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据说呢,这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快到了。
郭德纲好像调侃过,说咱们已经把所有的节日都过成了“情人节”,但胖胖觉得其实不止,实际上这些节日更像是“消费节”。
看看有没有钱赚嘛,毕竟这也是一个流量密码,不是吗?
你像胖胖以前从事教培行业的时候,对节日的敏感度那可是相当高。
什么圣诞节、情人节、甚至连西班牙的番茄节,再网罗全世界不同的节日,反正都能变成机构的“文化体验活动”。
别误会,让孩子体验这文化多元性当然是一个好事,一个好的卖点。
当然,这归根结底啊,活动的重点还是“带流量、招学员”,赚钱。
常见就是会员家庭拉着非会员家庭一起参加,热热闹闹之后销售趁着节日氛围推销课程。
可以说,节日就是最好的营销工具。
那这两年呢,胖胖除了回家过年,基本没什么节的概念了。
一个人在外面,有人约饭就出去聚聚,没人叫就自己独处,有一些节日,往往是刷朋友圈时才被提醒的存在。
你看胖胖朋友圈里广东人多,一到冬至,朋友圈背景音乐是《葡萄》;
圣诞节嘛,朋友圈清一色《Lonely Christmas》和《圣诞结》。
音乐一响,节日就到了。
不过,每到圣诞节,胖胖发现大家的兴奋点不太一样:
有的人亢奋是因为有礼物、有苹果收送;
但也有一批人更兴奋,他们不是为了过节,而是为了抵制圣诞节,打着“抵制洋节”的旗号掀起一阵声势浩大的风潮,在朋友圈浩浩荡荡来一场道德批判。
这几年,这种抵制之风可真是越来越夸张了,抵制圣诞节不算,还顺便把其他“洋节”一锅端了。
但胖胖就觉得奇怪,圣诞节在咱们这儿也不是新鲜事儿,2000、2010年前后,大家不也过得挺欢腾吗?
那会儿没人抵制啊!怎么这几年忽然转了风向?
胖胖隐约记得,好像这几年某个导演拍了某部电影之后,这抵制之风才刮起来的。
胖胖经常刷到短视频里提到一些普及知识,说你知道拍这电影的导演儿子现在是哪里人来着吗?
胖胖是真不知道他儿子是哪里人,但这风潮是不是从那会儿起的,倒是很值得琢磨一下。
你像最近胖胖刷短视频时,看到不少学校针对这个主题在搞所谓的“羞愧教育”,老师台上一通演讲,学生台下哭得稀里哗啦。
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合适吗?
羞愧和愧疚,真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下一代吗?
胖胖这是一个疑问句,因为害怕文章再次被嘎。
毕竟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启发,而不是通过情绪化操控去灌输单一价值观。
胖胖会觉得,教育不应该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么?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要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
教育不应该是将某种固定的个人价值观强加于学生,而是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
让孩子们在尊重我们文化的同时,学会包容与理性,这难道不才是更有意义的方向吗?
再说到羞愧教育,其实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校园里,在网络上也层出不穷。
比如这两天,胖胖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些人自发抵制圣诞节,说什么“不能崇洋媚外,要有文化自信”。
声情并茂,好像谁过个圣诞节就成了敌人似的。
胖胖看到这些内容,第一反应是想笑,第二反应就是拉黑。
自信的人从不需要刻意标榜自己有多自信,对吧?
文化自信,是能够包容多元,公平竞争,而不是一边高喊“自豪”,一边莫名其妙地对“洋”字过敏。
抵制洋节的背后,往往折射出一种又自豪又自卑的心态。
这种矛盾心理,胖胖觉得本质上还是缺乏文化包容和文明进步的意识。
你像朋友圈里那些打着“抵制圣诞节”旗号刷存在感的人,胖胖看着就觉得:“你哪根葱啊?别人过不过节关你什么事?”
文化的多元化本该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不是靠谁的朋友圈嘴炮来决定的。
你与其一味地抵制、不停地绑架别人,不如花点时间反思一下,自己所谓的“文化自信”,到底是真的自信,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自卑。
虽然胖胖平时不过圣诞节,但有时候看着一些人对“洋节”大肆抵制,真是觉得分不清什么是公,什么是私。
你自己不喜欢过节,像胖胖一样,没人约就待在家呗,安安静静地过一天,不行吗?
非得搞出点动静。
一些学校的职责是教学,不是夹带个人情绪搞主观导向;
一些公司领导应该管的是业务,而不是带着情感绑架员工。
可现实中,偏偏有那么些人,没事就在公共场合口嗨,拉着别人一起表演所谓的“抵制”,结果只是一场空洞的,自我的情绪发泄罢了。
说到底,这种对洋节的抵制,是文化不自信,还是内心的狭隘在作祟?
胖胖会觉得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体现,既虚伪又伪善,说到底就是一种二极管化极端的矛盾心理作祟。
你说,社会的真正进步靠的是什么?
胖胖觉得是,靠开放和包容。
而我们看到,那些更加开放的一线城市类似上海那样,往往对不同文化更加宽容。
所以问题的核心根本不在于“洋节”本身,而在于你是选择拥抱多元文化,还是选择封闭自己。
其实,大家多过几个节也挺好的,有点儿节日氛围,心情一好,花钱的欲望也就跟着上来了,这不也算是为经济做点儿贡献嘛,促进消费。
你像过年,有时候反倒成了负担,红包、礼物样样不能少,心里压力还挺大。
那像这样的节日,商家借机打折促销,消费者顺势剁手狂欢,这种双赢的模式,何乐而不为呢?
可有些人偏爱给节日分个“你我的界线”,甚至年年喊着抵制这个抵制那个。
问题是,天天抵制,把大家搞得抑郁了,消费信心没了,商家也不敢打折搞活动了,这经济还怎么拉动起来?
其实消费背后靠的是信心和情绪。
没钱固然是个问题,但即便没多少钱,心情好、信心足的时候,有时候也愿意为自己买点儿快乐,对不对?
所以,这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其实是可以共存的。
尊重别人的价值观,不代表,不等于背叛自己的文化。
你不能老留着裹脚布一般长的辫子,旧观念不放,还瞪着别人剪了辫子就急红眼吧。
再说,别人的事,也不关你的事。
这么一根“文化辫子”,绑的是手脚,还是思想?
你说,现代社会,物质虽说进步了,但精神层面呢?
麻木、盲从、冷漠、公私不分,这些问题解决了吗?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些人有没有被某些“声音”绑架,丢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明天着重纪念他老人家……中国的守护神
动画片看多了吧[笑着哭]
剩蛋节是基督天主教节日,它是西方宗教节日,不是中国传承节日,也不是国际节日,没必要大惊小怪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