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一场高级宴会上,刚刚从东南亚各国归来的周恩来总理正在与一位中年妇女聊天。
对于总理的功绩,她自然赞不绝口,而周恩来却反过来也笑着称赞她道:
“听说你生了12个孩子,还将他们都养育长大成了,你也了不起,简直就是航空母舰嘛!”
此后,这位夫人还面见了毛主席,而且双方得以共舞一曲,而毛主席也同样盛赞她是一位英雄母亲。
是什么人能够同时得到这两位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褒奖?她的名字叫做俞惠如,乃是新中国开国中将吴信泉的夫人,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们二人的相濡以沫可谓是一段旷世佳话......
1924年1月16日,俞惠如出生于安徽省五河县城关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因为家境还算不错,父母也比较开明,所以俞惠如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得以上学读书、接受教育。
而在学校时她又很早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一些共产党员,所以小小年纪就树立了为国为民的思想价值观。
在早期的革命队伍中,像俞惠茹这样的女性干部很少,像她这样年纪就进入队伍的女性则更是少之又少: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以后,俞惠茹眼看着日寇侵略我大好河山,当即开始参与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救亡工作,先后担任了五河县女子宣传队第一队队长、妇女抗敌协会组织委员、泗县三区政工队队员等职务。
要知道,当时的俞惠如才年仅十三岁左右,在自己的岗位上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才能,并且始终坚定着自己的信仰,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正因如此,她在1940年便被升任为了泗县的妇女抗日联合会主任,同时,这个尚未成年的小姑娘也被批准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而更令人称道的故事其实从这里才开始。
1940年8月时,时任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二旅政治委员的吴信泉带着自己的部队抵达了安徽泗县境内的魏营区驻扎,而恰巧当天区里的干部们都到县里开会了,于是大家便一致让俞惠如来负责接待和讲话。
欢迎会结束后,俞惠如还是积极地带人去慰问战士们,自然又和吴信泉攀谈了一番。
在对话中,吴信泉热心地询问了俞惠如的状况,在得知她12岁参加党的工作,16岁入党后十分吃惊,说了很多赞赏的话。
而俞惠如当然也对面前这位长相英俊、年轻有为的首长十分欣赏,双方的第一次见面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经常和八路军战士们接触,俞惠如很快产生了浓烈的参军期望。
而因为她平日里工作的优异,在提交了申请报告后,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金明第二日便批准了此事。
俞惠如得以从军,加入的正是吴信泉领导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担任了纵队下第二支队政治部的宣传队队长。
但俞惠如参军的想法既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部队终日都要转战天南地北,整个宣传队里只有她一个女性。
然而当其他男同志都有点难以支撑时,俞惠如睡着门板、脚上起着水泡、吃着地瓜白菜却也毫无怨言,其精神极其可嘉。
这样的一个肯吃苦耐劳的年轻姑娘,在自己的本职文艺工作上却表现得也非常好,她所组织、排练、演出的文艺活动和剧目,为军中的领导和战士们深深喜爱,各地群众也为之欢呼喝彩。
身为上级政委的吴信泉,自然会频繁参与这样的活动,而时间一长,他便对俞惠如这个极其出色的姑娘产生了不可摆脱的情感。
在那个年代,有些话都不好意思直说,总得有个中间人来撮合,于是吴信泉的同僚兼好友、二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便自告奋勇地去找了俞惠如,向她介绍了情况并提出了请求。
对俞惠如来说,这件事当然是很出乎意料的,让她一时间感到措手不及,本想拒绝,因为一对吴信泉还不怎么了解,二害怕他是个那种只懂打仗的老粗。
但在之后几天当中,她开始留心观察这位首长的一举一动,发现他竟然喜欢运动、有才艺、讲礼貌,而且革命经历也让人崇拜:
吴信泉是1912年湖南平江生人,虽然他嘴上说着佩服俞惠如很早便参加了革命,但其实他自己一样是14岁进入农协,根本不遑多让。
而且他刚成年便投身了红军队伍,完整地走过了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全程,资历丰厚、功勋卓著。
在这种情况下,俞惠如也实在深深为其所打动,当李雪三再次登门,她一口便答应了这门亲事。
两人在当年年底的部队干部大会上、在一众干部、战士的见证和祝福下,完成了自己的婚礼。
但此时的他们也根本不知道,此后将携手度过往后患难与共的五十余载岁月。
在最艰苦的战争年代,这对新婚夫妻的生活当然也不轻松。
军队终日四处转战,俞惠如一直担任组织、宣传等干事,负责后方事务,而吴信泉身为首长,总要在前线指挥打仗,有时候夫妻经常要分离一段时间。
而且当时大家过得都很苦,吴信泉即便作为长官也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偶尔能缴获一点稀罕物,自己还舍不得吃,都要一直带回家留给俞惠如。
而俞惠如不但仍然兢兢业业于自己的工作,而且从无首长夫人的架子,反而积极团结群众和战士们,为后方的稳定作出了很大贡献。
不过在漫长的岁月中,除了这种平淡,惊心动魄的事情一样很多。
1941年9月,俞惠如第一次怀孕生产,吴信泉还在前线工作,她身边只有一个接生婆管照,就在一间地上铺满草的小柴房里生。
但结果这次是难产,孩子过了一天一夜都出不来,吴信泉闻讯紧急赶回来,与接生婆合力想办法之下,终于是将孩子生了下来。
但由于生产时间过长,以及接生婆的手段较差,俞惠如却直接休克了过去,逐渐连心跳都停止了,吴信泉火速拨号,师部的战地医生一路赶来,用强心针才救回了俞惠如一命......
