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重庆轨道交通24号线一期工程迎来重要节点——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的鹿角车辆段主体结构全面完工。作为重庆首个全自动驾驶轨道列车的“4S店”,该项目不仅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里程碑,更承载着优化交通网络、促进区域经济、提升市民出行效率的多重使命。其占地面积32.4万平方米、包含20座单体建筑的庞大规模,标志着重庆在智慧交通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项目概况:规模与功能的双重突破
鹿角车辆段是24号线一期工程的核心配套,规划建设了运用库、联合检修库、综合维修楼等20座功能性建筑,可满足列车停放、日常维护、深度检修等全生命周期需求。作为重庆首个全自动驾驶车辆段,其设计融合了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例如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控列车状态,实现故障预警和远程调度。
24号线一期工程全长18.9公里,起于巴南区鹿角北站,终至南岸区广阳湾站,设鹿角北站、况家塘站两大站点,并与6号线东延段、8号线、27号线形成换乘节点。这一布局填补了东部槽谷区域的轨道交通空白,串联起茶园、广阳湾等新兴经济组团,为城市南北向交通注入新动能。

技术亮点:全自动驾驶与云化物联网的深度融合
鹿角车辆段的落成,标志着重庆轨道交通正式进入全自动驾驶时代。与传统线路相比,全自动驾驶系统可显著提升运营效率:通过精准的列车控制系统减少发车间隔,优化载客量;同时降低人为操作风险,提高安全系数。
此外,24号线首次采用“云化物联网融合平台”,将列车运行、设备监控、能源管理等数据集成至云端,实现资源动态调配和智能决策。例如,检修库内的机器人可依据数据分析结果自动执行检修任务,综合维修楼则通过大数据预测设备损耗周期,提前备件采购。这一技术突破为重庆打造“智慧城市”提供了底层支持,未来可复制至其他线路,形成规模化效应。
区域影响:激活东部槽谷,强化枢纽辐射
从区域发展视角看,24号线一期工程是重庆“东进”战略的重要抓手。线路直接服务于东部槽谷——这一被规划为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区域。通过衔接重庆东站(规划中的全国性高铁枢纽),鹿角车辆段及24号线将增强东站对巴南、南岸的辐射能力,推动物流、商贸、会展等产业资源向东部倾斜。
数据测算显示,24号线通车后,东部槽谷至中心城区的通勤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以内,预计吸引超50万人口导入,带动沿线土地增值和商业开发。例如,鹿角北站周边规划的TOD(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项目,已吸引多家企业布局商务综合体与智慧社区。

市民福祉:便捷出行与绿色交通的双重红利
对市民而言,24号线的开通意味着出行方式的升级。线路投用后,日均客流量预计达20万人次,可分流3号线、6号线的运输压力,缓解南北向高峰拥堵。同时,全自动驾驶系统通过优化能耗管理,可降低30%的电力消耗,助力重庆实现“双碳”目标。
此外,车辆段的检修能力可保障列车准点率维持在99%以上,结合24号线与多条线路的换乘设计,市民可通过“轨道+公交+步行”的无缝衔接,实现高效通勤。

未来展望:产业集群与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
鹿角车辆段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更是重庆布局智能装备制造、大数据服务等产业的试验田。依托全自动驾驶技术积累,未来重庆或可形成轨道交通装备研发、生产、运维的全产业链集群。例如,联合检修库的技术经验可反哺本地车企,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跨界应用。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24号线及其车辆段的建设,为重庆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区”提供了范本。随着更多智慧化线路的落地,重庆有望成为全国轨道交通创新应用的标杆城市,进一步巩固其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
结语
重庆轨道交通24号线鹿角车辆段的建成,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城市发展逻辑的升级。它以“智慧”为引擎,以“连接”为纽带,正在书写山城交通的新篇章,也为市民描绘出一幅高效、绿色、智能的未来出行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