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今天,有读者朋友提到“某短视频平台的‘难民’大规模涌入某红薯平台”,特地问胖胖怎么看这事。
说实话,胖胖觉得这其实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甚至可能是个友好故事的好开端。
为什么呢?
因为在真实互动下,这种文化碰撞很可能戳破一些自媒体营销号精心编织的谎言。
所以这波文化交流其实是件好事,大家在互动中自然而然会分辨出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营销号的虚构。
只要有人交流,有人对话,人性就会自然流露。
说到底,真相早晚有一天是藏不住的,对吧?
你看,某些自媒体营销号最擅长的就是每天给大家找寻各种“赢麻了”的麻点,把鸡毛吹成凤凰卖。
而一旦这些“难民”进入某红薯后,开始和原本的用户群体进行对话和互动,通过这种文化交流,大家或许就会发现营销号说的到底是局部“赢麻”,还是彻底“全麻”。
胖胖虽然不常用某红薯APP,但从最近一些信息推送来看,这个平台上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对账”了。
这样一来,很多自媒体营销号谎言可能真的会被戳破,甚至不攻自破。
为什么会有这种“难民”叙事?
其实,这种所谓的“难民”叙事在胖胖看来更多是一种调侃。
你像在1月13日这天,某红薯应用突然飙升至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榜首,你说,这短视频平台被封了,这些用户为什么跑到这里来?
胖胖觉得,这不是说大家真的对某红薯情有独钟,而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凑巧撞在一起。
短视频平台被禁,用户的愤怒和不满无处宣泄,于是他们用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方式表达自我:
“我们逃难到某红薯了。”
这种表达更多是象征性地宣泄情绪,而非真心热爱这个平台。
说白了,他们在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某短视频平台被禁的不满,同时也显现出一种对个人选择权的坚持。
你像这些从短视频平台过来的异地朋友,长期习惯了“刷刷刷”的节奏,无论是吃饭、休息还是娱乐,短视频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突然之间,平台无法使用,生活里那种熟悉的小节奏被打破,自然会感到一种落差。
就像你每天习惯在饭点刷短视频,突然有一天没得刷了,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于是,这些人开始转战某红薯,于是才有了“难民”涌入的热词。
又赢麻了?
那在这两天呢,一些自媒体营销号的解读就又开始“赢麻了”。
他们夸张地宣传,这说明这些异地用户离不开某类社交媒体,是某种形式的胜利。
胖胖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扭曲的舆论操作。
胖胖这里不是阴谋论,大家自己感觉,自己判断一下,这些“避难”到某红薯平台的用户能不能长久存在?
首先,文化差异注定会引发冲突。
比如,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习惯了某些表达方式,但到了某红薯,可能因为平台规则不同而触碰禁区。
简单来说,某些“大胆”的身体或语言表达,或许在他们眼中是正常,但在我们这可能被认为是违规。
其次,江湖有规矩,平台有规则,我们有我们的规矩,大家懂的都懂。
如果这些新用户习惯了“口无遮拦”的表达方式,却不适应某红薯的社区氛围和审查规则,他们的账号是否能长期存在就要打个问号了。
那如果这些异地用户不能适应,那这场“避难”注定早晚只会是昙花一现而已。
咱们再扯扯,这次某地方禁了某短视频平台,大家觉得对不对?
你看,前几天不是有不少博主吐槽这平台吗?
说什么篡改文字,赚钱非得说成“赚米”,直播间硬要改成“播播间”,这些看似无害的小改动,加上信息茧房和算法的推送,其实这算不算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洗脑?
尤其是对孩子来说,包括一些没有逻辑没有判断力的成年人来说,每天刷短视频的过程,无非就是潜移默化接受信息洗脑的过程。
一天刷一条被包装过的洗脑内容,一年下来是不是就已经被“洗”得差不多了?
所以胖胖刷到其实有不少博主跳出来拍手称快,觉得禁掉这平台非常正确。
当然,有些人可能一时适应不了这种“空虚感”,但这异地市场是不会空下去的。
你放心,因缺所需,只要有空缺,立马就会有另一个平台蹦出来填补大家的注意力需求。
这种规律,谁都挡不住。
至于所谓的“短视频难民”,胖胖觉得更多是一种调侃和自嘲。
说白了,讲自我意志的表达,你觉得真的能在某平台实现吗?
不一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