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钱塘江,壮观天下无!且看毛主席后人如何解读《七绝·观潮》

晨晨谈过去 2024-03-13 02:34:10
文/李光荣(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咏钱塘江潮的诗文如钱塘涌潮,蔚为壮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钱塘江潮也情有独钟。他不光要从前人的描述中领略观潮胜境,还要亲眼去看一看。

1957年9月9日,毛泽东又一次来到杭州。11日,是农历八月十八,被南宋王朝定为“潮神生日”。由潮而生出“潮神”伍子胥来,寄托了人们的某种寓意。

这一天,毛泽东从杭州住地乘车驱车百里,到海宁盐官镇郊的七里庙,观赏钱塘江大潮。毛泽东为这奇异而壮观的景象所激发,心潮逐浪高,写下了气势宏阔的《七绝·观潮》: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党的文献》1993年第6期,注明“根据诗人修改件刊印”。1996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收入“副编”。此诗尚存作者修改过的林克的抄本。

起句“千里波涛滚滚来”,于平实中露陡峭,紧扣题目中之“观”字,具体描绘钱塘江潮涌的气势:“千里”,极写钱塘江口外海面之辽阔;“滚滚”,既形海潮奔涌之状,又摹波涛隆隆之声,把人带入特定的观潮氛围。

第二句“雪花飞向钓鱼台”,则是夸张想象了,超越了客观自然的本来状态,也是对首句气势的大力延伸。那波涛卷起的雪白浪花,好像要飞洒到百里外富春江边东汉大隐士严光(子陵)垂钓处一样。极言涌潮的磅礴气势,逆江而上,不可阻挡。

第三句“人山纷赞阵容阔”,笔锋突然一转,又回到实景的描述,从对面的潮定格到了观潮的人群。“人山”,表明观潮时人山人海的场面与江潮同样壮观,互相映衬。“纷赞阵容阔”,是说观潮者都在赞扬潮涌的阵势阔大、气势恢宏。

末句“铁马从容杀敌回”,从观潮群体又回到作者个人的想象世界。面对钱塘大潮,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诗人,不免又似乎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就像看到了“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铁血雄师胜利归来,那样熟悉,那样感慨。说明毛泽东在晚年,还不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还不忘“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仿佛钱塘江入海口外那无边无际的海面,才是永恒的战场。

全诗情景交融,气势如虹,既见物又见人,不仅写出了钱塘江潮的浩大气势,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一贯气势。内气与外景耦合,浑然天成,虚实交替出现,相得益彰,表现了惊人的艺术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但与众不同的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愿意只做一个观潮者,他更是一个弄潮儿。从青年到暮年,一直酷爱在大风大浪中游泳的毛泽东,就在海宁观潮当天下午返回的路上,便投入到了钱塘江的怀抱,朝着潮急浪高处游去。前面似乎就是永恒的战场,那是他渴望的地方。

毛岸青、邵华、毛新宇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的《诗人毛泽东》,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七绝·观潮》如此解读,请欣赏——

年年八月十八日,钱塘江潮滚滚来。此为“潮有信”也。钱塘江潮之信之狂之烈,观潮人之众,举世独一无二。潮未至,如疑兵伏兵大战在即,山林惊悚;潮初至,如十万铁骑剑影逼空,沙暴卷竖,杀声震野;高潮至,如仇人相见你死我活同归于尽,山泣鬼哭,日月失色;潮跌退,如缚敌酋押缴获交金牌大胜而归。作者观潮,俱在迎潮观兵布阵,视潮调兵遣将,送潮犒赏三军,银山动地,赤岸浮天,非统军百万,沙场百战,难以写出如此宏伟壮阔的诗篇来。

如今,“毛泽东观潮诗碑亭”就屹立于观潮胜地公园占鳌塔旁,为海宁大地树起了一块“猛进如潮”的历史丰碑,也成了观潮的一个景点。

0 阅读:0

晨晨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