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诗,人们脑海中第一印象就会想到李白,李白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还有着“诗仙”的美誉,与“诗圣”杜甫被人们称作为“李杜”。
李白幼年时既是天才,五岁便开始发奋读书,十五岁时已经著有多首诗赋,并得到了很多社会名流的推崇,同时也喜爱剑术,好游侠,经常出游于山川大河之间。
年轻时的李白,喜爱外出游历,那首著名且富有思乡情韵的唐诗《静夜思》,就是李白在二十六岁时出游所著。
出游期间,李白也因此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三十多岁之后,李白便开始专心于仕途,于开元二十二年正月,李白为唐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谋求官位。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公平的选拔制度,由于科举制度的诞生,使得许多出身于中下层社会的人群,走进了统治阶级。
科举制度萌生于隋朝,却兴盛于唐朝,由此可见,李白完全可以以考试谋取官位,但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其实并不是李白想走不寻常路,而是因为李白的家庭原因,他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据说李白的户口有问题,李白的父亲杀人跑路,寄居四川,对外自称是生意人,而生意人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不能参加科举,但一心想要走仕途的李白只能另想它法,他不得已采取下策:去终南山隐居,打造人设,希望能火。令人失望的是,终南山的生活,除了无尽的寂寞,什么都没有。
天宝元年,李白得到了玉真公主以及贺知章的交口称赞,唐玄宗也因此看了看李白的诗赋,并对其大为倾慕,于是召见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那日,唐玄宗对他极为重视,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在随后的交谈中,唐玄宗又问起李白当世的许多事务,李白凭借着多年游历获得的阅历、见识,与唐玄宗对答如流,唐玄宗对其更加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就这样,李白成为了皇帝跟前的红人,可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李白走向巅峰之时,自然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嫉妒。尤其是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使他得罪的人越来越多。
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后玄宗赐金放还。
随后李白离开了都城,并结识了尚年轻的杜甫,二人的年龄虽然相差了十多岁,但却一见如故。当时的李白虽然早已闻名于全国,但却并没有在杜甫面前倨傲,二人反而以平等的身份饮酒作诗,畅谈当世之事。
没过几年,李白来到了东鲁,原指春秋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
鲁国被人们称作为“孔孟之乡”,这里可是圣人的家乡,因此盛产儒生。李白来到这里,本是怀揣着敬仰之心,也拜见了许多儒生,但却遭到了部分儒生的嘲笑与轻视,认为李白不通过科举而投机取巧谋求官位,最终落得这般下场。
李白闻言顿时怒了,反手写下一首诗来反击,最后一句堪称经典,这首诗就是著名的《嘲鲁儒》。
嘲鲁儒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大致翻译过来就是:一些沽名钓誉的腐儒,平生只懂得钻研《诗》《书》《礼》《易》《春秋》这几部儒家圣贤之书的章句,若是询问他们这些,那定然是背的滚瓜烂熟;可若是询问他们经国济世的方略,就如坠烟雾,茫然不知所对。
主要意思就是说这些人不懂变通,同时也对当世时务一窍不通,与其在这里夸夸其谈,倒不如回到老家的汶水边上种田去吧!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这最后一句的嘲讽是极其辛辣的,令人如见鲁儒们的窘态,和李白飞扬跋扈的神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说“赶紧回家种地去吧,别在这丢人现眼了......!”
到了现代,“回家种地去吧”也成为了一种嘲讽一个人能力的一句话。很多网友看后纷纷感慨,原本以为这只是现代人用来骂人的句子,没想到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李白运用自如,还说的那么有文采,真不愧“诗仙”之美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我们山东得多憋屈?每每说唐朝时的山东就挨骂,所谓的山东是太行山以东的地区,我们山东冤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