸田文武则在20世纪80年代担任过科技厅长官,这个职位直接负责日本的核能政策,推动了核电站的扩建计划,比如福岛那样的设施。
那段时间,日本核电占比一度达到全国电力的30%,成为经济复苏的支柱之一。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承诺加速去核化,可实际行动却慢得像蜗牛,核电站重启计划一拖再拖,分离钚却越攒越多。
2023年8月24日,福岛核污水正式排海那天,岸田亲自视察了排放设施,穿着防护服站在管道旁,面对镜头说这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美国对日本核野心的戒备,早在二战时期就拉开了序幕。
1945年,曼哈顿计划的总指挥莱斯利·格罗夫斯将军拿到一份绝密情报,日本有个叫“仁计划”的项目正在秘密进行。
这个计划由陆军主导,物理学家荒胜文策是核心人物,他在1939年就带着团队在东京的理化学研究所完成了核链式反应的初步实验。

当时日本从德国进口了重水,又从满洲弄来铀矿石,试图赶在盟军之前造出原子弹。
格罗夫斯看到报告后立刻上报,华盛顿意识到,日本的技术底子比想象中深。
虽然后来因为资源短缺和美军轰炸,“仁计划”胎死腹中,但这份能力让美国从此对日本多了一份防备。

战后,日本被美军占领,所有军事研究被彻底掐断,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更是规定日本只能保留最低限度的自卫力量。
可冷战一打响,局势变了。日本成了美国在亚洲的桥头堡,1955年美日签署核能合作协议,美国提供铀燃料和技术,帮助日本建起第一座核电站。
表面上是民用合作,可CIA从没放松过监视。
20世纪70年代,他们发现日本在青森县六所村建了个核燃料再处理厂,能从乏燃料中提取钚,这玩意儿稍一转化就是武器级材料。

从那以后,CIA定期派人检查日本的核设施,甚至动用侦察卫星盯着这些工厂的烟囱和货车。
到了2024年,日本的动作更大了。那一年,日本防卫省公布预算,总额飙到7.7万亿日元,折合500多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钱主要花在哪?新型超音速反舰导弹、F-35战机,还有海上自卫队的潜艇升级。

3月,日本还在冲绳附近试射了一枚反舰导弹,射程超过300公里,直指中国东海方向。
五角大楼坐不住了,4月公开警告,日本的军事扩张已经踩到“红线”,言外之意很清楚:别忘了二战后签的那些条约。
日本的钚库存2023年是47吨,到2024年没见减少。
美国战略司令部甚至专门开了会,把“日本核突破”列为最高级预案,推演报告里红字标注:如果东京电力公司的钚库存突破50吨,就得启动全面封锁。

俄罗斯对日本的立场向来强硬,北方四岛问题自二战结束以来一直是俄日关系的刺,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南千岛群岛后,双方至今未签署和平条约。
北方四岛位于日本北海道东北方向,直线距离不到20公里,岛上的战略位置直接威胁俄罗斯远东的核心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那里驻扎着俄太平洋舰队的司令部。

2023年,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32艘驱逐舰和24艘潜艇,舰艇总数在亚洲仅次于中美,常规武器的射程早已覆盖符拉迪沃斯托克周边的海域。
更不用说日本近年来加速研发的超音速反舰导弹,2024年初防卫省公布的试射数据显示,这种导弹射程超过300公里,足以让俄罗斯的海上防线感到压力。

2023年7月,俄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在莫斯科召开的记者会上直言不讳,她提到如果日本胆敢部署核武器,千岛群岛的防线将不复存在,俄方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回应。
俄罗斯随后在千岛群岛增派了S-400防空系统,并重启了岛上的电子侦察站,专门用来监控日本北方的军事活动。

早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的时候,俄罗斯就非常重视远东安全,2023年太平洋舰队在日本海举行大规模军演,出动了60多艘舰艇和35架战机,演习科目包括反舰导弹发射和潜艇猎杀,明显针对日本的海上力量。

2023年11月,日本外相林芳正试图重启北方四岛谈判,俄方直接拒绝,理由是日本追随美国制裁俄罗斯,谈判基础已不存在。
扎哈罗娃在随后的发布会上甚至警告,日本若继续在核问题上“玩火”,俄方不排除在千岛群岛部署更多进攻性武器。

2024年,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又抛出一枚重磅消息,他们成功实现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试验运行。
这种反应堆能利用铀-238生产武器级钚-239,被外界称为“核武永动机”。
日本手头已有47吨分离钚,若再掌握这种技术,理论上可无限量生产核弹原料。
消息传出,国际社会哗然,国际原子能机构紧急派团赴日调查,日本方面却以“技术保密”为由限制访问。

2024年6月,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成为三国联手的关键节点。
美国裁军大使罗伯特·伍德率先发难,他直接援引《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10条,指出任何国家若退出条约或秘密发展核武,都将面临国际制裁。
他提到,美国已通过侦察卫星发现日本青森县六所村核燃料再处理厂近期活动异常,疑似在扩大钚提取规模。

中国特使李松随后发言,他翻出1945年《波茨坦公告》第12款,强调日本战后承诺永久放弃战争手段,发展核武明显违背这一条款。
李松还提到,2024年初解放军东部战区在东海实弹演习期间,日本防卫省突然公布新型反舰导弹试射视频,这种针对性举动加剧了区域紧张。

俄罗斯的反应则更直接,会议期间,俄方宣布重启千岛群岛的导弹预警雷达,覆盖范围直指日本北部。
会议最后,三国达成一致,日本若迈向核武装,绝无可能得到国际认可。
后来三国再次联手,在联合国大会上推动一项决议,要求日本立即停止增殖反应堆研究,并接受全面核查。
日本代表团试图辩解,称这些技术仅用于能源开发,但三国态度坚决,决议以压倒性票数通过。
参考资料:[1]吕原.美刊报道日本正在走制造核武器的道路[J].国外核新闻,1992(6):13-13

目前能实际限制日本拥核的恐怕只有美国
核平美国是迟早的事
日本有核先扔美国
日本只要有拥核动作,就直接核平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