而对于这位伟大的妻子,吴信泉也时刻体现着自己的关怀。
1942年11月,吴信泉被调任为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副政委,而此时正值激烈抗日的阶段,吴信泉和领导机关终日忙于策划战略、率部打击敌人、带领群众转移,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在高烧中连续工作了三个昼夜。
但即便如此繁忙,吴信泉都没有忘记后方的妻儿,年底的时候日寇全面发起了一次扫荡行动,对淮海区的军政机关进行包围,部队紧急开始转移。
但此时俞惠如正好有孕在身,只能和其他几个干部家属躲在当地一个名叫吴圩子的小村里避难。
结果当天深夜里忽然从师部有一队战士来紧急带着他们赶回了部队,俞惠如这才知道,吴信泉在作战略分析的时候,推测日伪军第二天一定会偷袭吴圩子村,才火速派人去的,而事实上,后来日伪果真袭击了这个村子。
一直到抗战结束时,根据中央指示,新四军第三师全体向东北挺进,吴信泉自然率部奉命北上,而当时身边已经有了4个孩子的俞惠如也毅然选择了随军,即便要将其中两个孩子留在淮海。
解放战争时期,俞惠如历任第六师留守处指导员、第二纵队后勤部干事、第 三十九军留守处副协理员等职务,在战争、夫妻、家庭之间她始终尽全力保持着一种平衡,在夫妻和谐、孩子懂事的同时甚至还在工作中得到了不少表彰。
当新中国冉冉升起后,这辛苦劳累的一家人却还是不能归于团聚,因为边境的抗美援朝战争一触即发,1950年,时任三十九军军长兼政委的吴信泉再次率部出征,一路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参战,前前后后历经大小无数战役。
与此同时的俞惠如却在后方兢兢业业主持着部队家属和政治处等工作,还要一手抚养家中十多个孩子,而且和丈夫常年不能相聚,但一路走过了烽火岁月的她,依旧坚持等到了战争的结束。
后来,在全军大授衔上,戎马一生的吴信泉被授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的荣誉,而在1960年人民大会堂的宴席上,俞惠如则又被毛主席誉为“英雄母亲”,被周总理比作“航空母舰”。
再后来,吴信泉被重新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和炮兵司令部政治处副主任,进入了平淡如水但相敬如宾的晚年生活。
到了1991年的时候,吴信泉将军的身体因为心脏病的缘故,已经愈发沉重,俞惠如对此自然万分伤心,但将军却表现得无所畏惧,他唯一心里在意的,就是认为这么多年以来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子.......
1992年4月2日,吴信泉因突发性心脏病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病逝,享年八十岁,俞惠如悲痛不能自己,但还是强撑着按照丈夫的遗愿完成了他的葬礼,将他的骨灰葬入八宝山公墓中。
丈夫虽然已经去世,俞惠如却依旧怀念,在吴信泉离开后,俞惠如常年做的事情就是写书--《战将吴信泉》《朝鲜战场 1000 天——39 军在朝鲜》《吴信泉将军》,字里行间,无疑都满怀深情和眷恋。
一直到2015年1月13日,俞惠如也因病撒手人寰,但或许对于这位九十一岁高龄的老人来说,长寿并非是一种恩赐,而现在终于可以和丈夫团聚,又不失为一种温情的解脱。
这对伉俪夫妻虽然一生中历经无数磨难和分别,但最终仍然是携手走过了完整的一生,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幸运,而他们之间的情感、革命友谊和互相扶持的精神,都充满了熠熠辉光和传奇的色彩。